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安劫(17):围城中的闹剧

 新用户36578gXR 2024-05-14 发布于四川
《临安劫》(1):平地起惊雷
《临安劫》(2):没有庙号的皇帝
临安劫》(3):第二条万里长城
《临安劫》(4):突破金界壕
临安劫》(5):没有选择的选择
《临安劫》(6):落水狗该不该打
《临安劫》(7):灭金第一战
《临安劫》(8):奇袭乌沙堡
《临安劫》(9):大战野狐岭
《临安劫》(10):第一次中都保卫战
《临安劫》(11):再战中都城
《临安劫》(12):再战居庸关
《临安劫》(13):“清君侧”还是弑君王
临安劫》(14):意想不到的皇位
《临安难》(15):皇帝死后变王爷
《临安劫》(16):胡沙虎的覆灭

作者一介布衣,是历史领域创作者,长期从事历史题材类写作和研究,著有多部宋史类佳作。

临安劫(17):【围城中的闹剧】

就在大金内部发生剧烈动荡的同时,蒙古军队却一路高歌猛进,不断攻城略地、占州拔府。

前面说过,绕过居庸关和紫荆关后,便是平坦的华北平原,非常适合蒙军的骑兵作战。坐落在平原上的中都城,第三次暴露于蒙军的兵锋之下。

然而,蒙军并未像前两次一样立即对中都城发起攻击。作为蒙古族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天才,铁木真充分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并再次采用了蒙军最为经典的战法——打不动,就绕过去。

他留下少量人马对中都城进行围困,剩余人马则兵分三路,对中都城周边的河东(今山西)、河北及山东地区进行打击,以阻断中都城的外援。

三路大军中,皇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为右军,“循太行而南,取保、遂、安肃、安、定、邢、洺、磁、相、卫、怀、孟,掠泽、潞、辽、沁、平阳、太原、吉、隰、拔汾、石、欣、代、武等州”;皇弟合撒儿、斡陈那颜、布札为左军,“循海而东,取平、滦、蓟等州”;铁木真则与幼子拖雷作为中军,“取雄、霸、莫、安、河间、沧、景、献、深、祁、蠡、冀、恩、濮、开、滑、博、济、泰安、济南、滨、棣、益都、淄、潍、登、莱、沂等州”。

经过一番激战,蒙军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战果,“凡克九十余城,两河、山东数千里之地,望风瓦解”,只剩下中都等十一个城池坚守未下。

当然,说是“望风瓦解”,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地方守将进行了顽强抵抗,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气节之臣,再现了女真人骨子里流淌的血性与不屈。

比如泰安刺史和速嘉安礼。蒙军扫荡山东时,大部分郡县皆“望风而遁”,但和速嘉安礼却坚持据城抵抗。部下见蒙军势大,自料难以抵敌,劝他赶紧逃走。和速嘉安礼却说:我要是跑了,谁来守城?身为守臣却弃城而逃,岂不是愧对国家吗?还有何面目苟存于世?

守城官兵被他的赤诚所感动,尽皆死战。在大家的顽强反击下,蒙军强攻十余日,竟不能破城。于是蒙军改变了策略,开始打心理战。他们派人向和速嘉安礼喊话道:泰安已是孤城,内无粮储,外无兵援,如若不降,城破之后,杀无赦!

面对蒙军的死亡威胁,和速嘉安礼没有畏缩,而是组织军民继续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擒。属下为了保护他,故意对蒙军说他只是一名小官(酒监)。和速嘉安礼却大声喊道:我乃刺史,不用隐瞒。

蒙军见抓住了这么大的官,便强迫他下跪,想从精神上摧毁他。和速嘉安礼却如一株挺立的松柏一样,腰杆愈发挺直。蒙军将领大怒,杀之。消息传入中都,金宣宗感其忠勇,追赠为泰定军节度使,谥曰“坚贞”。

有必要说明的是,此时的蒙军还没有养成在攻陷区建立根据地长期固守的习惯,仍然以抢掠为主,攻陷城池后,他们放火烧毁房屋使之成为一片废墟,然后带着抢掠的人口、金帛及羊畜牛马等财富北归,于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春,再度会师中都。

