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芪

 健行zhz 2024-05-14 发布于山东

性味功效

《神农本草经》

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甘,微温,无毒。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生白水者冷,补。其茎、叶治渴及筋挛,痈肿,疽疮。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内托已溃疮疡,生肌收口,外固表虚盗汗,腠理充盈。

黄芪之用,专能补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均入之。已溃疮疡及盗汗,皆表虚也,故咸用之。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微温,味甘,无毒。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酒炒、醋炒、蜜炙、白水炒)

黄芪气微温,禀天春升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甘无毒,禀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

脾主肌肉,甘能解毒,温能生肌,所以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也。风湿热壅于肌肉筋脉中,则筋坏肉败而成大麻风癞疾矣。脾主湿,胆主风,三焦主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芪甘温,补益气血,故治癞疾也。

肠澼为痔,肠者手阳明经也,太阴脾为阳明行津液者也;甘温益脾,脾健运,则肠澼行而痔愈也。鼠瘘者瘰疬也,乃少阳经风热郁毒;黄芪入胆与三焦,甘能解毒,温能散郁,所以主之。

人身之虚,万有不齐,不外乎气血两端。黄芪气味甘温,温之以气,所以补形不足也;补之以味,所以益精不足也。

小儿稚阳也,稚阳为少阳,少阳生气条达,小儿何病之有?黄芪入少阳补生生之元气,所以概主小儿百病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

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急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

归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

归肺、脾经

《本草经解》

归胆、三焦、脾经

《长沙药解》

归胃、肺经

别名

《神农本草经》

黄耆、戴糁

《本草经集注》

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

常用方

《本草经解》叶天士

黄芪同桂枝、白芍、甘草、姜、枣、饴,名黄芪建中汤,治脾阴虚。同桂枝、白芍、甘草、防风,治表虚自汗。同茅术、生地等分,牛膝、黄柏减半,丸,治湿毒臁疮久不愈。用盐水炒五钱,白茯一两,末,治气虚白浊。同甘草,治虚渴。同麻仁、陈皮、白蜜,治老人虚闭。同川莲,治肠风下血。同川芎、糯米,治胎不安。同生地、熟地、黄柏、黄连、黄芩、归身、枣仁,治阴虚盗汗。同生地、熟地、归身、人参、枣仁、北味,治表虚自汗。同人参、甘草,名保元汤,治阳虚及虚痘症。同白芷、白芨、甘草、金银花、皂刺,排脓止痛。

《长沙药解》黄元御

《金匮》黄芪芍药桂酒汤,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苦酒一升。治黄汗身肿,发热汗出而渴,汗沾衣,色黄如柏叶,脉自沉者。以汗出入水,水从窍入,淫泆于经络之间,阻其卫气,壅而为肿。卫气不行,遏其营血,郁而为热。脾为己土,肌肉司焉,水气浸淫,肌肉滋湿,营行经络之中,遏于湿土之内,郁热熏蒸,化而为黄。营秉肝气,而肝司五色,入脾为黄,营热蒸发,卫不能闭,则开其皮毛,泄为黄汗,缘营血闭遏,而木郁风动,行其疏泄之令也。风热消烁,津液耗伤,是以发渴。木气遏陷,不得升达,是以脉沉。黄芪走皮毛而行卫郁,桂枝走经络而达营郁,芍药、苦酒,泻营热而清风木也。

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黄芪二两。治黄汗,两胫自冷,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身疼重,烦躁,腰以上汗出,小便不利。以水在经络,下注关节,外阻卫阳而内遏营阴。营遏木陷,温气沦郁,内热不宣,故两胫自冷。风木郁勃,经络鼓荡,故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湿淫外束,故疼重烦躁。木陷而郁于湿土,故小便不利。风升而开其孔窍,故腰以上汗出。水谷未消,中气满胀,营愈郁而热愈发,故食已则汗。暮而卫气入阴,为营气所阻,不得内敛,故外泄皮毛而为盗汗。营热郁隆,不为汗减,热蒸血败,不能外华皮腠,久而肌肤枯涩,必至甲错。血肉腐溃,必生恶疮。甘、枣、生姜,补宣中气,芍药泻营热而清风木,桂枝达营气之郁,黄芪行卫气之郁,助以热粥而发微汗,经热自随汗泄也。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治血痹,身体不仁,状如风痹,脉尺寸关上俱微,尺中小紧。以疲劳汗出,气蒸血沸之时,安卧而被微风,皮毛束闭,营血凝涩,卫气郁遏,渐生麻痹。营卫阻梗,不能煦濡肌肉,久而枯槁无知,遂以不仁。营卫不行,经络无气,故尺寸关上俱微。营遏木陷,郁动水内,而不能上达,故尺中小紧。大枣、芍药,滋营血而清风木,姜、桂、黄芪,宣营卫而行瘀涩,倍生姜者,通经而开痹也。

肝脾左旋,癸水温升而化血,肺胃右转,丁火清降而化气。血司于肝,其在经络则曰营,气司于肺,其在经络则曰卫。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为营之叶。营卫周行,一日五十度,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营卫者,气血之精华者也。二十二难:脉有是动、有所生病。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气先病也,血滞而不濡者,血后病也。血阴而气阳,阴静而阳动,阴则内守,阳则外散,静则不辟,动则不阖。而卫反降敛,以其清凉而含阴魄,营反温升,以其温暖而抱阳魂也。卫本动也,有阴以阖之,则动者化而为降敛,营本静也,有阳以辟之,则静者变而为升发。然则血之温暖,气煦之也,营之流动,卫运之也,是以气有所动,则血病生焉。气冷而后血寒,卫梗而后营瘀,欲调血病,必益血中之温气,欲调营病,必理营外之卫阳。卫气者,逆则不敛,陷则不发,郁则不运,阻则不通,是营血受病之原也。黄芪清虚和畅,专走经络,而益卫气。逆者敛之,陷者发之,郁者运之,阻者通之,是燮理卫气之要药,亦即调和营血之上品。辅以姜、桂、芍药之类,奏功甚捷,余药不及也。

五行之气,凉则收而寒则藏,气之清凉而收敛者,秉金气也。黄芪入肺胃而益卫气,佐以辛温则能发,辅以酸凉则善敛,故能发表而出汗,亦能敛表而止汗。小儿痘病,卫为营闭,不得外泄。卫旺则发,卫衰则陷,陷而不发者,最宜参芪,助卫阳以发之。凡一切疮疡,总忌内陷,悉宜黄芪。

蜜炙用。生用微凉,清表敛汗宜之。

来源产地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

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世方多用,道家不须。

《中药大辞典》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

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主产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现广为栽培。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勿用木耆草,真相似,只是生时叶短并根横。

凡修事,先须去头上皱皮了,蒸半日,出,后用手擘令细,于槐砧上剉用。

《中国药典》

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蜜黄芪:取黄芪片,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

《中药学》凌一揆主编

  黄芪  (《本经》)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睥、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

【应用】

1. 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脾为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脾肺气虚则能出现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等证。如兼中气下陷,则能导致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如气虚不能摄血,则能引起便血、崩漏。黄芪能补脾肺之气,为补气要药,且有升举阳气的作用,故可用于上述诸证,须随不同的气虚表现而作相应的配伍。如与人参同用,能增强补气功效,可治病后气虚体弱;配白术能补气健脾,可治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或泄泻;配当归能补气生血可治气虚血亏;配附子能补气助阳,可治气虚阳衰,畏寒多汗;与人参、白术、升麻等同用,能补气升阳,可治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如补中益气汤;与人参、龙眼肉、枣仁等同用,又可用治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如归脾汤。

2. 用于卫气虚所致表虚自汗。本品能益卫气,故有固表止汗功效。如配伍牡蛎、小麦麻黄根,可止自汗,即牡蛎散。本品也可用治阴虚引起的盗汗,但须与生地、黄柏等滋阴降火药同用,如当归六黄汤。

3. 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本品补气而有良好的托毒生肌功效。常与当归、穿山甲、皂角剌同用,如透脓散,可治痈疽不溃;与当归、人参、肉桂等配伍同用,可以生肌敛疮,如十全大补汤。

