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说的,我能信多少?

 细语如斯 2024-05-14 发布于北京

你说的,我能信多少?

作者/如斯

课前组织学生玩了一个游戏:打电话。

纵列学生为一组,第一座同学看好老师给的卡片内容(一句话),不能读出声,默默记住。然后耳语传给第二座同学,以此类推。到最后一座同学接收信息后,跑到前面告诉第一座同学,确认信息是否正确。

这个游戏,需要学生有十分的倾听力和专注力,以准确转述为标准。

具体实施中,当最后一名同学把获得的信息告诉第一位同学时,内容往往面目全非。学生在这个游戏中,一边紧张专注参与,一边兴奋等待结果,最后往往在一片惊诧的笑声中结束。

游戏结束后,我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1.信息为什么会走样变形?

2.怎么做才能确保信息准确传递?

学生的精彩讨论这里就不展开了,讨论最后,我引申了两方面:误会的产生(无意为之)和乱传话(有意为之)的害处。

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并不傻,当于情于理于境地呈现事理,他们的悟性被开启,执行力就培养起来了。

前段时候,同一场景发生的一件事情,分别由两位当事人向我转述,内容重合度仅有六成。经过调查和观察,B的陈述近乎原版,主要是A出的问题。在A的叙述中,句序发生变化,细节被删减,修饰词被替换……这一番“剪辑”,出来的版本与原版相去甚远。

仔细想了一下,A为什么这样做?

言语行为与动机之间有密切勾连,动机决定和调整着言语和行为。是什么动机指挥着A的改编呢?

你的心怎么,或许自己也不知道。大多数的“改编”,已经深入血液,成了自动化的程序,这需要很深的自省和光照。

经验和观察告诉我们,两个外在言行高度相似的人,内心的动机有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

我在学校工作,多年负责教学管理工作。我观察老师们,不能不说非常认真负责、尽心尽责,但出发点却有极大不同。一样的精心备课、认真批改和辅导,有的出于对一份工作的珍惜,深怕出错,引发领导的不快,进而危及工作。有的出于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的关心,一切从学生出发。有的出于对下一步工作的规划,需要成绩赋能。平时,他们几类的外在表现几乎看不到区别。但一到关键时刻,尤其在一些职评和考核时,这样的区别还是会显现出来。

当然,老师的反应模式成因复杂,不能单一归因于个体,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都有原因。不过,就是外因都相当的情况下,人的内在不同才更显意义。

话题回来,为什么有的人习惯于转述时改编?一般来说,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较深的恐惧或渴望。不愿面对挫败,按照主观希望的去演绎,为获得听者的支持和尊重……可是,说到底,这还是围绕自我中心进行的加工。

我实在不想再深说了,这样结束这篇文章吧:

你希望上帝站在你的一边,但是,是不是你应该站在上帝的一边呢?

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诡诈的话。

END

 

君着一抹关注

还您一份宁静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