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 寅 写水闸

 zqbxi 2024-05-14 发布于江西

重修东关石闸记

清·曹 寅

仪真介在淮水之南,濒大江,唐为扬子,宋为真州,故水陆转运之地。爱自伸京北奠,荆湖、江广、瓯闽贡道皆入,而盐漕岁运往来为要区。

盖隋开古邗沟,至扬子桥入江,以沙尾纡汇,唐齐瀚乃穿伊娄河,二十五里达京口,而扬州官河由带子沟通,分淮水以出于江。故淮水分行三百余里,运舟所经真州江口,始为斗门筑堰,后易堰为通江木闸。

宁宗时(宋宁宗赵扩(1168-1224)),张危乃易以石。明洪武中,单安仁(单安仁(1304~1388),字德夫,濠(安徽凤阳)人,官至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即张危闸故址重建清江、广惠二闸。成化十年,郭升(郭昇(1436年-?),字腾霄,河南颕州卫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始奏置外河拦潮、罗泗、通济、响水四闸,以便漕运。二十二年,夏英又建东关闸于东翼城外,即今所修之闸也。城之东南为堰河,与莲花池通,即天池,今文山祠前河水阔处,北有归水河,又一名澳河。先是,池、河之南筑土坝五,各疏反渠以达江河,漕舟抵坝,则辘轳过之上下,万艘不无病壅。

《嘉靖两淮盐法志》天池五坝四闸图

于是开广渠河,径由江出,仍建屋缭垣(围墙。)于矾隙,为惕息(谓心跳气喘。形容极其恐惧。指喘息。多以“不敢惕息”形容恐惧。)之所,曰厂。然自漕舟由闸首里河,中有通济、罗泗,至尾拦潮,相距五里,为利既溥,五坝遂废。惟盐艘在淮南者万樯矗立,商经二三百里从都转运使,分司于通泰,催办于停场,至是通赴仪真批验过所,始抵里河口闸,则由东关闸入,曦洎天池。御史躬亲临按秤掣复验割没遵定,则后,乃解捆运行,俾商载往江南、江西、河南、湖广四省户口运销,立法至为综密,视河东两浙转运尤重地焉。

是此一闸区淮水而分漕,于平地为岩险,侯潮汐盈缩,设版进退,城之内外,轮蹄(指车轮与马蹄。也指拉车的牲口。)络绎须置浮梁以通往来,计其劳逸,可无坚工实料用垂永久也,与康熙四十九年,余奉命四视淮鹾[cuó ](),徘徊河关,屡念乘暇重修之。

以仪真县丞金孔,职属河员,谙工务,乃檄委侉计整饬规画,砻巨石以瓦其下,筑疆堤以御其冲,凿河开奥,制水立防,外界漕渠,中平置挚,舟人牵挽皆履高岸,始行砥道,至于中围敦邱物地之宜,可为编町水亩,亦水之利也。

是役也,冬春之交七材胥作,二三之月倨工大毕,不漫一力弃一钱,思克垂永,商民交请,因为记焉,俾刻于石,以告来者。

注解:

南京工部分司

东关闸、文山祠都是明朝南京工部分司主事夏英倡建的。夏英所任职的“南京工部分司”是个什么衙门?说来话长,有空可以写一篇《明代仪真南京工部分司考》,简言之,这是南京工部于正统年间在仪真设立的一个机构,专管砖厂,所以仪征有“厂东”、“厂西”的地名。砖厂的南面和西面有两个堆场,分别可置放300万砖和200万砖。“江南诸郡县治甓(pì)上供者,悉总集于仪真”,可见这个砖厂不是个生产工厂,只是个集散场,毕竟仪真有长江运口的地理优势。隆庆初年,改革了砖瓦储运办法,不再在仪真集散,工部分司的职责,转变为管理漕运,万历九年(1581)裁革,存在了145年。

工部分司衙署位置,在闸河(外河)与堰河(里河)之间,衙门南有正堂、仪门、坊表,东有鼓楼、土地祠,北有后堂(扁曰“公馀”),东侧还有园林,有水池、楼亭(扁曰“运甓”),草亭(扁曰“分碧”),在后堂以北建有三楹小楼,小楼北面是文山祠。对照今天的地图,已经拆迁的化肥厂、正在运行的泗源沟船闸以及闸南的游乐场,即是工部分司的所在。