4. 用于浮肿尿少。本品有补气利尿退肿功效,故适用于气虚失运、水湿停聚引起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之证。多配伍防己、白术等同用,如防己黄芪汤。

此外,还可用于气虚血滞导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或半身不遂,以及气虚津亏的消渴等证。如配伍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即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治肢体麻木;配伍羌活,防风、当归、片姜黄等,可治肩臂风湿痹痛,如蠲痹汤;以本品为主药,再配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即补阳还五汤,可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至于消渴证,多与生地、麦冬、天花粉等养阴生津药同用,可起到益气生津的功效。

【用量用法】10〜15g,大剂量可用30〜60g。补气升阳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补气升阳,易于助火,又能止汗,故凡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用。

《饮片新参》王一仁

黄芪皮

形色:色淡黄,多纤维纹孔。

性味:苦、香、甘。

功能:补肺脾,固卫气,止虚汗。

分量:二钱至五钱。

用法:生用。

禁忌:外感自汗者忌用。

用黄芪240克,石斛120克,川牛膝90克,远志90克,金银花30克,治疗膝关节积液,一付药,水肿明显减轻,连用三付,水肿基本消退,用药除了有些胃胀气,别无副作用,胃胀一般无需处理,方名:四神煎,确实神奇。我感觉大剂量黄芪可以去湿除痹。

张仲景用黄芪有3个剂量段:大量(五两)治疗水气,黄汗,浮肿;中量(三两)治疗风痹,身体不仁;小量(一两半)治疗虚老不足。

医之不传在于药量,不单黄芪如此。就芪而言15g以下的一般量,升阳作用比较好,补中益气汤可鉴;30g左右的量一般补益脾肺之气较常用;60g左右的量在补气行水功效明显;100g以上的也有,以补阳还五汤为代表,行通络作用!望批评指正

《本草问答》唐容川
黄芪以北口外产者为佳。盖天地之阳气,均由土下黄泉之水中透出于地面,上于天为云雾,着于物为雨露,交于人为呼吸,只此水中之气而已。人身之阳气,则由肾与膀胱气海之中发出,上循三焦油膜以达于肺,而为呼吸;布于皮毛,而为卫气,亦只此水中之气而已矣。水在五行,以北方为盛,故补气之药皆以北方产者为良。汉中甘肃所产黄芪,根体多实,气不盛而孔道少;山西所产,体略虚松,以气略盛,内有通气之孔道,故略虚松。犹不及北口外所产者,其体极松,以内中行水气之孔道更大,故知其气为更盛。盖黄根长数尺,深入土中,吸引土下黄泉之水,以上生其苗叶,气即水也,引水即是引气,根中虚松窍大者,所引水气极多,故气盛而补气。人身气生于肾,由气海上循油膜而达口鼻,与黄芪之气由松窍而上苗叶者无异。芪之松窍象人身油膜中亦有通水之松窍油膜者,三焦也,故谓黄芪为三焦油膜中药。其能拓里达表,皆取黄芪从油膜中,而上行外通之义也。且黄外皮紫黑水火之间色也,惟其秉水中之阳气,故成此水火之间色。三焦相火水中之阳,名曰少阳。黄芪中通象三焦,引水泉之气,以上生苗叶是秉水中之阳而生者也,故有水火之间色,而为三焦之良药,其气类有如是者。芪之肉理色黄味甘,土之色土最深又得土气之浓,所以黄芪又大补脾。今人不知身中网膜是三焦,又不知网膜上之膏油即是脾之物,不知膜与油相连,又安知黄芪补脾土,达三焦之理哉?能知网膜是三焦,膏油属脾土,则知黄芪归脾经。达三焦之理矣!
黄芪味甘而气盛,故补气。
黄芪亦根中虚松有孔道,惟升麻味不厚,故升而不补。黄芪味厚,故升而能补也。黄芪根深长至数尺,取芪者不用锄掘力拔出土,以其根无旁枝也。据此则知其性直达,又其根内虚松,能通水气,直引上下黄泉之水气以上达于苗,故能升达人之元气,以充发于上,达于表。人之元气生于肾,出于膀胱之水中,循气海之膜网而上达胸膈,以至于肺,充于皮毛。黄芪内虚松通达,象人膜网能引土下黄泉之水气,以上贯苗叶,象人元气由肾达肺以至表,故黄芪能升达元气,托里达表。
黄芪色黄、气温、味纯甘,故升而兼补。

根尘老师药象品悟课 - 黄芪

1、 观形色:

黄芪植株高大而开展,端庄对称,叶子是羽状复叶,叶子小而多,排列整齐。

黄芪药用部分是根,一根主根直直向下生长。一般用的黄芪多为斜切片,颜色是嫩黄色,质地比较韧性,有股柔和、绵软的土气,很灵动,所以黄芪又叫绵黄芪。

2、药气分析:

黄芪的气略偏阳、清透、柔和。

3、品药交流:

黄芪和甘草都是豆科植物,品尝的时候略有些豆腥味,味甘香。黄芪的香味和甘草的香味是不一样的,黄芪的香气更浓。

4、临床应用:

黄芪的气清透、柔和、走动流通如同小孩喜动,《神农本草经》中说“黄芪主小儿百病”,黄芪之气与小孩身体之气最为接近,所以,小儿疾病多可用黄芪,尤其是小儿虚证。

案例:大量黄芪可治疗小儿心肌炎(寒入心包),可以很好的补气。

黄芪补气不同于人参,黄芪补气走的是肌表,稍微偏外,人参补气偏于补五脏之气。

案例:患儿,女,全身化脓性溃疡,皮肤溃烂流脓,抗生素无效,久治不愈。每天60克黄芪,治疗2个月痊愈。通过扶正来驱邪,用黄芪来补气,补充人体正气。黄芪之气善走肌表,可长皮肤。皮肤破损用黄芪熬水外洗也有效。

对于成人来讲主要治疗肌表疮疡。还可治疗手术后出虚汗,想比人参、白术来讲黄芪效果较快,90克黄芪煎服,术后出汗一剂药就见效。但是临时守住,并非治本,真正固守中土还需要白术和人参。

黄芪补的是肌表与脏腑之间的流通之气,守中有通;人参补的是五脏藏的气;白术偏于守中焦之气;甘草守护全身土气。黄芪补气作用快,但气容易散掉,人参补气作用持久。

禁忌症:气郁较甚者不宜使用。此时用黄芪的话,会加重郁结,有的患者会出现小便频数。黄芪过量也会引起气滞,同样可以用陈平破解。

黄芪常用量30克,虚损严重可以用到60-120克。

黄芪用量要大,小则不行。但是量大腹胀,用陈皮消胀。

黄芪常见的副作

  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现“上火”症状,如面红、心烦、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压升高或头晕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转病势。临床上,一般人经常单独使用黄芪进补或一次性大量进补,那是没病找病或加重疾病的危险行为。使用黄芪进补,一般要由少逐渐增加,边服边观察有无上火的表现或身上原有疾病有无加重或是否出现闷、痛的感觉,一旦有则应停用或配药才能用;如果乏力、多汗或气喘等症状减轻,精神和体力改善而又无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更安全的办法则是先用党参,有效而无副作用后再加用或改用黄芪,使用黄芪时采用逐步加量的办法,以身体能耐受而无副作用为度。最安全的办法是配方使用。

  三种肾虚,慎用黄芪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阴虚的表现:有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等。湿热的表现:有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热毒炽盛的表现:有各种化脓性感染,如痤疮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现为满面通红、咽红、咽干、咽痛、口苦口干、唇舌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等。

  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需注意用量

  黄芪会加重上火的症状,又能止汗,故凡外感初起、无汗、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热毒炽盛者均不宜用。病人在服用黄芪时不可擅自加大剂量,否则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所以黄芪泡茶喝也要有个度。

黄芪解

黄芪 ∶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为肺叶 辟之原动力)下陷。《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芪 也。

