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列夫·托尔斯泰《孩子的力量》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5-14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什么?”“你认识卡秋莎吗?”“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你为什么不去?”“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的警察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并且对着人民开枪,杀死了人,被人民群众俘获。

B.儿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C.“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D.“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表现了人们亢奋的情绪和内心的愤怒仇恨之情,为下文警察的出场作铺垫。

B.小说一开头就将读者置身于紧张的氛围中,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

D.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

8.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9.“孩子”是本文的关键人物,他的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

6.B(“儿子的出现……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错误,由“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可知,儿子出现的时候警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是在人们提议放了他后,“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说明是人们的善良感化了警察。)

7.C(“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错误,情感色彩有误,从文中来看,警察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并且对着人民开枪,杀死了人,面对人民的讨伐,他“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应是表现了他冷漠固执以及仇恨人民。)

8.①仇恨群众,冷漠固执高傲;②维护孩子的尊严,充满父爱温情;③尚未泯灭人性,最终被感化。(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8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文中来看,“警察”是维护反动政府的一员,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所以考生可以围绕这两个角色概括其特点。

从“警察”这一身份角度来看,他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并且对着人民开枪,杀死了人,如“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可以看出他对群众是怀有仇恨的,是维护反动政府的;面对人民的指责和痛斥,他“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只把头昂得更高”,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固执高傲,完全不把人民的审判放在眼里。

从父亲这一角色来看,他担心自己被人民打死会给儿子心中留下阴影,让儿子离开,同时请领头的人帮他“演戏”,他这一做法是充满了对儿子的爱。

文章最后群众建议放了他,“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警察的大哭表明他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这表明他的人性尚未完全泯灭。

9.(1)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出现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

(2)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原本冷漠高傲的警察,也有父爱温情;原本充满仇恨的人们,心底深处却是善良仁爱的。

(3)有利于展现文章主题。孩子的出现促成仇恨双方,改变了先前的态度,突出了文章主题: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

【9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从情节推动、形象衬托以及主旨展现等角度分析。

首先找到有关孩子的情节,从文中来看,小说讲述在一场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人们抓获了一名站在政府那一边的警察,并决定处决他,在押解犯人的路上,犯人的孩子哭着来找他,为了安顿好这没有母亲的孩子,犯人请求发号施令的人暂时假装是自己的朋友,好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去邻居那里,人们目睹了这一切,从仇恨中走出来,主动提出放了犯人,原本冷漠的犯人在人们“放了他”的喊声中大哭着跑出去,没有人拦住他。

然后从三个角度分析作用。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孩子出场之前的警察对群众没有一丝怜悯之心,也没有一点悔过之意,表现出来的就是冷漠残忍的形象,而孩子出现后,他作为父亲温情的一面才得以展现出来。

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孩子的出现使愤怒的群众受到了触动,有了原谅警察的意愿,而警察也被群众所感化,唤醒了内心的人性,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从情节结构来看,没有孩子的出现,就不会有后面情节的发展,所以孩子的出现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