在工部分司所在的里河与外河之间,还有个先农坛,是雍正四年(1724)诏建的,“岁祀以仲春亥日。坊扁、垣坛、神厨悉具,制略与各坛等。”估计是在明代工部分司撤消后的遗址上新建的。

文山祠

文山祠有几种叫法,隆庆县志卷首的水利图上叫文山祠,卷十二祠祀考中叫大忠节祠;道光志卷首的四境图中叫文山祠,城隍坊巷图中叫文忠祠,水利图中叫文山祠,卷二十祠祀志中叫大忠节祠。而本地老百姓都叫文公祠。本文取“文山祠”之名。

文山祠是为了祭祀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宝祐四年1256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而建的。始建者是夏英,倡建时间是成化二十二年(丙午,1486),开工时间是次年(成化二十三年,1487)秋八月,竣工时间是第三年(弘治元年,1488)春正月。建设地点是“闸东”。夏英《大忠节祠记》:“成化,英分司仪真,考案图牒,痛惟三公奠酹无所,因作东关闸。事竣,稍有馀材;闸东又有地,遂以其祠谋于巡抚都御史邱公”。

在仪真东门外建设文山祠,有个重要的理由,文天祥当年就是被诓到东门外,然后关上城门,“礼送出境”的。南宋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以枢密使身份到临安城外元军帐中与伯颜谈判,一行十二人被扣留并押往北方,途经镇江时设法逃跑来到了尚未沦陷的真州,真州城里大小将校都出来迎接。知州苗在成(?-1275)与他商量抗元大计。但淮东制置使李庭芝(1219-1276)中了离间计,以为文天祥是到真州来说降的,密令苗在成杀掉文天祥。苗在成不忍,又不好违抗,就哄骗文天祥到东门瓮城外,把他关在城门外,告诉他制司的文书内容,并说:我不杀你,好自为之。

文天祥后来去扬州、高邮,都遭拒绝和追杀,不得已走姜堰、南通入海,到达温州,拥立益王再战。他在真州仅停留三日,却留下了《真州清边堂与苗守再成议兴复题苏武忠节图》三首、《真州杂赋》七首、《出真州》十三首等诗二十多篇。列举一首《真州杂赋七首之一》:

四十羲娥落虎狼,今朝骑马入真阳。

山川莫道非吾土,一见衣冠是故乡。

其进入真州如见亲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文山祠的建筑,夏英也有记载,仪门三间,中门为牌楼,“大忠节祠”楣匾,中门后树有一碑,祠堂内正面朝南有信国公坐像,东侧有真州知州苗再成、西侧有扬州都统姜才配祀。祠后为寝室、庙房各若干楹,募道士三人居守,整个祠宇有垣墙围绕,远远望来,“规模宏远,门观靓密,神像显严”,过往官员士子,都会上岸瞻仰。

正德十三年(1518),工部分司主事刘秉常(或卞思敏)建楼三间于祠后,命名为望南楼。嘉靖元年(1522),工部分司主事敖英增祀宋刺史赵孟锦。嘉靖十七年(1538),工部分司主事郑汝舟改“望南楼”为“正气楼”,书《正气歌》于楼屏。

文山祠的开销,来源于房地出税租银岁五十两,后来工部分司主事李性将这笔银子收归南京工部,这样文山祠就没了经济来源,“祠日荒圯”,破败的文山祠被大家讥讽为“税祠”。

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入侵,戒严,知县师儒以“楼逼近东城,恐为倭据”为由,拆除了文山祠,仅剩断壁残垣。从弘治元年(1488)算起,夏英的文山祠存在了68年。

进入清朝,没有了“南京工部分司”衙门,康熙三十五年(1696),盐运使刘德芳重修文山祠。这时据嘉靖拆除,已经140年。五十七年(1718),知县陆师与众重修。乾隆十四年(1749),盐政吉庆、监掣同知李璋重修。三十八年(1773),监掣张景宗等捐修。四十三年(1778),裔孙志昭等重塑公及四配像。嘉庆三年(1798),县丞申淑泮重葺,权扬州府事李逢春建大忠节坊于北巷口。六年(1801),裔孙志昭等修。

