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状疱疹疹前疼痛

 苍苍青山 2024-05-14 发布于甘肃

带状疱疹疼痛的内治,应根据不同病期分期论治,辨证用药。

一:疹前疼痛:《外科大成·诸痛门》有两个治疗不明原因皮肤痛的医方,一个是“桑皮饮”,用于治疗“不可以手按之”的疼痛;另一个是“槐花散”,用于治疗“苍蝇飞上即痛”的皮肤疼痛。

  • 【桑皮饮】
组成:地骨皮,元参,天门冬,麦冬,葛根,桑皮,黄芩,柴胡,黄连,木通,甘草,黄芪,生姜,葱白。全方从肺脾经入手,标本兼顾,主要功能滋养肺肾,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止痛。方中用元参、地骨皮、天冬、麦冬以滋肺肾之阴,桑皮、葛根、黄芩、黄连、柴胡、木通以清泻诸经之火热,加黄芪以益气,生姜、葱白味辛入肺以领诸药达之于皮腠。加减:患肢麻木较重者,可酌加鸡血藤、伸筋草;患肢疼痛剧烈者可在原方基础上选用醋延胡索、水蛭、地龙;伴口干渴、多饮明显,可酌加天花粉、玉竹;伴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者可酌加炒枣仁、首乌藤、合欢花;伴有腰背疼痛者可酌加牛膝、桑寄生;伴有头晕胀痛者可酌加钩藤、天麻、怀牛膝;伴多尿、夜尿频数者,加用山药、益智仁、乌药;伴胸痛、胸闷可酌加丹参;红景天。
  • 桑皮饮合柴胡清肝汤加减,

疹前疼痛治宜清疏肝经、风热火毒、和络止痛。药用:桑白皮15-30克,地骨皮12-15克,木通6—9克,葛根9—12克,柴胡6-9克,黄芩12-15克,天冬12—15克,麦冬12-15克,玄参12-15克,甘草3-6克,加人生姜3片,葱头1枚。水煎服,每日1剂。

  •  槐花散:

将槐花(或槐角、槐米)一味,微炒,研为细末。每次以温黄酒送服9克,每日3次。有凉血活血、清热定痛之功,也可用于治疗疹前疼痛。

二:疹期疼痛:

   治宜清肝火、利湿热、化瘀止痛。方用加味龙胆泻肝汤。取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板蓝根、生地、丹皮、野菊花、紫花地丁、赤芍、生甘草各10克,蒲公英15克,元胡20克。眼部出现疱疹者加青葙子、谷精草各10克;大便秘结加大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三:疹后期疼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西医认为是病毒侵犯脊髓神经根,导致神经炎、神经节炎,使神经纤维粘连所致。中医认为是病后气滞血瘀、气血两虚。常用的治法及验方有:

  1. 六经辨证神经痛

病在少阴少阳中  本病六经辨证以少阴证、少阳证居多,且少阴证和少阴、少阳合病证比例更高,我临证治疗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小柴胡汤为多,对于因神经痛而导致焦虑的患者,常加用四逆散治疗

合方的配伍特点如下。

(1)阳虚当温:麻黄附子细辛汤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其痛在表,当属太阳,其本阳虚,脉多沉弦,病又在少阴,故为太阳、少阴合病,方当选麻黄附子细辛汤。现代研究证实,细辛的镇痛作用明显,对于牙痛、神经性疼痛、头痛、跌打损伤痛等多种疼痛均有很好的疗效。

(2)肝郁宜疏:小柴胡汤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于身体单侧,病属少阳。少阳枢机不利常致气郁合化火,正与小柴胡汤方证病机吻合。

2.气滞血瘀、气血两虚。

  • 肝郁痰结血瘀当化:瓜蒌甘草红花汤合活络效灵丹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程日久,常有瘀血存在,故临证当以活血化瘀为治,我常选用瓜蒌甘草红花汤。方中以瓜蒌一枚(约合今30~50g)为主药,活血止痛加元胡乳没  临床上,遇到疼痛时间久且较为剧烈的患者,我常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延胡索30g,乳香5~10g,没药5~10g,以加强活血止痛之功。

  • 芍药甘草汤合方加味。
  • 桔梗汤

《神农本草经》记载桔梗:“主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此常用至30g以上,方能发挥更好的止痛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