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汇昆:23新高考一卷语文考了必修下第四单元

 江一写作课 2024-05-14 发布于河北

23新高考一卷语文考了必修下第四单元

文/金汇昆

对于新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我的评价是“看起来是青铜,实际是上王者”。之所以得出这个评价,是因为我读了第四单元所呈现的知识、观点和文章之后,我有一种惊心、解渴的感觉。对于读课文,这是少有的感觉。

新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的题目(主题)是“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课文梳理了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就是这一点让我有了惊心的感觉 ,之所以惊心,是因为回望过去10年,我切身感觉到了什么是“见证历史”。

看似这个单元是无用之物,但23年新高考试卷却在无形中对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了考查,考查的悄无声息。而且,就在23年新高考试卷的第一篇文章中考查。

23年新高考试卷的第一篇文章是论述文,是关于“藜麦”的,节选一段如下:“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这就是把文本的重要内容凸显了出来。再看第二个主观题:“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有误,请根据文本加以概括。”

这还不算,我们再看课本中的两个学习任务:“1.每名同学举一个虚假信息被揭穿的例子,与其他同学合作归纳这些信息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总结辨识媒介信息应遵循哪些原则,可以使用哪些方法。2.每名同学举一个自己辨识虚假信息的例子,谈谈自己是怎样产生辨识信息的动机的,相互交流自己辨识信息的过程、思路。”两者对应,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到“藜麦”一文中的题目是与新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相关联的。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课本的教学,做好课本中的学习任务,不要嫌麻烦。比如必修下第5单元也有批判质疑的主旨,这也需要我们通过阅读和写作对学生加以训练。首先,我们要掌握批判质疑的概念。“批判”的意思可以概括为:分析判别、评论好坏、辨明问题、否弃错误。《现代汉语词典》认为“质疑”就是“提出疑问”。所谓批判质疑,是指对思想、言论或行为的性质、价值、真实性和精确性等进行个人判断和合理决策的思维方式。批判质疑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批判质疑的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还要明白高考题考查课本的底层逻辑,那就是选文按照课本内容来进行,课本内容则是选文中的答案。当然,不可能那么明显,但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实是依葫芦画瓢。

榷山

甲辰麦月(05.14)

于湖城湖畔

【作者简介】

金汇昆,笔名江一,1988年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青年作家,诗人,现为河北衡水中学教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有《渡缘》《桃花坞雨》《艺术里的童颜》《美的唤醒》《情境之门》等。教育与写作理念:师德是知与行的合一,信仰中文,写作育人,让生命的启蒙不断发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