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

 yyqf3rkg8ehw7k 2024-05-14 发布于河南

昨晚刷到一位妈妈在描述自己孩子上不上学,以及跟自己对话过程的视频,真心感受到妈妈内心的焦虑,神情上却故作轻松。

很多时候家长跟孩子之间的交流都会呈一个基本固定的流水线过程,比如从一开始的掌控欲极强,到孩子辍学,或出现问题后,家长跟孩子的交流就会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再往后,看着孩子好一点了,就开始焦虑孩子复学的事,就又开始按耐不住想跟孩子聊聊复学的事,但在有了之前那段经历后,此时的家长再跟孩子交流就有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感觉,虽然内心着急想跟孩子直接说复学的事,但嘴巴上、神态上会尽量放松。

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人无论你嘴巴上说得再好,听者都能感受到你内心真实的声音,所以,亲子交流中,如果家长不能调整心态,正确地面对孩子的问题,就容易导致看似状态好了一些的孩子,重新“原路返回”。

想到纪伯伦的一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分享给大家。

纪·哈·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  作者:纪·哈·纪伯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