从县志上历次修缮记录,找不到异地重建的信息,所以,文山祠应该还是在“闸东”,工部分司之北。

东关闸

定位文山祠在“闸东”之闸,是个什么闸呢?这就是鼎鼎大名的东关闸,好多人知道此闸,是因为清代巡盐御史曹寅有《重修东关石闸记》。不看文章仅从标题就知道,这个闸不是曹寅始建的,他只是重修。

关于东关闸,县志记载,成化二十二年(1486),南京工部分司主事夏英建。翰林检讨庄昶在《东关闸记》中说:“仪真,京师喉襟之地,转输漕运之所必由,朝贡商贾之所必涉。有京师,不能无仪真也。然仪真五坝,又非取给于东关不可。五坝盈,则蓄东关以待其涸;五坝涸,则泄东关以济其急。有五坝,又不能无东关也。是五坝者,用于仪真;东关者,用于五坝也。”简言之,东关闸是控制五坝水位的。

五坝是洪武十六年(1383),致仕兵部尚书单安仁倡建的运口入江工程中,连接运河终点天池和长江的五座土坝,通过五坝,漕运和盐运的船只实现江河转运。在外河开挖之前,运河与五坝连接的河叫堰河,外河四闸(响水、通济、罗泗、拦潮)建成开通后,堰河又有了个新名字叫里河,相应的,四闸所在的闸河就叫外河。所以,东关闸一定是建在里河之上。

郭昇在修建外运河石闸的同时,也在里河上修了一座闸,位于里河东西向的干流上,称为东关闸,估计是对进城的航行造成了阻碍,该闸未能正常使用, 12年后夏英建东关闸,选址在东关浮桥,这是里河向南的分支上,只控制城南天池水位,不影响船只向西进城。为区别郭昇东关闸与夏新东关闸,史家将郭昇闸称为头闸。

外河以及四闸,是成化十年(1474)巡河工部郎中郭升倡建的,为的是克服漕船过坝“财费舟坏”的弊端,建成后果然过船效率提高,比原来的“日不过百船艘”提高到千数,漕船不再损坏,遇旱不必再“掘坝接潮”,“其船鳞次矢往,无复盘费损坏之虞,而军民欢震若雷。”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外河开通后,漕船不再过坝,影响了以坝为生的挑夫、工头、商铺店主等“奸豪”们的生计,他们大造舆论,说开闸门是受贿拿了运商好处给他们方便,频繁开启闸门造成了河水下泄。而河水下泄一直是自古以来运河大忌,淤浅的河道是漕运的极大威胁。遇到干旱运河水浅,归水澳河(护城河)放北山塘的水是不够的,还要开闸陈公塘给运河补水,极端干旱年份甚至组织人工车水济运。所以外河四闸时开时关,过坝仍然是大概率选项。

“奸豪”们反对四闸的措施有二,一是大造“泄水”舆论,二是侵占纤路建造店铺祠宇,阻碍开闸通航。《明孝宗实录》载有弘治元年(1488)八月南京守备太监蒋琮的奏折,其中说道:“时有奸豪侵占纤路,于沿河水次起盖河铺为买卖者,恐斯闸一开,必致拆改,往往以河水易泄为辞,欲堕其成。(郭)昇因力辩浮议,条陈五利,冀以行之久远。而司漕运者误听奸词,擅行筑塞,致令往来船艘仍前受害。近坝居民谓为得计,就于临河纤路起盖文天祥祠宇,欲使后来不敢轻易改拆,而守备指挥亦于闸上擅自盖亭,索取财物。”

蒋琮的奏折是支持郭昇、支持过四闸的,不点名批评的是“司漕运者”(应是夏新),说他“误听奸词,擅行筑塞,于临河纤路起盖文天祥祠宇”,这里点出了文山祠的地点是在外河纤路,盖文公祠不仅仅是因为建东关闸有多余建材、顺便弘扬一下爱国主义精神这么简单,还有阻碍纤路、废四闸而逼船过五坝的动机。

【隆庆志水利图】

【道光志城隍图】

【道光志水利图】

【道光志四境图】

真州八景

诸乃方《浪淘沙·天池玩月》:

不作五湖游,为憩真州。天池俨似镜湖秋。鹾使昔曾停绛节,乐继登楼。

皓魄漾中流,宜放扁舟。笛声惊起白沙鸥。知否秦淮歌舞地,无此清幽。

【诸乃方画作:天池玩月】

  这首词描绘仪征天池的景色。

词中描绘,在天池中放舟游玩,悠扬的笛声惊起了洁白的沙鸥,实在是个休闲的清幽去处。但是天池也曾经非常热闹的,巡盐御史的办公衙门就在天池之畔,衙门最东边,有筹远楼,鹾使(巡盐御史)高兴的时候,还在楼上举办活动。

县志介绍,天池就是宋代的莲花池(亦名莲花堰),莲花池就是城南河(里河),俗名“塘子”,专用于运盐舟停泊。

莲花堰是南宋绍兴五年(1135),郡守赵尚之因“池水至堰而止”命名的,旧有腰闸、潮闸。这两座闸就是南宋张頠石闸,是在北宋陶鉴木闸(真州复闸)的基础上改建的,可见北宋时莲花池水还通江水,南宋时已与江水隔开。

元代先重海运,漕河不修,后期重开运河,但真州运口不通,在旧港出江。明初,在仪真居住的致仕兵部尚书单安仁,上书彻底整治仪真运口,获得批准。工程主要为:挑浚仪真南坝到朴树湾三十里河道;整修宋运河及腰闸、潮闸、清江闸河段;挑浚清江闸到黄泥滩的玉带河;利用宋莲花池,挑浚东门外到南门外的堰河(坝河),并设置五坝,形成新的运河入江口。

五坝将莲花池与长江隔开,由于水阔、浪静,被称为天池。天池的主要作用,是停泊盐船。宋运河三闸水浅时,漕船也要从天池翻坝入运河。明成化年间宋运河已基本不能使用,开浚了闸河(外河),由于闸河在外,天池(堰河)又被称为里河。

五坝是运河终点莲花池(天池)与长江沟通的五个通道,其中一坝和二坝在天池西侧,连接黄泥滩十字河的南北河——玉带河,三坝、四坝和五坝在天池的南侧,连接黄泥滩十字河的东西河——外河,在成化十年(1474)外河四闸未建成之前,后三坝可直接通江。五坝的作用,首先是蓄水,防止淮水入江干涸。其次是通航,漕船从上江到此过坝,入天池后进入运河;两淮盐船(囤船)从运河到天池进盐所掣验,坝外驳船运出解捆再运至江船。

【《嘉靖两淮盐法志》天池五坝四闸图】

天池西侧与玉带河相连的一坝、二坝之间,建有“淮南批验盐引所”(盐所),该衙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夏,为单安仁建议诏大使侯奎移建于县南二里。盐所是负责淮盐掣验的机关,淮盐经通扬运河到达仪征东门外里河、外河分叉处,入里河,经东关石闸,进入天池(囤船坞),在天池木关外等候,运商到仓巷南掣厅报到,取得底马编号,凭南掣厅手续被放入木关,停泊到盐所东角门外的天池码头。

由脚夫将盐包抬进盐所,进所东角门,摆马过掣,凡二十引为一马,每一马抽签提称一引,合定额三百六十四斤,为符例,堂上击鼓以为节,于是二十引齐下,复摆二十引掣,如前所为。在盐所实际上有五个环节:堆囤、秤掣、抽割(截角)、给面总、均掣放。其中抽割截角为整个运盐环节中盐引四次截角之一,另外三次分别在盐场支引盐、巡检司验放和销岸缴退引。

  【《嘉庆两淮盐法志》天池图】

掣验完成后,脚夫将盐包抬出盐所西角门,过清江闸桥到玉带河西,进捆盐垣解捆。解捆就是将大包改为小包,“盖因江西、湖广行盐地方多山僻小县,河道浅狭,船小包大,承载为难,势不得不解包就船,水陆均便。”

解捆后的小包叫子盐,子盐的重量也是有明确规定的。“湖广子包例重八斤四两,江西子包例重七斤四两,安庆池州太平及湖南之永顺府,子包例重八斤,宁国和州含山上元诸府州县,食盐子包例重五十斤,轻重各殊,以别省府口岸杜侵越也”。