【附案】沧州董氏女,年二十余。胸胁满闷,心中怔忡,动则自汗,其脉沉迟微弱,右部尤甚,为其脉迟,疑是心肺阳虚,询之不觉寒凉,知其为胸中大气下陷也。其家适有预购黄 一包,俾用一两煎汤服之。其族兄××在座,其人颇知医学,疑药不对证。愚曰∶“勿多疑,倘有差错,余职其咎。”服后,果诸病皆愈。其族兄疑而问曰∶“《神农本草经》黄芪 原主大风,有透表之力,生用则透表之力益大,与自汗证不宜,其性升而能补,有膨胀之力,与满闷证不宜,今单用生黄 两许,而两证皆愈,并心中怔忡亦愈,其义何居?”答曰∶

“黄芪 诚有透表之力,气虚不能逐邪外出者,用于发表药中,即能得汗,若其阳强阴虚者,误用之则大汗如雨不可遏抑。惟胸中大气下陷,致外卫之气无所统摄而自汗者,投以黄 则其效如神。至于证兼满闷而亦用之者,确知其为大气下陷,呼吸不利而作闷,非气郁而作闷也。至于心与肺同悬胸中,皆大气之所包举,大气升则心有所根据,故怔忡自止也。”继加桔梗二钱,知母三钱,又服两剂以善其后。

一妇人产后四五日,大汗淋漓,数日不止,情势危急,气息奄奄,其脉微弱欲无,问其短气乎?心中怔忡且发热乎?病患不能言而颔之。知其大气下陷,不能吸摄卫气,而产后阴分暴虚,又不能维系阳分,故其汗若斯之脱出也。遂用生黄芪六钱,玄参一两,净萸肉、生杭芍各五钱,桔梗二钱,一剂汗减,至三剂诸病皆愈。从前五六日未大便,至此大便亦通下。

邑王氏女,年二十余,心中寒凉,饮食减少,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羸瘦。后愚诊视,其左脉微弱不起,断为肝虚证。其父知医,疑而问曰∶“向延医延医,皆言脾胃虚弱,相火衰损,故所用之方皆健脾养胃,补助相火,曾未有言及肝虚者,先生独言肝虚,但因左脉之微弱乎?抑别有所见而云然乎?”答曰∶“肝脏之位置虽居于右,而其气化实先行于左,试问病患,其左半身必觉有不及右半身处,是其明征也。”询之,果觉坐时左半身下坠,卧时不敢向左侧,其父方信愚言,求为疏方。遂用生黄芪八钱,柴胡、川芎各一钱,干姜三钱,煎汤饮下,须臾左侧即可安卧,又服数剂,诸病皆愈。惟素有带证尚未除,又于原方加牡蛎数钱,服数剂带证亦愈。其父复疑而问曰∶“黄 芪为补肺脾之药,今先生用以补肝,竟能随手奏效,其义何居?”答曰∶

“肝属木而应春令,其气温而性喜条达,黄芪之性温而上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彼谓肝虚无补法者,原非见道之言也。”《神农本草经》谓黄芪主大风者,诚有其效(参阅“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中傅××妻治案)。

《神农本草经》谓黄 主久败疮,亦有奇效。奉天张××,年三十余。因受时气之毒,医者不善为之清解,转引毒下行,自脐下皆肿,继又溃烂,睾丸露出,少腹出孔五处,小便时五孔皆出尿。为疏方∶生黄芪 、花粉各一两,乳香、没药、银花、甘草各三钱,煎汤连服二十余剂。溃烂之处,皆生肌排脓出外,结疤而愈,始终亦未用外敷生肌之药。

黄芪 之性,又善利小便。(参阅曲直汤下王姓治案)

黄芪 不但能补气,用之得当,又能滋阴。本村张媪年近五旬,身热劳嗽,脉数至八至,先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煎汤服不效,继用左归饮加减亦不效。踌躇再四忽有会悟,改用生黄芪 六钱,知母八钱,煎汤服数剂,见轻,又加丹参、当归各三钱,连服十剂全愈。盖虚劳者多损肾,黄芪 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上源,使气旺自能生水,而知母又大能滋肺中津液,俾阴阳不至偏胜,而生水之功益普也。至数剂后,又加丹参、当归者,因血痹虚劳,《金匮》合为一门,治虚劳者当防其血有痹而不行之处,故加丹参、当归以流行之也。

黄芪 之性,又善治肢体痿废,然须细审其脉之强弱,其脉之甚弱而痿废者,西人所谓脑贫血证也。盖人之肢体运动虽脑髓神经司之,而其所以能司肢体运动者,实赖上注之血以涵养之。其脉弱者,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助血上升以养其脑髓神经,遂致脑髓神经失其所司,《内经》所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也。拙拟有加味补血汤、干颓汤,方中皆重用黄芪 。凡脉弱无力而痿废者,多服皆能奏效。若其脉强有力而痿废者,西人所谓脑充血证,又因上升之血过多,排挤其脑髓神经,俾失所司,《内经》所谓“血菀(同郁)于上,为薄厥”也。如此等证,初起最忌黄 ,误用之即凶危立见。迨至用镇坠收敛之品,若拙拟之镇肝熄风汤、建瓴汤治之。

其脉柔和而其痿废仍不愈者,亦可少用黄 助活血之品以通经络,若服药后,其脉又见有力,又必须仍辅以镇坠之品,若拙拟之起痿汤,黄芪 与赭石、 虫诸药并用也。

黄芪 升补之力,尤善治流产、崩带。西傅家庄王××妻,初次受妊,五月,滑下二次,受妊至六七月时,觉下坠见血。求为治疗,急投以生黄芪 、生地黄各二两,白术、净萸肉、 龙骨、 牡蛎各一两,煎汤一大碗顿服之,胎气遂安,又将药减半,再服一剂以善其后。至期举一男,强壮无恙。

沈阳朱××,黎明时来院扣门,言其妻因行经下血不止,精神昏愦,气息若无。急往诊视,六脉不全仿佛微动,急用生黄芪 、野台参、净萸肉各一两, 龙骨、 牡蛎各八钱,煎汤灌下,血止强半,精神见复,过数点钟将药剂减半,又加生怀山药一两,煎服全愈。

邑刘氏妇,年二十余,身体羸弱,心中常觉寒凉,下白带甚剧,屡治不效,脉甚细弱,左部尤甚。投以生黄芪、生牡蛎各八钱,干姜、白术、当归各四钱,甘草二钱,数剂全愈。盖此证因肝气太虚,肝中所寄之相火亦虚,因而气化下陷,湿寒下注而为白带。故重用黄芪 以补肝气,干姜以助相火,白术扶土以胜湿,牡蛎收涩以固下,更加以当归之温滑,与黄 并用,则气血双补,且不至有收涩太过之弊(在下者因而竭之),甘草之甘缓,与干姜并用,则热力绵长,又不至有过热僭上之患,所以服之有捷效也。

按∶炉心有氢气,人腹中亦有氢气,黄者能引氢气上达于肺,与吸入之氧气相合而化水,又能鼓胃中津液上行,又能统摄下焦气化,不使小便频数,故能治消渴。玉液汤、滋 饮,皆治消渴之方,原皆重用黄 。

黄芪 入汤剂,生用即是熟用,不必先以蜜炙。若丸散剂中宜熟用者,蜜炙可也。若用治疮疡,虽作丸散,亦不宜炙用。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曾详言之。至于生用发汗、熟用止汗之说,尤为荒唐。盖因气分虚陷而出汗者,服之即可止汗,因阳强阴虚而出汗者,服之转大汗汪洋。若气虚不能逐邪外出者,与发表药同服,亦能出汗。是知其止汗与发汗不在生、熟,亦视用之者何如耳。

附录∶

柳河仲××来函∶

庚午季秋,偶觉心中发凉,服热药数剂无效。迁延旬日,陡觉凉气上冲脑际,顿失知觉,移时始苏。日三四发。屡次延医延医不愈。乃病不犯时,心犹清白,遂细阅《衷中参西录》,忽见夫子治坐则左边下坠,睡时不敢向左侧之医案,断为肝虚。且谓黄芪 与肝木有同气相求之妙用,遂重用生黄芪 治愈。乃恍悟吾睡时亦不能左侧,知病源实为肝虚,其若斯之凉者,肝中所寄之相火衰也。爰用生箭 二两,广条桂五钱,因小便稍有不利,又加椒目五钱。煎服一剂,病大见愈。遂即原方连服数剂,全愈。

