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发动机

 江山携手 2016-04-03

第一章  激发动机

 

曾经看卡耐基关于演讲的书,他说演讲最重要的功能,并不是让听众掌握你演讲的内容,而是让听众对你演讲的内容感兴趣,也只有听众对你演讲的内容有了兴趣,他们才会耐心而又富有智慧地去理解与接受你的演讲内容。当然,演讲与上课是不一样,演讲只是两三个小时的事,而上课是日久天长的事,让学生对演讲感兴趣相对容易,对课堂感兴趣就不再那么容易了。可是,这样的事实,不但没有证明教师上课就可以不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证明教师上课时应该花更多的智慧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比让学生对演讲感兴趣更困难。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卡耐基的著作,就会发现,他的成功在于尽量让内容简单,但却在吸引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上做足了功夫;与之相应,教师的失败,却在于尽量让教学内容变得复杂,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毫无建树。

一、对待学习动机的态度

看见小李同学在自己的课堂上总是无精打采的样子,教数学的王老师很是气愤,最后还是把小李同学拎到了办公室。王老师问道:你上数学课为什么总像没有睡醒的样子呢?小李回应到:我对数学实在是没有兴趣,我一看到数字和公式就头晕呀,根本听不下去。王老师更生气了:学数学还需要有什么兴趣呀,不管你有没有兴趣数学都是主科,如果你数学成绩不好,就意味着你不可能有任何升学的机会。小李继续回到:我也知道数学很重要,所以尽管我无精无采,但还没有不听呀;尽管我听不进去,但也还在听呀。王老师也显得很无奈:不管怎么说,你既然是学生,就得努力学习;至于学习内容,你也决定不了,我也决定不了,所以也就不存在兴趣的问题了;至于是否学得好,只要努力就行。尽管小李和王老师都不再生气了,但在这个谈话后反而让人跌进了无望的深渊之中。

学习态度主义。学习本来就很苦,所以对勤奋的要求胜过学习动机。不管在教师的眼中,还是在学生的眼中,没有几个人会认为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说到教学与学习的痛苦,到是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如果大家把学习理解成一件痛苦的事,那面对痛苦时,需要的不是兴趣与动机,而是学生的奋斗精神与勤奋态度。如果学生在学习上不够努力,只能证明学生学习态度不够好,不能指责学习本身没有意义,更不能怪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学习功利主义。学习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也是非常艰辛的,但为了获得更多的成绩与更好的未来,就需要对学习足够的投入;由于学习成绩总是要与其他同学相比较,因此不但自己要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甚至还需要你付出比其他同学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可能都没有体会到读书本身的意义与乐趣,但为什么还在努力地读书呢,我想其中为了考高分,为了在班上获得荣誉,这些因为学习可能带来的外在利益起着主要的作用,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学生在参加完中高考后大家都喜欢焚烧教科书以示祝贺了。

学习兴趣主义。学习本身是充满乐趣的,也只有体会到了学习乐趣的学生,才可能会在漫长的学习经历中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当然,在漫长的学习经历中,也会让学生体会到短暂的挫折与打击,从而丧失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更好地维持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教师的教学定位就从知识的传授转向了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对此,很多老师感到怀疑,认为教师会不会为了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降低教学内容上的难度。其实,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负责,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而是对教师处理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让学生搞懂教学内容,还要让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意义来。在教师处理教学内容的要求上,可以区分为四个境界: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深入深出与深入浅出。对于坚持学习兴趣主义的教师来说,是把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从前三个境界过度到深入浅出上来,而不是放弃对教学内容的琢磨与消化,从而想尽各种非教学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过程中来实现,并不是以牺牲教学内容的品质来另辟战场。

如果教师支持学习态度主义与学习功利主义,那么教师的任务就只是简单地传授学科知识,并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喜怒哀乐负责;如果教师支持学习兴趣主义,就意味着教师既负有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职责,也意味着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与意义负责。当然,在理论上承认是容易的,但在实践上接受,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毕竟坚持学习兴趣主义会大大地加重教师的负担,对教师教育智慧的要求也更上层楼了。

二、学习动机的形成与激发

今天的学校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学生不是越学越有兴趣,而是越学越没有兴趣。原本学校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学习;而帮助学生学习的前提,是激发与维持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可在这一点上学校的失败是勿庸置疑的。尽管今天的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可能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学生都多,但他们对学习的讨厌程度也可能胜过任何一个时代的学生。当学生学习动机不复存在的时候,他们其他动机就蓬勃发展起来了,如打电脑游戏的、看卡通读物的,还有早恋的,而这些动机的形成却是对学校教育最大的挑战。看着幼儿园的小朋友对幼儿园的坚决抵制,看着中小学生对学校的憎恨,不由得追问今天学生的学习动机都到哪儿去了?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兴趣呢?这就牵涉到学生的学习动机从何而来的问题。

(一)学习动机=期望*价值*成功的概率

学生对课堂的期望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前提。要让学生投入课堂教学,前提是学生对课堂教学有所期待,也就是课堂教学要能够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可是,今天的课堂教学,又为学生带来了什么样的期待呢?如果是学生对课堂教学有所期待,那么他们走进教室的脚步应该是急迫的;如果是课堂教学对学生有所期待,那么学生走进教室的脚步却是沉重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识与理解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要是从低层次逐渐过度到高层次的,当人低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很难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今天的课堂力图满足学生认识与理解需要,甚至还希望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舞台,可是在教学任务与考试压力之下,往往会危及学生的安全需要;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竞争不断的情况下,往往会危及学生的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令老师们觉得沮丧的是,当大家在想方设法地满足学生高级需要时,却因为对学生低级需要的危及而消解了高级需要,反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感。