解捆的地点原来在天池盐所玉带河西岸,叫捆盐垣,厉惕斋《真州竹枝词引》:“人烟凑集察院,察院西为所前,东为所后,所后即今景阳楼下河沿。石岸之盗立者,屯船抵岸,掣五百斤大包,抬河西垣改捆。院照壁后,亦有数垣,下河来监捆,账房同事,店中襄友,左右其间,仆从林立。场后茶厨执役,场箕工头稽秤,捆工头司捆,其小工人无算。追子包下船,家人筹计之,脚夫头、驳船头,咸来听命。间有是日,进大包出子包,则人事尤庞杂。垣门以内,声聚若雷,往来赶趁之徒,不知凡几,盖有如五都之市焉。”

厉惕斋所说的“察院”,是与“盐所”在一起的另一座衙门,全称是“两淮巡盐监察御史署”。巡盐御史监察的管辖范围: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泰州分司、通州分司、淮安分司、淮南监掣同知、淮南批验盐引所、淮北监掣同知、淮北批验盐引所、十七处巡检司、三十个盐场。

明初巡盐监察御史是临时性岗位,正统年间逐渐成为常设官职,办公地点原在城里(大察院、中察院、边察院),清朝康熙二年(1663)盐政张问政觉得在城里办公不便,将盐政衙署迁往城外天池西岸的盐所并扩建之。

仪征察院有房屋七十八楹,院东有筹远楼一座(曾名五美君阳楼、朝阳楼);明代御史朱冠在察院内建“誓亭”,书“毋为身谋,毋徇商情,毋来黜罚,以遗士君子之羞”等誓词;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圣祖仁皇帝(康熙皇帝)御书“豸绣松厅”四字额,赐两淮巡盐监察御史罗瞻,被敬悬于察院大堂之上。这是康熙第四次南巡,他二、三月在扬州、镇江间往返,该字或为此时所赐。一年后,曹寅被任命为两淮巡盐监察御史。

康熙末年,察院失火,寻复建,雍正四年(1726),世宗宪皇帝(雍正皇帝)御书魏徵《十思疏》,赐巡盐御史噶尔泰,敬悬其上。

雍正十年(1732),盐政高斌始移署扬州,每年的新盐开所、开江大掣,盐政要临莅仪征主持仪式,所以仪征察院还在使用,道光五年(1825)还有重修记载。

在仪征工作过的明清两代历任巡盐御史,最有名的是曹寅。康熙四十三年(1704),曹寅与他的妻弟李煦,奉旨轮管两淮盐课。他在仪真陆续工作生活了八年,留下了一些遗迹,如扬州府志记载的仪征八景之“渔湾纳凉”,就是曹寅在沙漫洲设立的监督盐运和休息之所。他为白沙翠竹江村题额“江天传舍”、为复建的东园题额“澄虚阁”,支持重修东关石闸并撰《重修东关石闸记》。作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他是红学爱好者们研究的重点人物,经常有国内外红迷来仪征寻访曹寅遗迹,已故江苏省红学会会长朱永奎曾说:“不到仪征来,不算真红迷。”

东关闸是控制天池水位的重要设施。明代翰林检讨庄昶在《东关闸记》中说:“仪真,京师喉襟之地,转输漕运之所必由,朝贡商贾之所必涉。有京师,不能无仪真也。然仪真五坝,又非取给于东关不可。五坝盈,则蓄东关以待其涸;五坝涸,则泄东关以济其急。有五坝,又不能无东关也。是五坝者,用于仪真;东关者,用于五坝也。”曹寅重修东关石闸,他是深知东关闸对于天池的重要性的。

曹寅还留下了有关仪真的大量诗文,比如吟咏天池的这首;《天池泛舟和冷斋》:

信国祠南水漫流,一回落日一来游。

非干沙鸟能留客,少待林风自返舟。

渚没苹花潮临孟,岸翻杨叶雨迎秋。

跨江月出清癯甚,昨晚窥人傍小楼。

信国祠就是祭祀南宋文天祥的大忠节祠,又叫文山祠,位于天池上游,东门外,里河与外河之间。关于文山祠建祠的缘由、文山祠的规模、文山祠的兴衰变迁、文山祠与闸坝之争的故事,详见探访记《文山祠、东关闸》。