褥疮外用药:

黄芪150g 、当归50g 、红花15g 、乳香9g 、没药9g 、白芷20g。香油调,外敷。

大面积褥疮,用这个外敷的,痊愈了!中医讲偎脓生肉

黃芪

性味:味甘,微温,无毒。

用法:黃芪分生用與炙用。

炙黃芪擅長補氣,力量雄厚。生用擅長於固表,利水解毒。

黃芪配合當歸五比一調配,其作用擅長補氣生血。

黃芪配合當歸一比一調配,其作用擅長養氣益血。

黃芪配合當歸一比二調配,其作用擅長益氣活血兼養血。

運用時靈活變化,則能化腐朽為神奇。

黄芪补气不同于人参,黄芪补气走的是肌表,稍微偏外,人参补气偏于补五脏之气。

黄芪补的是肌表与脏腑之间的流通之气,守中有通;人参补的是五脏藏的气;白术偏于守中焦之气;甘草守护全身土气。黄芪补气作用快,但气容易散掉,人参补气作用持久。 禁忌症:气郁较甚者不宜使用。此时用黄芪的话,会加重郁结,有的患者会出现小便频数。黄芪过量也会引起气滞,同样可以用陈皮破解。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虽然寓意颇多,但从保健养生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人气不足,气虚,很容易感到累,有点懒洋洋,经常气短、心慌、出虚汗。
气虚百病生,尤其是女人,一旦气虚,对身体危害更大。
道医所说的“气”,不是空气、氧气,而有特定的内涵,它是器官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的功能。
气虚血瘀是衰老的核心
冠心病、脑梗塞、脑缺血、老年性痴呆、慢阻肺都属于气虚血瘀的严重状态,也是常见的衰老和导致死亡的原因,但是在治疗时,往往只重视了活血化瘀,忽略了补气的重要性。
气虚是万病之源,它会导致支气管炎,哮喘,萎缩性胃炎,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心肌缺血,骨质疏松,记忆力减退,浑身无力,脏腑功能低下等。
因此,中老年朋友一定要重视补气。
黄芪——补气诸药之最价格却很低
说到黄芪,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是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一种药物。
黄芪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的功能。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应用广泛,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
黄芪又称小人参,它的作用与人参相似,都是补气的。但人参是大补,作用迅猛。而黄芪相对温和,且比人参固表的作用更强,所以成为最常用的补气药。
黄芪有三大突出特点
1补气效果非常好
应该说它与西洋参、太子参相比来说,黄芪补气的效果毫不逊色。
2味道非常好
咱们常说的“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对于黄芪是不是适用的,它既是一个补气的好药,同时它又是不是那么苦的良药。
3非常便宜
所以说就没有造假的。
黄芪好吃效果好又便宜,是适合老百姓补气的药。对于气虚、气短,容易感冒、易出汗的朋友,经常的吃黄芪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黄芪有如此强大的功效,故中医治疗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等,以及对于大病初愈的调养,和促进手术后伤口的愈合,都能用到黄芪。
那么黄芪应该怎么吃效果最好呢?
补气圣品黄芪4种实用的吃法
1干嚼法
你就把生黄芪当瓜子一样,放在嘴里嚼着吃,黄芪的味道非常好,就像是一种豆香的感觉。
2泡茶法
黄芪片5~10克,用沸腾的开水直接冲泡,盖好泡10~20分钟,当茶饮用,若想黄芪味出得更彻底,可反复冲泡。
3煮粥法
黄芪15克,党参10克,梗米100克,大枣30克,先将黄芪和党参一起煎水取汁,再放大枣和梗米一起熬成粥,味道可口,适合女士食用。
4烹饪法
若平时喜欢吃烧肉、烧鸭等,可以放适量黄芪,味道更独特,还可以起到滋补作用,效果非常不错。
便宜却功效非凡的黄芪,是中老年人的必备良药,从今天开始,就去药店买一点回来备用吧。让您远离气虚、气短、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
老百姓都值得拥有的好药材,让朋友们也看看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食用方法及禁忌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黄芪又叫北芪,绵芪,绵黄芪,蜜黄芪,黄芪的功效是补气固表,利尿消肿,托毒排脓,黄芪的作用是治气虚乏力,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黄芪用药禁忌是表实邪盛,阴虚阳亢禁服黄芪。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基本概述

  药名:黄芪 

  别名:北芪、绵芪、绵黄芪 

  性味:甘,温 

  归经:肺经、脾经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消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主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用量:9--30g,大量可用至1--2两。 

  药材基源: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炮制方法

  黄芪: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蜜黄芪:取黄芪片,照蜜炙法(附录ⅡD)炒至不粘手。 

   

功效作用

  1、黄芪治消化性溃疡:黄芪、党参、乌贼骨、茯苓各12克,当归、白芍、白及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黄芪治老人便秘:用绵黄耆、陈皮去白各25克,为末。每服15克,用大麻子一合,研烂,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甚者不过二服。此药不冷不热,常服无秘塞之患,其效如神。《和剂局方》。 

  3、黄芪治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4、黄芪治表虚自汗,容易感冒:生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长期服用。 

  5、黄芪治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黄芪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6、黄芪治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7、黄芪用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黄芪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乌梅各6克。煎水取汁,以蜂蜜调味。本方以黄芪补肺益气、固表,以五味子补肾敛肺,乌梅助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黄芪补肺饮) 

  8、黄芪治小便不通:绵黄耆10克,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小儿减半。《总微论》。气虚白浊。黄芪盐炒25克,茯苓50克,为末。每服5克,白汤下。《经验良方》。 

  9、黄芪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黄芪15克,大枣10个,白芍15克,桂枝、生姜、甘草各10克,饴糖50克。黄芪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 

  10、黄芪治渴补虚男子妇人诸虚不足,烦悸焦渴,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后发疮疖,或先痈疽而后发渴,并宜常服此药,平补气血,安和脏腑,终身可免痈疽之疾。:用绵黄耆箭杆者去芦30克,一半生焙,一半以盐水润湿,饭上蒸三次,焙锉,粉甘草50克,一半生用,一半炙黄为末。每服10克,白汤点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黄芪六一汤。《外科精要》。 

  11、黄芪治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12、黄芪用于气虚血滞,肌肤麻木,或肢体疼痛,或半身不遂:黄芪30克,赤芍、桂枝各15克,生姜10克,大枣10个,煎汤饮。本方重用黄芪补气,并鼓舞气血运行,以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金匮要略》 黄芪桂枝五物汤。 

  13、黄芪治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14、黄芪治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耆、川芎合50克,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分服。《妇人良方》。 

  15、黄芪治多汗而浮肿:所谓汗出,以自汗为多见,即在未服用发汗药,也未剧烈运动,气温室温均属正常的情况下,出汗量较多,并可伴有气短乏力、恶风、头晕、容易感冒等症状,这个症状群,中医概括为“气虚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出汗以上半身为显著。 

  16、黄芪治肠风泻血:用黄耆、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孙用和《秘宝方》。咳嗽脓血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 

  17、黄芪治脾气虚证,虚弱倦怠,泄泻,中气下陷,脏器脱垂,食少纳呆诸症。黄芪常与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配伍治疗脾虚泄泻。黄芪与升麻、柴胡、人参等配伍治疗脏器脱垂,如补中益气汤。 

  18、黄芪治肺痈得吐:用黄耆100克,为末。每服10克,水一中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圣惠方》。 

  19、黄芪治痈疽内固:用黄耆、人参各50克,为末,入真龙脑一钱,用生藕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日三服。《本事方》。 

  20、黄芪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黄芪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黄芪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黄芪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配伍;如表虚易感风寒者,可与防风、白术同用。黄芪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者。如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可与党参、肉桂、当归等配伍;黄芪用于脓成不溃,可与当归、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黄芪用于水肿、脚气、面目浮肿。配白术、茯苓等。

  21、黄芪治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22、黄芪治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食用方法

