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武进洛阳,寻访舍身相救父亲何克希的老乡们

 笑嘻嘻1 2024-05-14 发布于江苏
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开国少将何克希是“江抗”最早一路——第三路军和江阴抗日根据地的开创者。
武进洛阳,是“江抗”东进开始的地方,也是何克希战斗过的土地。80多年前,何克希与同伴在戴溪桥镇一带开展抗日活动,不幸遇险时,是当地热心的百姓伸出了援助之手。
80多年后,何克希将军的子女们(何晓东、何小鲁、何小芳、何小军)一行,怀揣着感恩与激动的心情,重新踏上这片土地,细细追寻当年的印记,与恩人的后代相逢,与过去的历史相遇。经历此行,何克希之子何晓东有感而发,写下此文。“武进印记”全文转载,第一视角带您探寻红色往昔。

图片

△ 开国少将何克希

2024年4月19日,我来到武进区洛阳镇岑村村,实地了解父亲何克希当年在附近戴溪桥镇的一段经历。

1938年11月,父亲受党组织委派,到苏南江阴、武进一带搞敌后武装斗争,在苏南地区建立了一支由中共江苏省委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根据江苏省委的指示,父亲带着这支队伍到苏南茅山抗日根据地,接受新四军统一指挥。陈毅司令员亲自整编并授予该部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军(简称“江抗三路”)
根据陈毅司令员的战略部署,“江抗三路”创建初期主要任务是在澄锡虞地区为新四军东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广泛发动群众参加“青抗会”“农抗会”“妇抗会”,发展党的组织,壮大抗日武装,做好上层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敌伪顽。

图片

1985年编写的《武进文史资料》(第五辑)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专辑,专辑内刊登了父亲的一篇文章《悼念王国勋同志》
1938年冬,父亲何克希在苏南武进戴溪桥镇一带开展抗日活动,为召开一次以民族资本家为对象的上层人士座谈会,他和警卫员王国勋按计划来到缫丝厂黄景直、黄景宗的家中。日军突然乘汽船来到镇上,迅速封锁了所有水陆通道。当时情况十分危急,王国勋为保卫司令员的安全,竭尽全力跑至镇东南方向的河边,吸引日军的注意,最终惨死在日军枪下,牺牲时年仅20岁。父亲当时也陷入险境,幸好在当地村民的掩护下得以脱险。父亲在王国勋烈士牺牲40多年后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悼念王国勋同志》这篇文章,回顾了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王国勋同志被日军杀害了。我的心都碎了,真像万箭穿心,悲痛异常……牺牲前他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是:'司令员!汽轮上有穿黄军服的,可能是日寇!’还言犹在耳,怎能不激起我对他的怀念之情!又怎能不向他和像他一样为民族解放舍生忘死的同志致以虔诚的敬意!”
父亲在文中详细描述了当地一户村民掩护他脱险的经历。因此,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也是此次我们武进行的主要目的之一

为了查找真相,武进区档案馆与《岑村纪事》编委会于2023年12月成立了调查组。调查组按照父亲文中描写的细节一一比对,历经3个多月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终于还原了这段历史。

图片

何晓东(左一)与父亲的救命恩人马培生的后代马春年兄弟俩见面

当年父亲从桑树林返回时,日军正在搜捕,枪声不断,他急忙闪进了就近一户人家,也就是马家的后门。

图片

照片正面右侧长方形的一片白墙,原来是马家老宅的后门,历经数十年的风风雨雨,房屋年久失修,为防止上墙垮塌,马家将后门用砖堵上了。
马家老宅位于戴溪老街东街87号。这儿就是马春年的父母当年住过的房子。房子虽已破败不堪,但基本保留了八十多年前的框架结构。走进老宅,马春年向我们讲述了从父母那里听到的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出了马家向西走约二十多米,就是黄家老宅。当年黄景直、黄景宗兄弟在戴溪桥镇开办缫丝厂,是父亲在当地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抗战期间,他们深明大义,多次筹集钱粮物资支援“江抗三路”。父亲在戴溪镇多次遇险,黄家兄弟不顾个人安危帮助他化险为夷……