从明初到清中期,以天池察院盐所为中心的仪征城南街市,热闹非凡。厉惕斋《真州竹枝词》介绍四月初“开盐门”的盛况:“是月开新 盐门,盐宪驻察院,开所运新盐纲,邑人闻其来,欣欣然有喜色,举国若狂,少长咸集。 自东关而天池地无寸隙,南岸商家河房结彩悬灯,北岸吕祖祠一带居民,搭板台卖座。河中屯船,排列如鳞,歌舞吹弹,各鸣其乐。每船桅上,扯连珠灯,高下一色。有如星桥火树。岸南河楼,斜对察院,景阳楼灯火相耀。盐宪楼上看烟火,其时烟火局未裁,商人供办,率皆上品,就中拣两高桅,架横木点放,晶光四射,有目共睹。自初更起,至盐宪筵毕,下楼归寝乃止,洵壮观也。城中人家,惟一二老羸守门,馀未有不往观者。一年盛景,当以是日为最。”

吕祖祠也是天池一景,位于天池北岸,始建于嘉庆十年(1805),道光二十三年(1843),权监掣同知兼护盐运司陈延恩与邑绅张式均筹议,重新加高、扩建,由住持、祈年观汪教性监修,两年后修成。吕祖祠改名“赞化宫”,照壁上嵌“蓬莱仙境”四字,山门三座一进。灵官殿,大殿中,奉吕祖圣像;左、右配列邱、白二真人。东、西两廊十四间,后楼合祀文昌帝君、解神星君。楼之上,中供吕祖先代栗主,旁列十代弟子。西偏客厅三进,一名“松健轩”,一名“闻省堂”。后有万芙蓉楼。厅之西,通以圆门,曰“增园”。有池、有桥,有山、有石。岭之上,种梅百树。又起亭于其巅,名“一瓣”,可以放鹤。筑台于其侧,名曰“玩月”。

从嘉庆后期到道光中期,江滩上涨,捆盐垣到江边的距离不断加长,子盐码头逐渐从天池附近南移到大码头九龙桥,再转移到新涨出的江洲上,垣捆变成了洲捆,天池附近也逐渐冷清起来,道光后期盐政陶澍实行票盐法,天池盐船逐渐减少,接着太平天国四进四出仪征城,淮盐运输完全停止,天池的淮盐掣验功能也就完全丧失,天池终于停止了喧嚣,归于清幽。

  【疑似清江闸桥】

曹寅重修的仪征东关闸

在仪征市的东门外小街,有一座不起眼的水泥小桥,跨建在里河上,最近东门外拆迁,附近已无居民,但这座小桥时不时地有人来访,这些访客中有耄耋学者,也有年轻男女,有仪征本地人,也有来自北京、南京等外地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红迷。

红迷就是《红楼梦》爱好者,他们的组织叫“某某市红迷会”,搞大了就叫某某市《红楼梦》学会或研究会。红迷们感兴趣的这座小桥,仪征东门当地人叫它 “闸窝子”,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没建小桥之前,这里是一座古代石闸,大石头被拆往新的大闸建设工地后,这里成了深深的水塘,这就是“闸窝子”之名的由来,水泥小桥就建在石闸原址,而这座古代石闸,学名叫“东关闸”,曹寅曾撰写《重修东关石闸记》。

红迷到仪征是来寻访曹寅遗迹,曹寅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起,曹寅和内兄李煦轮番担任“巡视两淮盐课监察御史”(简称巡盐御史、盐政),办公地点(使院)在仪征天池,他俩在仪征陆续工作生活了八年,留下了一些遗迹和大量诗文,《重修东关石闸记》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曹寅第四次出任盐政时,指定仪真县丞金玌(qiú)实施重修工程,次年三月竣工后所撰。

曹寅在《重修东关石闸记》中说:“盐艘在淮南者,万樯矗立,商经二、三百里,从都转运使分司于通、泰,催办于停场。至是,通赴仪真批验过所,始抵里河口闸,则由东关闸入,檥泊天池。御史躬亲临按秤掣,覆验、割没遵定则,后乃解捆运行,俾商载往江南、江西、河南、湖广四省户口运销,立法至为综密。视河东、两浙转运,尤重地焉。是此一闸,区淮水而分漕,于平地为岩险。候潮汐盈缩,设版进退。城之内外,轮蹄络绎,须置浮梁,以通往来。”