中都城,已然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因为外援已经断绝,城内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这是所有被围困城市几乎都会出现的问题,当年金军围困北宋都城汴京,也给城内造成了严重的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现在竟然轮到了金军自己的头上,真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使然。

而大金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也与当年的北宋如出一辙。

首先是号召群众自救。为了解决贫困百姓的吃饭问题,金宣宗特意下诏,京师官员和富户,凡是能主动拿出粮食帮助贫民渡过难关的,根据其捐出粮食的多少,予以升官或补官。

问题是,大家谁也不知道蒙古人的围城会持续多久,更不知道自己的粮食能不能撑到蒙古人撤军,所以鲜有人响应皇帝的号召。毕竟,活着远比做官重要。

金宣宗十分无奈,既然号召不管用,那就只好发挥国家的行政调控作用了,说得直白点,就是强征(括粟)。具体的征收方案是,无论官员还是百姓,每家只能留下两个月的口粮,剩余的全部上缴国家。当然,国家也不白拿,会给予一定的爵位或者银钞作为报酬。

按理说,这种战时状态下采取的有偿征收,可以在特定时间内将城内的粮食集中起来,由政府进行统一配置,确保满城百姓都能活得下去,本也无可厚非。

但偏偏还是出问题了。

粮食的具体征收工作,由参知政事奥屯忠孝具体负责。如果单从名字上看,这似乎是一个忠孝两全的道德模范式人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奥屯忠孝自幼丧父,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之养大,所以他事母至孝,为了出人头地他发奋读书,终于高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然而要说起他的工作成绩,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在卫州(今河南卫辉)主政时,他勾结当地驻军向富户借了大量贷款,可当富人们拿着借据前去索要时,他却依仗着军队的势力拒不偿还(不令偿)。此举在卫州当地造成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富人们再也不敢轻易出借钱财,很多穷人因借不到钱而难以为继,引发了巨大的社会恐慌。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如此胡作非为的一个人,竟然官运亨通,奥屯忠孝历任同知南京(今北京)留守、定国军节度使、太子少傅兼礼部尚书等职务,官位越来越高,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纥石烈胡沙虎发动政变杀掉完颜永济后,权倾一时,奥屯忠孝立马又抱上了他的大腿,并附和胡沙虎的心思,强烈建议将完颜永济废为庶人。虽然金宣宗最后没有采纳,但奥屯忠孝仍然被提拔为参知政事。

让这样一个人来负责征粮工作,结果可想而知。

有了新工作的奥屯忠孝干劲十足,决定好好在皇帝面前展现一下自己的工作能力,反映到工作实绩上,就是要想方设法多征粮食。

那怎么才能多征粮食呢?奥屯忠孝的办法简单粗暴,那就是一刀切,别管什么情况,统统别废话,留下两个月的口粮之外,都给我拿来!

我们刚说过,强制征粮之前,皇帝曾经发起过一次号召,鼓励大家主动捐粮,虽然响应者寥寥,但多少也是有一些思想觉悟高的富户带头捐了的。按道理说,对于这部分富户,在强制征粮时,是应该将其主动捐献的粮食扣除的。

可奥屯忠孝才不管这些,不论你有没有捐过粮,都要按照捐献之前的数目来交粮。

举个例子,富户张三原有粮食十石,主动捐献了两石,剩余八石。按照强制征收的规定,留下两个月的口粮(假设为两石)后,应上交六石。可奥屯忠孝却要求人家按照原有的十石,扣除两月口粮两石后,上交八石。结果就是,搞得人家颗粒无存。

如此一来,谁响应皇帝号召捐了粮,谁反而要再次上交更多的粮食。如此混账的做法,很快引起了舆情。

大臣张行信听说后立即上书,说敌人近在咫尺,大家本就心怀恐惧,如果再因为征粮搞得民不聊生,则百姓们“不独归咎有司,而亦怨朝廷之不察也”。金宣宗觉得很有道理,加之现在征收上来的粮食已经足够应付一阵,便下令停止了强征行动,中都城这才暂时平静下来。