  黄芪茶 

  材料:生黄芪10-15克,大枣10-1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30分钟后饮服,可反复煎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根据病情可连续饮服1周至3个月。 

  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健脾养血。适用于小儿脾虚气弱,面色萎黄,疲乏无力,气短汗出等症。经常服用黄蔑茶,具有强壮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黄芪红枣枸杞茶 

  材料:黄芪、红枣、枸杞 

  做法: 

  1、水开后,炉火调成中火,将枸杞、黄芪、红枣都放进锅里,熬煮1小时。 

  2、以滤网滤出茶汁,即可饮用。 

  3、此道茶品很耐回冲,可加水回冲数次,至味道变淡为止。剩余残渣里的红枣和枸杞可捞起食用。 

  功效:防癌茶方,当开水常喝可保持活力、增强免疫力。 

   

  黄芪党参炖鸡 

  材料:鸡肉1000g、黄芪50g、枸杞15g、生姜2片、党参15g。 

  做法: 

  1、黄芪、枸杞、党参、姜片洗净浸泡一下,放滤袋内; 

  2、鸡洗净切成块,放入水中沸滚5分钟,捞出; 

  3、将鸡块和药材一起放锅内,加入清水,大火烧开后转为小火炖焖2小时左右加盐即可食用。 

   

  黄芪炖鸡汤 

  材料:黄芪50克,枸杞15克,红枣10个,母鸡1只(1000克左右),生姜2片,盐、米酒适量。 

  做法 

  1.2.鸡洗净,剁成块(如果锅够大的话也可整只或半只放入); 

  3.鸡块入凉水锅中煮开,然后捞出冲净沥干;

  4.红枣和桂圆肉用清水冲洗一下。党参和黄芪用清水浸泡3-5分钟,之后捞出冲净沥干; 

  5.所有材料放入电压锅内胆中,注入清水1.5升; 

  6.选择“煲汤”档即可。食用前加盐调味。 

  功效:功效:补气益血,健脾养胃,增强体质,提高免疫,抗病毒。很适合流感季节饮用 

  黄芪可补气健脾、益肺止汗,民间常用于治疗产后乳汁缺少,又可补虚固表,治疗产后虚汗症。母鸡性味甘温,能温中健脾、补益气血。此汤适用产后体虚、面色萎黄、乳汁过少、易出虚汗等症。需要注意的是,黄芪炖鸡汤宜在产后5--7天后食用。 

   

  黄芪米粥 

  材料:黄芪,水,粳米,水 

  制法:每次取黄芪20克左右,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留汁,用粳米50克,再加水300毫升左右,煮至米花汤稠为度,食时可加红糖少许,每早晚温热各服一顿,7--10天为一疗程。 

  功效:用黄芪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益气健脾,升阳补中,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 

  适应症:气虚体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阴挺,表虚不固之自汗、盗汗、痈疮肿毒之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脾阳虚弱,面目浮肿,小便不利,气短心悸等症。 

   

  猪肚黄芪汤 

  材料:猪肚1只,黄芪200克,陈皮30克。 

  制法:将猪肚去脂膜,洗净,黄芪、陈皮用纱布包好放入猪肚中,麻线扎紧,加水文火炖至猪肚熟,再加适量调味品,趁热食肚饮汤,分4次2天食完。5只猪肚为一疗程。 

  功效:具有健脾胃,益元气的作用。 

   

  黄芪当归汤 

  材料:黄芪30克,当归、红枣各10克。 

  做法: 

  1、将黄芪、当归、红枣洗净,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取汁; 

  2、药渣再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取汁,合并药汁即可。 

  功效:补养气血,可用于气血不足所引起的面色萎黄、头昏目眩、疮疡及不收口、关节疼痛等症的辅助食疗。 

  注意:黄芪是温补性药物,对于发烧、咯血、热毒、气滞、便秘、阳亢等热症状,黄芪均不宜服用。 

   

  黄芪乌鸡汤 

  材料:炙黄芪30克,乌骨鸡1只,姜块、葱节、精盐、绍酒各适量。 

  做法:将炙黄芪去净灰渣,烘干,研成粉末。将净鸡入开水中氽煮一分钟起锅,将黄芪粉抹入鸡腹内外,放入蒸碗内,加鲜汤少许、精盐、绍酒、姜块、葱节,用湿绵纸封住碗口,置蒸锅或蒸笼内,用旺火沸水蒸熟透,取出即可食用。 

  功效:补中、益气、补血。 

  用法:每周1--2次,半年后即有良效。 

   

  黄芪排骨汤 

  材料:猪排骨500克,黄豆50克,大枣10枚,黄芪20克,通草20克,生姜片、盐各适量。 

  做法: 

  1、将猪排骨洗净,剁成块;黄豆、大枣、生姜洗净;黄芪、通草洗净用纱布包好,成药包。 

  2、锅内加水,用中火烧开,放入排骨、黄豆、大枣、生姜和药包,用文火煮2小时,拣去药包,加盐调味即成。 

  用法:喝汤、食肉及黄豆、大枣。 

  功效:此菜益气养血通络,适用于气血虚弱所致乳房干瘪之女性。 

   

  黄芪健中汤 

  组成:桂枝(去皮)9g,甘草(炙)6g,大枣十二枚,擘(4枚),芍药18g,黄芪9g,生姜(切)9g,胶饴60g(即小建中汤加黄芪9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五味水煎二次,取汁,兑入饴糖,分二次温服) 

  功效: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证。虚劳里急,诸不足 

   

  人参黄芪乌鸡汤 

  材料:乌鸡、黄芪、枸杞、人参等中药。 

  配料:盐、胡椒、味精(鸡精)、冰糖、姜(切片)、枸杞、人参、天麻、川穹、白芍、麦门冬、桑寄生、山楂、黄豆、莲子米、薏苡仁、料酒。 

  做法: 

  1、鲜活乌鸡宰杀,清除内脏,流水洗净,切块后用清水浸泡,其间换水数次,至水清亮为止。

  2、锅内放水烧开,将乌鸡块倒入焯水捞起。 

  3、用砂罐放水三分之二,煮沸,将姜片和乌鸡块投入其中,大火煮2至3分钟,撇去表面浮沫。

  4、放入适量盐、胡椒、鸡精、料酒,冰糖,将除了枸杞之外的配料投入,加盖,小火煨3至4个小时。期间不要经常翻动,待水煮去接近二分之一的时候,投入枸杞、红枣、粉条,煮15分钟左右即成。 

  功效:具有活血化淤、补气血、健脾、安神、强筋壮骨之功效。特别适合老人、妇女、大病初愈者,亚健康者,以及体弱多病者食用。 

   

  枸杞黄芪乳鸽炖汤 

  材料:乳鸽、枸杞、火腿粒、瘦肉粒、姜片、葱结。 

  做法: 

  1、将鸽子洗净,去腥,去血水,将鸽子沸一下水,然后捞出,用凉水冲洗一下; 

  2、将鸽子切块,容易出味,放入炖盅,放火腿粒、瘦肉粒、适量黄芪与枸杞、姜片以及葱结、盐,炖盅内加入矿泉水,水与鸽子块平即可; 

  3、隔水蒸,大火烧开后,用小火蒸2小时左右即可。 

  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壮阳补肾、减肥、目昏不明、抗脂肪肝的作用,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细胞突变、具有延缓衰老、抗脂肪肝、调节血脂和美白、促进造血功能等方面的作用。 

   

用药禁忌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黄芪。 

  1、黄芪恶龟甲。《本草经集注》 

  2、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黄芪。《药品化义》 

  3、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黄芪。《本草新编》 

  4、黄芪恶龟甲、白鲜皮。徐之才《药对》 

  5、苍黑气盛者禁用黄芪,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黄芪,阴虚者亦宜少用黄芪。《医学入门·本草》 

  6、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黄芪;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黄芪;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黄芪;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黄芪。《本草经疏》 