课堂对学生的成长价值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基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并不是按照我们想的只有收益没有成本,因此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成长价值,是学生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值,而不是收益本身。按照这样的理解,对学生没有成长价值的课堂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学生在课堂中根本就听不懂,所以这样的课堂对他是毫无价值可言;二是学生对教学内容早就懂了,所以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成长来说主要是浪费他的时间,并没有实质性的教育价值;三是尽管通过学生的努力也可以听懂教师的讲课,但这样做的成本太大,比如要忍受教师突击提问的不安全感,要花高度注意的四十分钟去聆听教师可能只在十来分钟就可以讲清楚的学科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少数有意志力的学生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下来。还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们往往将课堂教学的价值置于教室的时空之外,比如可能让学生在多年以后来分享今天在课堂教学中的付出,或者可能因为在教室中的学习去获得班级活动时自己的荣誉与尊严等,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并不一定具有跳出教室时空来认识课堂教学价值的眼光与智慧。

成功的概率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学科知识的捷径就是听教师的课,在听教师的课之前他们对课堂教学都是有所期待的;对于绝大多数的教师来说,也都是希望通过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与阐释,来体现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价值。可是,最终考核学生的标准,既不完全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待,也不完全是教师形成的课堂教学价值,还包括国家、政府、社会、家长、学校对学生学习价值的认可。于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投入,但他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敬业,但他的教学业绩并不突出;随着时间的延长,在体会不到学习与教学成就感的情况下,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慢慢放弃对学习与教学的追求,学习动机在多次学习失败与教学失败之后也就逐渐沦丧了。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要让学生对你的课感兴趣,而且还要让他们在课堂四十五分钟都保持良好的状态,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个人来说,对一件事情保持长久的注意,这是需要意志力的;对学生来说,每天要上七八节课,要对每节课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这简直是对人注意力使用极限的挑战。从这个角度来讲,要让学生对自己所教知识感兴趣,教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与智慧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学生不会因为课堂的无趣而将自己的心思游离在课堂之外。

课堂教学要从保障学生的低级需要出发。的确有学生因为学习而忘了吃饭的,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吃饱了饭再来学习的;的确有学生会为了学习而心甘情愿地悬梁刺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在休息好并有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才学习的。因此,课堂在立足于满足学生认知与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要对学生的低级需要给予保障。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感受到安全感,不会因为教师的抽查或者突击测验而觉得危险;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尊重,不会因为自己对学科知识的无知而被老师或者同学羞辱;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不会因为被班级同学和教师排斥而被大家孤立。虽然这些属于学生的低级需要,但却是支撑学生获得认知与理解需要,支撑学生获得自我实现需要的基本保障。

记得在一所生源较差的初中实习时,为了给班上的差生提供安全感,我向他们承诺绝不向没有举手的同学提问,而他们也必须向我承诺要尽自己努力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有一部分同学钻这个承诺的空子,在课堂上显得更加的自由;过了一段时间后,当这部分同学觉得他们已经被孤立后,于是又开始全心全意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与之相反,笔者上大学时的英语听力课老师,习惯于上课随时叫同学起来回答问题,这对于英语听力非常薄弱的我们来说,英语听力课最令人害怕,这是一个既不安全也没有尊严的课堂。于是我们一群同学通过相互作弊来度过难关,甚至以逃课来换取安全感与自己的尊严。虽然我们并不否认英语听力课老师是为了培养我们的英语听力能力,之所以叫我们起来回答问题是为了给我们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可是在最低级的需要,比如安全与尊重都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这些高级的需要早已不存在了。于是,这样的课堂除了危胁和恐怖之外,也就别无他物了。

课堂教学要从提升学生的现实价值起步。我们对待课堂的态度,是希望学生通过忍受今天课堂学习的枯燥与乏味,去换取明天的好成绩与未来的好前程。可是,与明天和未来的抽象相比,学生似乎更珍惜眼前的幸福与愉悦;没有学生会不希望自己在明天获得好成绩并在未来有好前程,但与眼前的幸福与愉悦相比,他们更喜欢后者。教师与家长都曾经历过学生年代,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那时的自己是多么的幼稚与短浅;于是在课堂教学中都希望把学生的未来设计得更长远,哪怕要学生牺牲眼前的幸福与愉悦。站在学生这边,他们还没有参与社会,也无法去展望与规划自己的未来,他们只好享受眼前可得的幸福与愉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只有从提升学生的现实价值起步;只有在学生已经感受到眼前的幸福与愉悦之后,再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谋求长远。

学习过程的乐趣应该是课堂带给学生最现实的价值,因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与智慧都在这个过程得以表现;可惜的是,在一个功利而又讲究效率的教育年代,在等不及情感与智慧发挥作用的时候,只好采用强调与训练的方式来获得成绩,而这就让课堂教学离学习乐趣渐行渐远了。课堂是一个集体学习的场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最现实的价值,就是融入这个团队并被这个团队所接纳。遗憾的是,现在没有几个老师的课堂是以学生群体为单位的;在课堂教学中最孤立与最听话的学生往往是好学生,而企图与他人联合起来学习的学生则被贴差生的标签。

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为归宿。尽管学生在接受课堂学习之前,已经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形成了初步的动机,希望自己能够学好这门课;可是,要真正让学生在整个过程都很投入,就必须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感,来维持、强化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总是看不到自己的成绩,那么他最现实的选择就是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进而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发现自己在这一学期或者一年里所举得的成绩,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很经常发现最聪明的人是教师;也就很自然地推导出了,课堂中的学生并不是最聪明的,这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反到是对于曾经考得非常好的学生案例教育他们;可是,用越优秀的教师教育普通的学生,只会让这些孩子觉得自己能力不济,从而让自己的自我效育感消失殆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