伴随饥荒而来的,是将士们的厌战情绪。想想也是,吃都吃不上了,哪还有心思打仗。实际上,当时中都城内外的军队数量相当可观,光是军官的数量就达到了万人(自都统至谋克不啻万余),以此推之,士兵的数量怎么也得有几十万。

用参知政事耿端义的话说,只要大家愿意出战,胜利还是很有希望的(或可以得志)。然而现实却让人很无语,“将帅皆不肯战”。用句俗语讲,这叫破罐子破摔。用现在的话说,这叫消极躺平。总之,老子不干了,爱咋咋地吧。

士兵们可以撂挑子,皇帝却不能。眼看着将士们一个个无精打采、毫无斗志,无奈之下的金宣宗只好命人在东华门外设置了一处招贤所,“内外士庶皆得言事”,说错了无罪,采用了则可以被授予官职。一时之间,市井无赖、江湖骗子纷纷前往,兜售自己的奇能异术和救国“良策”。

于是,荒诞的一幕出现了。

在诸多能人中,有一个叫王守信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本是一介村夫,唯一的本事就是吹大牛,甚至连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嘲笑其根本就不懂军事(以诸葛亮为不知兵)。

这样的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江湖骗子大忽悠,然而侍御史完颜讹出却坚信他是个奇才,并将他推荐给金宣宗。金宣宗大概也觉得他定非凡人,将其提拔为行军都统,命其演习阵法。

实现了阶层跃升的王守信大受鼓舞,立即招募了一些市井无赖,“教阅进退跳掷”的阵法,大书“古今相对”四字于旗上,“作黄布袍、缁巾、镴牌各三十六事,牛头响环六十四枚”,想通过这种方法将蒙古人吓走(欲以怖敌而走之)。

有识之士看着这群跳梁小丑整日操练着小孩过家家般的把戏,只能苦笑着摇头叹息。

这一幕,在当年的北宋都城汴京也曾经上演过一次。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面对斡离不和粘没喝两路金军的围困,围城中的宋钦宗不信军队信鬼神,将打败金军的希望寄托在了一个叫郭京的江湖骗子身上。

郭京自称习得李天师秘术,不仅能撒豆成兵,而且还能隐形,只需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六甲神兵,即可大败金军,生擒粘没喝和斡离不两大敌酋。宋钦宗信以为真,不仅提拔郭京当了官,还亲自拨钱绢数万作为经费,要郭京招募具有特异功能的人士作为六甲神兵,将之视为上天派来的大救星。

结果真到了打开城门出阵杀敌的时候,这群乌合之众顿时作鸟兽散,郭京也逃了个无影无踪。反倒让金军趁乱冲到城下,汴京差点因此而陷落。

现如今,同样荒诞的一幕竟然也出现在了大金的都城中都城内,粘没喝和斡离不两位开国老前辈地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不过,大金比北宋要幸运得多,因为,金宣宗到底要比宋钦宗清醒得多。

看着王守信那套蹩脚的幼稚阵法,金宣宗越来越觉得不太可靠。加之大臣张行信等人的劝谏,金宣宗决定召开一个包括术虎高琪等人在内的小型内部会议,专题讨论一下王守信这个人到底可不可信。

经过充分讨论,大家都对王守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术虎高琪更是直言其“不可用”。金宣宗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及时停止了王守信的荒唐行为。正是因为这一明智的决定,当年汴京城的悲剧才没有在中都城再次上演。

有人说,人在无能为力的时候,就会转向神明。皇帝也是人,也会有解决不了的烦恼和难题,而且他们所面临的困难远比普通老百姓要严峻得多,当那种巨大的无助感如泰山压顶般袭来,他们也会逃避现实,将希望寄托于各种玄之又玄的神能异技或上天护佑。也许正因为如此,一幕幕荒唐的戏码才会一次又一次地上演吧。

伴随着王守信退出历史舞台,金宣宗不得不重新回归到现实中来,直面惨淡的国运,正视残酷的战局。面对蒙古军队的再次围困,他又将如何应对呢?

未完待续!

PS: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很多原创内容值得一读,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关注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