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极一时的沙陀族,在宋朝却销声匿迹

 沧海一粟1951 2024-05-14 发布于江苏

黄巢起义爆发,大唐如危卵。若无李克用率领沙坨部族,大唐只怕顷刻间,化作乌有。可谁能想到,盛极一时的沙陀族,在宋朝却销声匿迹,再也不见踪影。


初露锋芒、从征有功

沙陀族,作为西突厥别部,因此也被称之为沙坨突厥,来源于西突厥处月部。唐朝初年,沙陀族只是散居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天山山脉东部一带,有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

公元653年,唐朝在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的过程中,在处月地置金满﹑沙陀二羁縻州。后来因为吐蕃的逼迫,被迫率领部落搬迁到北庭。安史之乱后,北庭与内陆隔绝。但吐蕃侵扰大唐边境的时候,常常以沙坨为马前卒。

沙坨渐生不满,再度回归大唐,并且实力有所增强。公元876年,李国昌儿子李克用袭据云州,唐朝用代北吐谷浑酋长赫连铎等及幽州节度使李可举屡击李国昌父子。公元880年﹐国昌父子败后逃入鞑靼部。

在鞑靼部养精蓄锐的李克用,恰逢其时。唐朝末年,著名的黄巢起义爆发,李克用带领沙坨、鞑靼,出兵勤王。公元883年,李克用率军击败了起义军,使得起义军退出长安,大唐得以保全。而沙坨因战功显赫,盛极一时。


建立政权

在黄巢起义之后,有两大势力——朱温、李克用。朱温,即朱全忠。此时,朱温得汴梁,李克用得太原。朱温以汴梁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并逐渐蚕食李克用的部队,成为唐朝末期最大的割据势力。即便如此,以正统沙坨人李克用为核心的沙坨一族,依旧占据半壁江山,如日中天。

但是此时的沙坨一族,真正拥有纯正血脉的,却所剩无几。起因便是自公元653年后,沙陀族几乎充当着“雇佣兵”的角色,不管是攻打大唐、吐蕃等,沙陀族几乎冲在最前面。长年累月战斗,而沙陀族本身不大。人员数量锐减,这也算正常。但到了唐朝末期,沙陀族依旧出了不少的英雄人物——李克用、李存瑁。

李存瑁是李克用之子,后梁的建立者。在和朱全忠的争权夺利中,沙陀族逐渐落于下风。但李存瑁上台之后,因骁勇善战、长于谋略。上位十五年,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逐渐强盛。

公元923年,李存瑁在魏州称帝,定国号为后唐。同年,后梁被灭,河南、山东之地,尽收囊中,定都于洛阳,此时正是沙坨人再一次鼎盛的代表。好景不长,李存瑁军事上举世无双、政治上却能力不足。所谓建国容易守业难,李存瑁在位不过十年时间,后唐就发生兵变。但是这也并非沙坨人销声匿迹的原因,后来石敬瑭建立了后晋、刘知远建立了后汉,而这两人都是沙坨人!


在战争中崛起、在战争中消失

这就不难看出,沙坨人兴盛于战争。但战争,是需要战士冲锋陷阵、将士临阵指挥的。沙坨人人口基数本就少,这也就成了消亡的第一要素。

自然,这并非所有的原因。如上,沙坨人原本只是突厥的一部分,先后经历吐蕃、鞑靼、唐、五代十国等几个政权的变化,这就促成了一件事——联姻、同化。五代十国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后唐、后汉、后晋、后周等政权相继建立,有的存在几十年,有的存在上百年。而李存瑁建立的后唐存在仅仅十四年,这预示着什么?

最重要的一点是“后唐领域之广,五代莫出其右”。也就是说,后唐建立的政权灭亡之后,其余的政权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是瓜分而不是扩张!存在时间短、疆域辽阔,则代表着同化的可能性极大。朝代更迭快、百姓纷纷迁徙,沙坨人人口基数小的情况下,自然就和汉族、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联姻,这也就成了沙坨人销声匿迹的第二个原因。

这还不是全部,既然沙坨人的起源地是突厥,那沙坨人的灭亡和突厥自然有关系。作为西突厥别部,若是突厥都不存在,那不就是无根之萍?

事实上真是如此,唐朝相继剿灭东突厥、西突厥之后,突厥在历史上就名存实亡。此时少数民族多聚集在北方,沙坨人更是和汉人相互融合。这就好比,一股清流没有注入水,缓缓流下去,最终还是会干枯!所以在宋朝建立之后,沙坨人也就成了汉人的一份子,自然是销声匿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