  7、黄芪反藜芦,黄芪畏五灵脂、防风。《本草汇纂》黄芪补气且升阳,固表利水亦托疮。

清,陆定圃《冷庐医话》载:海宁许珊林观察练,精医理,官平度州时,幕友杜某之戚王某,山阴人,夏秋间忽患肿胀,自顶至踵,大倍常时,气喘声嘶,大小便不通,危在旦夕。因求观察诊之,令用生黄芪四两,糯米一酒盅,煎一大碗,用小匙逐渐呷服,服至盏许,气喘稍平,即于一时间服尽。移时小便大通,尿器更易三次,肿亦随消,惟脚面消不及半。自后仍服此方,黄芪自四两至一两,随服随减,佐以祛湿平胃之品,两月复元。独脚面有钱大一块不消,恐次年复发,力劝其归。届期果患前症,延绍城医士诊治,痛诋前方,以为不死乃是大幸,随用除湿猛剂,十数服而气绝。次日将及盖棺,其妻见死者两目微动,呼集众人环视,连动数次,试用芪米汤灌救,灌至满口不能下。少顷眼忽一睁,汤俱下咽,从此便出声矣。服黄芪至数斤,并脚面之肿全消而愈。观察之弟辛木部曹楣,谓此方治验多人。先是嫂吴氏,患子死腹中,浑身肿胀,气喘身直,危在顷刻。余兄遍检名人医案,得此方遵服,便通肿消,旋即生产,因系夏日,孩尸已烂成十数块,逐渐而下,一无苦楚。后在平度有姬顾姓,患肿胀脱胎,此方数服而愈。继又治愈数人,王某更在后矣。盖黄芪实表,表虚则水聚皮里膜外而成肿胀,得黄芪以开通遂道,水被祛逐,肿自消矣。

黄芪有补气固表的功效,对于气虚的男人女人们可是个宝。肺主皮毛,而皮毛是人体抵御外邪的屏障,并调节体温。 如果肺气虚也就是皮毛虚,会出现毛孔开合失常,就会疲劳、汗多、怕冷、抵抗力下降、免疫力低下、易感冒、易过敏。 调理方面:补肺气,增强人体抵抗力、预防感冒、预防过敏。 可以用黄芪益肺固表。顾客在选择玉屏风颗粒(黄芪、白术、防风) 益气固表止汗时,可以用黄芪长期服用治本。 
  不仅如此,黄芪还能敛汗生肌、利水消肿,对于气虚乏力、中气不足、表虚自汗、久泻脱肛、久溃不敛、内热消渴等,都大有裨益。
女人以血为本。有一个很有名,而且很实用的方剂,东垣老人的当归补血汤,药仅二味,其中就有黄芪,另一味是当归。这两味药的以5:1的比例组合,补气生血功效强悍,这对于气血不足之人,无疑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方剂。气血不足的女人,这么简单的方剂得记住哟!

女人以血为本,男人以气为本。男人要如何补气呢?光靠黄芪一味还不行,若加上人参,或是党参,功效翻倍!人参,作为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之一,具有补气固脱、健脾益肺、宁心益智、养血生津的功效。党参也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黄芪配人参,或是黄芪配党参,补中益气,相得益彰!这对于需要补气的男人来说,不仅简单易记,还实用便捷

岳美中临床运用黄芪的心得

作者/岳美中 ⊙ 编辑/王超

编者按:人人皆知黄芪益气,可是不知道您有没有跟我同样的疑惑,黄芪到底怎么用?岳老说“有的人在临床上应用得漫无标准,超出了它的应用范围,这是不能发挥黄芪本来的长处的。”是给我们的一个警醒。岳美中先生将《伤寒》《金匮》里用到黄芪的方子逐一分析,总结出黄芪的性质和主治,信息量很大,但是相信您阅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岳美中临床运用黄芪的心得

黄芪是今日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补药,因为它应用最广泛,所以有的人在临床上应用得漫无标准,超出了它的应用范围,这是不能发挥黄芪本来的长处的。

现在我根据古代翔实可信的文献记载,结合临床实践,归纳其适应症,非敢云必当,不过是启其端绪,愿与大家共同商讨,因为中医学术蕴藏实多,极待发掘,提出黄芪的应用问題供参考。

黄芪的应用:

(一)治疗慢性衰弱症:在张仲景《伤寒论》中从没有用过黄芪,这一个问题,已很久没有得到解决。要说仲景不用黄芪?何以《金匮要略》中凡七见,而在《伤寒论》虽属三阴症,亦绝对不用?这必有它的理由。后来读邹澍的《本经疏证》谓《伤寒论》绝不用黄芪,假如汗出亡阳,一用黄芪,也是“闭门逐贼”。

所谓“闭门逐贼”,是以实表说黄芪,亦未能惬理餍心(说详后),自后反复研究《伤寒》《金匮》,发现《金匮》治虚寒证,除《呕吐哕下利病篇》治急遽性呕吐及下利病证两用四逆汤外,则概不使用。

仲景在《伤寒》则绝不用黄芪,在《金匮》则罕用四逆,是不是因为黄芪必须多服久服,才能有效,不象附子干姜,才下咽则其效立显呢?到现在还末敢妄下断语。可是就仲景的用药趋向上看,可以肯定说,黄芪对于急性衰弱病,绝无救亡于顷刻象附子那种慓悍捷疾的力量,而对衰弱性病则有它一定的疗效。

(二)治衰弱性肌表病:《金匮要略》中用黄芪的七方,除黄芪建中汤治里虚外,其余六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乌头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皆治肌表水湿之证,且黄芪建中汤在日人浅田宗伯亦谓:“黄芪大抵为托表止汗祛水之用,此方可知亦以外体不足为目的也。”

按:黄芪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而“虚劳里急”,小建中汤也有主治之文,则黄芪是主治“诸不足者”,颇为明显。又仲景洽虚劳方首推薯蓣丸,而方中并无黄芪,足证黄芪非专治里虚之品。日人吉益东洞《药征》谓:“黄芪,主治肌表之水也”,可以说他看到了仲景用黄芪的诀窍,但专谓主治肌表之水,我认为尚有一间未达。

就《金匮》用黄芪论之,黄芪五物汤所治之“血痹”,不一定有水;黄芪建中汤所治之“诸不足”,也不一定有水;而桂枝加黄芪汤所治之黄疸,更不一定有水。可是这三个方虽不必治水,确系治肌表之不足者。再以黄芪治自汗盗汗证之,它能治自汗盗汗是治表虚,绝非治水。

周岩曾有解释说:黄芪补表而不实表,不实表故不能止汗。……

缪仲淳谓“黄芪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岂知黄芪惟不实表,故表邪亦有用之者。如《本经》之用排脓止痛,《金匮》之治风湿、风水、黄汗,皆堪为不实表之据。若伤寒之邪,宜从表泄,黄芪虽不实表,而亦无解表之长,且有补虚羁邪之患,断非所宜也。”

邹澍解释说:防己茯苓汤中用黄芪“以是知黄芪非止汗者,特能引营卫中气,营卫中气行,邪气遂无以干,则汗自止耳。”

综合以上诸人的说法,对黄芪是有深一层的认识,比较东洞的说法为优。盖黄芪治肌表衰弱,是从仲景用黄芪诸方归纳出来的。肌表组织之能力恢复,则停水自去,汗出止,水去汗止,是其结果,并非其因,东洞谓主治肌表之水,乃倒果为因,未能说明黄芪真实功用。

观《神农本草经》黄芪主治大风,《金匮·血痹篇》黄芪五物汤主治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结合中医之言风,及风痹之用黄芪,实开后人以黄芪治瘫痪之成法。《千金翼方·中风篇》之大八风汤,主治毒风顽痹,手足不遂,身体偏枯,半身不遂不仁;又三黄汤主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又黄芪酒主治偏枯;黄芪酒主治八风十二痹,皆是黄芪治瘫痪之明证。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消削肌肉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显。

(三)治中气下陷:中气二字始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篇》及《灵枢·口问篇》,《营卫生会篇》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并咽,而布胸中”,《口问篇》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腹肠为脾胃所司,苦泄与鸣,中气下陷,亦即脾胃之下陷。