图片

现在老宅已翻修一新,厅堂正中挂着黄景宗夫妇的照片。他们的儿子黄泽生讲述了从父辈那里听到的一桩桩往事……

图片

当年日军就是乘着汽船从这条戴溪大河来到戴溪桥镇的。

图片

这是马春年凭着记忆画出的20世纪50年代的戴溪印象图。从这张图可以看出,马家老宅处在戴溪街中间位置,黄家大院在街的西侧。与街西头一条小路之隔便是戴溪河。
图片

乡亲们说:远处的河边,就是当年王国勋烈士牺牲的地方。我们一行人面向烈士牺牲地肃立默哀,向为了抗日、为了民族解放战争、为了保卫我们父亲的安全而英勇牺牲的王国勋烈士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王国勋烈士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图片

老街的石板路历经沧桑。约86年前,日军就是在这条石板路上拖着王国勋烈士的尸体沿街示众。日寇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图片

何晓东(左一)与马家后代依依惜别

图片

图片

图片

下午,我们参观了位于武进区洛阳镇瞿家村的,正在修复中的“江抗总指挥部旧址”。

回到岑村村,我们见到了岑村村的老书记蒋晓初,他的表姑黄仁(已故)正是黄景直的女儿。

下午的座谈会上,村委会、老促会、区委党史工委、区档案馆、调查组等多方代表及当事人后代、亲属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有关情况。

图片

蒋晓初老书记从手机里找到他看望表姑时拍的照片,后排左二是他本人,前排坐着的就是他的表姑黄仁。
 黄仁在2011年11月15日给蒋晓初的亲笔信中讲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亲身经历。她那年11岁,与父亲生活在戴溪桥老宅。
她写道:……上午10时左右,何司令员只身前来,随身只带一位贴身警卫员王国勋,当年仅20岁左右,据说为了筹措军粮及给养问题商议来的。王国勋同志在附近放哨。……不多时,隐约听到河边有轮船声,王国勋同志急匆匆赶来报告:过境轮船上发现有日军已靠岸……来不及多说,王国勋同志只身向东街奔跑。

何司令员、叔父和我父亲等几人准备跑出街,疏散到附近村。当时日军由街西向东郊外奔跑,发现目标追逼王国勋同志,追到镇东边桑树田边小浜,对王国勋同志进行射击,王国勋同志当场牺牲了。当时日军已封锁了街头。桥东中心有一家饭店,我印象中是马老板开的。老板称,日军喝酒胡闹,对他小店防范会少……马老板掩护何司令员,把自己的“良民证”给何司令员佩戴……

图片

黄泽生说,1983年11月,张志强、彭炎等“江抗”老同志曾到戴溪看望黄景宗并合影留念。照片从左至右分别是周正福、黄景宗、张志强、彭炎、张焕方、张志强秘书。

黄泽生的父亲曾于建国初期到南京看望何司令,何司令说他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为“江抗三路”牺牲的烈士们立一个纪念碑……

图片

这是岑村小学旧址,抗战时期曾是“江抗三路”指挥部所在地。现在这里将建成“江抗三路”纪念馆,展示抗日英烈们的英雄事迹,供后人瞻仰。父亲在天之灵也将得到告慰。

图片

△ “江抗三路”纪念馆效果图

图片

关于此次武进之行,我有几点体会:
一是“江抗”这段历史是父亲漫长革命生涯中重要的一段时期。在全面抗战初期,父亲参与组建的这支部队在极其艰难的形势下坚持抗战,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甘洒热血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王国勋烈士是无数抗战英烈的缩影,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二是抗战时期,以黄景直、黄景宗为代表的地方爱国人士、以马培生夫妇和马爱珍、王坤元夫妇、虞忠震等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在民族大义的旗帜下,冒着生命危险支持抗日,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值得后辈永远铭记!
三是“江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得到了当地民众真诚地拥护和支持。父亲在戴溪桥镇多次遇险脱险的经历,体现了人民军队与广大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共产党能够战胜一切强敌、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

作者简介


何晓东 开国少将何克希之子,北京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浙东分会会长

本文转自美篇,原文标题《何克希后代江苏常州武进之行纪实(2024年4月19日)》,作者何晓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图片
END
图片
编辑:张怡菁
审核:陈炜晴
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武进区地方志办公室
出品  运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