分享

一切“困局”,都藏在四大“规训系统”里

 道_格 2024-05-14 发布于广东

规训,是一种新型权力运作方式,即通过对个体的空间、时间、行为,以及力量的控制,而达成一种绵密的控制系统。

因此,规训,必然需要通过塑造群体的某种一致性,来达成某种秩序的可控性。也就是说,凡是规训,都有一致性目的诉求。群体越一致,越容易进入简易的控制。

于是,我们可以说,规训的出现,实际上仍然是出于对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的诉求。

这种诉求,也隐含了对“大众”这个命名的底层逻辑。即通过一系列的规训手段,使得这个庞大而零散的群体,获得了某些一致的特征。

比如认知控制,比如生活轨迹设计,又比如行为分化等。而这些实际上已经构成为了整个的规训系统。

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把规训称作管理,也就是从“身体约束”转变为了“提高个体的参与积极性”。

而这种转变,不仅获得了社会各层面权力运作模式的接受,更重要的是,规训变得更加隐蔽而含蓄了。因此,这是一种消解差别和不适感的极佳手段。

一切“困局”,都藏在四大“规训系统”里

01

空间控制,即隔绝可参照性。

使用空间控制模式,实际上是把个体置于一个纯粹规则的空间中,也就是,给到这个群体的意义模型、价值模型,大多只有一个。此即给其中的个体,仅建构起一种纯粹的参照客体。

因此,其中的个体,不得不接受这个模型的指引,否则,就会陷入到无意义,无价值的被空间规则所抛弃的境遇之中。这种境遇,人类历史中有个词叫“放逐”。

任何个体一旦陷入到被“放逐”的境地,也就意味着,这个个体已经被规则抛弃。而抛弃背后的实质,则是对个体本该获得的规则资源的剥夺。

因此,空间控制,实际上是在维护一种规则的纯粹性。纯粹性,即选择匮乏。于是,空间控制,实际上就是控制个体的选择权。

02

时间控制,即瓜分可支配时间。

个体的成长,始终与其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关。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多,个体往往越能进入人性的觉醒。

而作为规训手段,时间控制,总是在试图压榨这种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时间控制总是呈现出一种可控制的框架设计。

比如身体的功能部分,可以被分别纳入到这个框架的不同节点上。比如,流水线操作的分工,分工越是精细,个体越陷入到工具属性。又比如,以工作时长为结算依据,就变成了奖励机制,等等。

03

行为控制,即定向化,功能化。

这种控制,更多的是一种行为与收益的框架,只有具有某种行为,才能获得某种规则青睐。并且,在行为的操练机制上,也一定会出现层级分明的区分机制。

有人把这种行为控制,描述为一种训化机制,里面包含着反应机制、叠加机制、竞争机制。一旦个体被这种行为控制模型所捕获,就不得不进入到一种类似肌肉反应的条件反射中。

因此,行为控制一旦完成,那么,其中的个体将很难识别出这种行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反而会进入一种日常机制中。

04

力量控制,即强调秩序结构,以消解个体的能量觉醒。

大多数,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某种共通属性,被唤醒了,或者是被激怒了,于是,形成了一种默契。

这种默契,也叫可组织性。

因此,大多数作为一个群体而出现,实际上促使了政治的诞生。当这个群体,不是群体的时候,是没有政治的,只有凌驾。而力量控制作为一种规训手段出现,本质是看到了群体力量质变后的能量。

或者,我们可以说,力量控制,其实就是建构起不同的秩序结构,而后让不同的个体进入到不同的秩序结构中,从而实现了宏观层面上,对力量的分解。

而越是强调秩序的力量,个体的依附性,也就同时被强调了。于是,依附成为了一种常态。

05

如果说空间控制,还存在着原始手段的质地,那么,时间控制,就进入到了一种交换机制。

而行为控制,则进一步深化了交换机制,因为,交换机制,是以友好的“有所得”,来掩盖交换的成本,以及这种成本付出所带来的后果。

一直到力量控制,规训已经进入到了群体视野,也即以模糊而隐秘的群体区分,形成两种力量控制:

一种是看到更高层级秩序中的差距,从而刺激低层级群体的积极性,以提高整体生产效用;另一种是囿于路径习性,被困死在同类拥挤的层级里,温水煮青蛙,十年如一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