《素问·太阴阳明篇》曰:“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主,故不用焉。”是水谷之气生于脾,可称脾气,亦即中气。常见人因饥饱劳逸过度,以致发生体倦盗汗,言语眼视无力,食少无味,微热心烦,脉虚大等症。其原因多系脾胃内伤,谷气不胜,中气虚馁,体力为之不足。

谷气见于《灵枢·刺节真邪篇》:“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后人解谷气为五谷之精气,通会于肌腠之元真,脾胃之所主。李东垣本着《内经》各篇脾胃之说,并作《脾胃论》,以治当时现实常见病症,甚有功于世。

其中尤以创制之补中益气汤,能补中气,亦即是能补脾胃之气,通会肌腠之元真(腠、是组织之罅隙,元真,即所谓“真气”)以之治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之疾患〔多见于当时因“啖食蔬粝”)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每有显效。但补中益气汤之补脾胃的虚馁,乃方中参术的职事,黄芪是负鼓荡谷气以充肌表力量之职责者,东垣谓内伤者,上焦阳气下陷为虚热,非黄芪不可。

然则补中益气汤之应用黄芪,仍未出仲景用黄芪之范畴,不过在视乎方剂的组织法度与配伍品味如何,而随宜的发挥其振起肌表衰弱的能力罢了。有的人提出治虚损膀胱有热尿血不止者,于蒲黄丸中,用黄芪固下焦之卫,认为这样地黄麦冬始得合奏清热之功,并借其升阳以达表,而水府之热,遂以投清热而除,这是善于组织与配伍的。

后人于补中益气汤中加知母、黄柏,以治清阳下陷之尿血;加赤石脂,以治气虚之慢性脱肛;加龙骨、牡蛎、茜草、海螵蛸,以治脾气下陷之带浊症,都有效验。中气下陷的患者,常有小腹重坠感,在劳作时更显,且同时表现呼吸短促,这时投以补中益气汤或张锡纯之升陷汤(是根据东垣补中益气汤所制出的,方为黄芪、升麻、柴胡、桔梗、萸肉、党参等)颇有捷效。

(四)治痈疽久败疮:《神农本草经》:“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张寿颐曰:“黄芪为固表主药,甘温之性,专走肌肉皮肤……张隐庵谓痈疽日久,正气衰微,故为久败……溃久元虚,或虚寒之体,可以四君、六君、保元,归脾等方,随宜择用。”此外,有谓黄芪用于肾炎,可以消除尿蛋白,用于消渴症(糖尿病)可调节新陈代谢。

   

黄芪的禁忌:阴虚身热者勿用。表实有热,积滞痞满者忌。上焦热甚,下焦虚寒,及病人多怒,肝气不和,痘疹血分热甚者,均忌。朱丹溪说:“黄芪补元气,肥白而多汗者为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满,宜以三拗汤泻之。”按:胸满用陈皮亦可解,在黄芪方剂中佐以陈皮,可免胀满之弊。

【本文摘自《岳美中论医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整理。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出处。】 

肾科水肿病人常用黄芪,生黄芪主要补气以利水消肿,炙黄芪补中益气作用增强。儿科一老中医年轻时治疗一哮喘小儿,黄芪一用后出现全身发泡,至此也不知为何,可是后来小儿病却好了。她说,她自此很少用黄芪,并得出经验,小儿病,不要轻易使用补气药。

《本草崇原》明·张志聪

 黄芪
气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黄芪生于西北,得水泽之精,其色黄白,紧实如箭竿,折之柔韧如绵,以出山西之绵上者为良,故世俗谓之绵黄芪,或者只以坚韧如绵解之,非是。)
黄芪色黄,味甘,微温。禀火土相生之气化。土主肌肉,火主经脉,故主治肌肉之痈,经脉之疽也。痈疽日久,正气衰微,致三焦之气不温肌肉,则为久败疮。黄芪助三焦出气,以温肌肉,故可治也。痈疽未溃,化血为脓,痛不可忍,黄芪补气助阳,阳气化血而排脓,脓排则痛止。大风癞疾,谓之疠疡,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癞者是也。五痔者,牡痔、牝痔、肠痔、脉痔、血痔,是热邪淫于下也。鼠瘘者,肾脏水毒,上淫于脉,致颈项溃肿,或空或凸,是寒邪客于上也。夫癞疾、五痔、鼠瘘,乃邪在经脉,而证见于肌肉皮肤。黄芪内资经脉,外资肌肉,是以三证咸宜。又曰补虚者,乃补正气之虚,而经脉调和,肌肉充足也。小儿经脉未盛,肌肉未盈,血气皆微,故治小儿百病。
邓铁涛黄芪妙用六则
1.陷者举之 
         重用黄芪以升陷,其适应证为脏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肾下垂等)、重症肌无力、肌肉痿软、呼吸困难、眩晕等属气虚下陷者。以上诸症皆因气虚下陷,升举无力,致使脏器提升不起而下垂;或清阳不升,诸阳不能汇于巅顶而眩晕;或宗气不充而难司呼吸出现呼吸困难;或肺气难支,吐故纳新受阻,朝百脉之职难司,四末失养而肌肉痿软无力。 
         胃黏膜下垂者可用四君子汤加黄芪30克,再配枳壳3克以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所以要用枳壳反佐,因胃属腑主受纳,胃气以降为顺,虽然黏膜下垂需升,但胃气需降,故重用黄芪补气升提以治黏膜下垂,而反佐枳壳以顺应胃气以下降,以促进胃黏膜之复原。 
         治脱肛。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载方用黄芪120g,防风9克。此方实出王清任治脱肛之黄芪防风汤。王氏方:黄芪四两,防风一钱。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王清任之黄芪防风汤实源出于东垣,防风之分量不宜多用。此法治脱肛的确有效。 
         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首乌。加首乌之意,一者在于引经,二者因胞宫冲任所系,全赖阴血所养,气得血养,血得气行,气血充和,冲任得调,所系之胞宫则能复其原位。若能配合针灸,加强冲任之调理,则取效更捷。 
         重症肌无力,治以强肌健力饮,此方为自拟经验方,亦重用黄芪为主药。重症肌无力证候较复杂,除眼睑下垂外,可有复视,吞咽困难,语音不清,四肢无力,重者呼吸困难,大气下陷,危及生命。我认为该病的最大特点是肌肉无力,因脾主肌肉,故此是脾胃气虚之证,并由虚至损,且与五脏相关。治疗上紧抓脾胃虚损这一病理中心环节,重用黄芪以补气升陷,同时针对兼夹之证调理五脏,重补脾胃、以运四旁,促病痊愈。 
2.“升”者平之 
         此处言“升”,血压升高也。高血压一病,肝阳上亢者为多,临床上多使用平肝潜阳、降逆熄风之品,但亦有不效者。我治疗气虚痰浊型之高血压者,则重用黄芪合温胆汤以治之。 据《中药研究文献摘要》所载日本寺田文次郎等报告:“与其他六种可以注射的降血压制剂比较,证明黄芪的作用强大。虽然有的药剂可使血压有持续性下降的作用,但此种药剂大量使用后,可使动物衰弱。”这一结论,从药理研究角度支持了重用黄芪可以降压。
         此外,我赞同以下的论点:血压之所以升高,是身体自我调节的一个信息,是内脏阴阳失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当然,高血压经久不愈,进一步可引起心脑肾之病变,西医正因为注意高血压对心脑肾病变的影响,故以动脉血压指标作为辨病诊断的根据,作为治疗的对象,而千方百计地寻找降低血压之药品。 
         近年有些学者,从辨证论治的角度,重新评价这个观点,认为血压升高的原始动因是血流供求的不平衡,其中尤以心脑肾为重要。这三个器官血流需求量很大,当心脑肾血流供求不平衡,发生血压升高,升高血压对维持上述器官的血液供求量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血压长期升高的严重后果,也主要表现在这三个重要器官血流供求矛盾的严重脱节。 既然血压升高的深一层本质是血流供求的不平衡,而血压升高本身,又是体内为着克服此种不平衡的代偿反应,而所作的努力还不尽善和不成功,于是才有导致血压升高的血管反应持续存在。血压升高并不纯粹是消极的病因病理破坏,不应当是治疗压制的对象,它被看成是治疗的服务对象和依靠对象,治疗若从帮助改善血流供求关系,帮助血压升高所要去实现的调节反应,因势利导,促其成功,则不需要再有高血压反应的持续激起。 这一论点正道出了治气虚型高血压重用黄芪,就在于调节脏腑阴阳之平衡,改变“重要器官血流供求矛盾的严重脱节”的局面,促使“血压升高的血管反应”缓解而达到降压之效果。这就是重用黄芪以降压之机理所在。 
         对于高血压危象,我常用针刺太冲穴(双),重用泻法,留针三四十分钟,根据情况一天1-3次治疗,并加服中药,多数取得较满意之疗效。
         中医治疗中风之针刺疗法,往往就因能疏通经脉,平调气血阴阳而调整血压,收到迅速治疗的效果。这亦是上述机理的有力佐证。 
         怎样解释黄芪降压与升陷之理?有人会想到中药往往有“双向作用”,故黄芪又能升提又能降压。
         如何掌握升降之机?我的体会是: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为什么药理研究只得一个降压的结果?因为动物实验都是大剂量用药进行研究的,所以得出降压的结果。 我治疗低血压证,喜用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的分量不过15克。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我喜用黄芪合温胆汤,黄芪分量必用30克以上。
         诚然,论方剂补中益气汤除了黄芪之外还有柴胡、升麻,可使升提之力倍增。在重用黄芪降血压时亦可加潜阳镇坠之品,效果当然更好,但不加镇坠药亦有降压作用,这是可以肯定的。 
        曾会诊一中风患者,偏瘫失语而血压偏高,辨证为气虚血瘀之证,处方以补阳还五汤,黄芪照方用四两,该院西医生对黄芪四两有顾虑,拟加西药降压,晓之以理,照方服药后血压不升反降,乃信服。
         虽说黄芪重用可以降压,有证有据,但黄芪仍然是益气升阳之药,这一点不可不加以注意。如果辨证为肝阳上亢或有内热之高血压亦想用几两黄芪以降压,则犯“实实之戒”了!慎之,慎之。由此可见,药理学之研究目前尚未能为我们解答全部之问题,仍须辨证论治。 
3.攻可补之 
         张锡纯认为,黄芪之升补,尤善治流产崩带。但重用黄芪可下死胎,这是我的经验。死胎之于母体,已转变为致病之物——“邪”,病属实证。自宋代以来,妇科方书,下死胎习用平胃散加朴硝。平胃散是健运胃肠湿滞的主方,苍术猛悍为健运主药,厚朴陈皮加强行气燥湿之力,加朴硝以润下。前人认为,“胃气行则死胎自行,更投朴硝则无不下矣”。明代以后,《景岳全书》提昌用脱花煎催生与下死胎,此方以行血为主,兼用车前、牛膝以利下。平胃散着眼于气滞,脱花煎着眼于血瘀。 我曾治一气阴两虚之胎死腹中之患者,初用平胃散加芒硝,并配合针灸,后用脱花煎,皆因药证不符而未效,再经仔细辨证,借用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重用黄芪120克,外加针灸,1剂而死胎产下。开骨散是以宋代龟甲汤加川芎而成,明代又名加味芎归汤,此方重用当归、川芎以行血,龟板潜降,血余炭引经而止血,本方不用攻下药和破血药,故明代以后多用以治难产。清代王清任认为,本方治产难有效有不效,缘于只着重于养血活血忽视补气行气,故主张在开骨散的基础上,重用黄芪以补气行气,使本方更臻完善。 
        此例何以用加味开骨散取效?缘患者妊娠八月,胎动消失七天,诊其舌淡嫩,剥苔,脉大而数,重按无力,更兼问诊知其妊娠反应较甚,呕吐剧烈,食纳艰难,致使伤津耗气,病虽实而母体虚,本不任攻下,故用平胃散加味和脱花煎无效。
         傅青主指出:“既知儿死腹中,不能用药以降之,危道也;若用霸道以泻之,亦危道也。盖生产至六七日,其母之气必甚困乏,乌能胜霸道之治,如用霸道以强逐其死子,恐死子下而母亦立亡矣。必须仍补其母,使母之气血旺,而死子自下也”。实践证明,傅氏这一论点是正确的,为下死胎另辟路径。傅氏主张用疗儿散治之,我用加味开骨散取效,可算异曲同工。当时龟板缺货未用。此例说明重用黄芪可下死胎。这是寓攻于补之法也 
4.瘫者行之 
         对于偏瘫、截瘫等属于气虚有痹者,补阳还五汤是一张特别著名的效方。它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张锡纯虽然批评了王氏对于治疗半身不遂过于强调阳气不足之说,认为实证有虚也有实。补阳还五汤用之要得当。但张氏不能不说:“补阳还五汤其汤甚妥善也。”我曾用此方治疗各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属气虚血瘀之偏瘫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有恢复五成的,也有恢复八九成的。 曾治一例严重截瘫的女性青年,就诊时已卧床数月,两腿消瘦,自膝下皮包骨头,需人搀扶起坐,坐亦不能持久。我乃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之,黄芪初用120克,最大量时用至200克,服药八个多月,并经艰苦锻炼,已能杖一拐杖缓慢行进,一年后参加工作,两年后能去掉手杖跛行,后结婚生一子。 
         我体会使用补阳还五汤需要注意两点:一者辨证须是气虚血瘀之证;二者黄芪必需重用至120克,不宜少于60克方效,其他药味也可略为增加,但决不能轻重倒置。 
5.表虚固之 
         李东垣认为,黄芪能补三焦又能实卫气。卫气者,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合者也。“实卫”就是“固表”。自汗一证,玉屏风散为疗效确切的名方。 我体会此方不但治自汗,一些盗汗属气虚者亦适用。为了方便,常用汤剂,其分量为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15克。防风用量少于黄芪,白术的量是黄芪与防风的量之和(其理见“玉屏风散”)。 治自汗盗汗兼阴虚者,我喜用玉屏风散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若汗出特多者加麻黄根10克。 
        治疮疡烂肉,黄芪也是一味重要药物,曾会诊一患者,腋下肿瘤摘除之后,伤口久不愈合,不断渗液,一天要换多次纱布。用补益气血之剂重用黄芪30克后渗液减少,不到半月而伤口愈合,此黄芪内托之功也。 小儿疮疖,逢夏则发,此伏彼起。实不少见,亦甚棘手。一军医小孩,自两岁开始,夏季疖疮发作,用抗生素稍好。稍好又发,反反复复,此伏彼起,至交秋乃愈。如是者三年,乃求助于余,时正六月,小孩满头疖疮,人虽不瘦而面黄唇淡,舌胖嫩,苔白,脉细,此正气虚不能抗御病邪所致,拟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处方: 黄芪、皂角刺、青天葵、野菊花、浙贝母、银花、蒲公英各9克,陈皮、白术、甘草各6克,茯苓、绿豆、炙甘草各12克。 服四剂,疖疮乃不再起。其父翌年一月求治断根,为处预防方:黄芪9克,防风、甘草、浙贝母各6克,陈皮、白术、蒲公英各12克,嘱其于四月开始,每周两剂。此后疮未再发。 
6.证须审之 
         我虽喜用黄芪,但黄芪到底是药,不是粮,用之对证则效,用之不当则害人。余曾治一肺结核病人,于养阴除痰药中加入黄芪9克,一剂额部发热,两剂全面发热,三剂颈面均热,撤去黄芪热自消失。 
         又治一中风患者,药后头皮发痒,体温增高,误以为外感,改用辛凉解表之剂,一剂退热,再用黄芪90克,又再发热,右上肢活动反而退步,乃知辨证不当。细想患者脉虽虚大,但舌苔厚腻而舌质不胖亦无齿印,此证痰瘀比较,痰湿重于血瘀,改用祛痰为主,稍加祛瘀之药,以五爪龙代黄芪,证遂好转。 对于使用黄芪的指征,我认为舌见淡胖有齿印,脉虚大或寸部弱,再参察有否其他气虚之证候,便可考虑使用。至于用量之多寡,则要时时留意证侯之变化,切戒墨守成规,刻舟求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