这段话的意思是,从两淮盐场生产出来的海盐,经过设在南通、泰州的几个分司,航行二、三百里(通扬运河)水路,到达仪真(原名,因避雍正讳更名为仪征),从东关闸驶入天池停泊,来到仪真批验所(全称是淮南批验盐引所,简称盐所)。我作为两淮巡盐御史,要亲临现场,监督秤掣,覆验、割没、解捆诸多环节,保证引盐销岸(指定专卖地)江南、江西、河南、湖广四省的供应,两淮引盐的销量比河东、两浙大多了,这地方是个重地啊!东关闸就在这么重要的水道上,它将漕运和盐运的水路分开,为天池水路设置了屏障。利用潮汐增减天池水位,保证盐船畅通。我还在闸上建了桥梁,方便两岸往来。

从《重修东关石闸记》标题就可以看出,东关闸不是曹寅始建的,他只是重修。文中强调东关闸如此重要,它是什么时间建造的呢?这要从运河入江口的演变说起。

仪征自古是运河入江口,春秋吴王开挖邗沟,其入江口就在江都故城(唐城西南四十六里、今仪征市新城镇林果村);因长江涨滩,东晋时发生“江都水断”,运河入江口向西南开挖延伸至欧阳埭(仪征市新城镇镇区);隋文帝开山阳渎,入江口延伸至扬子津(今仪征开发区旧港);唐代延伸至白沙(今仪征市区天宁塔南);宋代延伸至真州灵潮堰(真州是仪征宋代的名称,灵潮堰在今仪征市区清江闸)。

宋代是中国漕运史上的顶峰,宋仁宗时期曾创下年漕800万石的记录,在运河入江口诞生了著名的真州复闸(《宋史》和沈括《梦溪笔谈》都有记载)。宋代实行的是漕、盐混合运输体制,在真州设有漕粮和淮盐转般仓,江船从湖广等地载粮到真州后即卸货,回船也不空载,带回淮盐。

由于宋元、元明战争的影响和江滩不断上涨等原因,明初时宋运河淤塞严重,致仕在仪真养老的原兵部尚书单安仁奏请朝廷同意,于洪武十四年(1381)实施:一方面疏浚宋代运河、重修宋代水闸,另一方面在仪真城南利用江边洲间水道(莲花堰),开挖新河到天池,将入江口沿玉带河延伸至黄泥滩(今仪征大码头),为保证新河水不流失,将其与长江原来相通的五个港汊全部建坝,史称五坝,新河则称堰河,五坝所围起的宽阔水面,称为天池。

盐船从通、泰海边到达天池,挑夫将淮盐抬上岸,到一坝、二坝西侧的盐所办理掣验手续,然后搬运到盐所另一侧的捆盐垣,将大包拆开(解捆),重新做成小包(子盐),以适应湖广地区州县溪流小船运输,再用驳船将子盐运至江边上江船,由江船运往上江的扬子四岸(湘、鄂、赣、皖)行盐专卖地。天池,成为了淮盐中转、集散、秤掣、覆验、割没、解捆的要害之地。

明初是将宋运河与天池堰河配合使用的,遇到宋运河水浅,则漕船必须过坝走堰河。到明朝中期,宋运河已完全浅涩,天池堰河既要行盐,又要过漕。行盐还好说,人工抬盐过坝,运河盐船原路返回;过漕就复杂了,不仅要把粮食卸下船,还要在坝上铺些淤泥水草,增加润滑度,然后用牛马带动绞盘,牵引漕船上坝、“轰然入水”,再将粮食重新装船,经堰河进运河去淮安上北京。费人、费时、费力,船只和漕粮损失严重。吏部左侍郎钱溥说:“仪真面江背淮,为一都会。凡南京供应,江西、川湖、云贵等处粮货,及并海诸蕃贡献,悉从江车坝入淮,以达于京师。其诸船至坝,经旬需次,起若凌空,投若坠井,财费舟坏,不可胜算。”曹寅也说:“漕舟抵坝,则辘轳过之,上下万艘,无不病壅。”所以就有了再开外河的动议。

明成化十年(1474),巡河工部郎中郭升开挖仪真外河,并在其上新建罗泗闸(撤罗桥为之,故名,又名临江闸)、通济闸(中闸)、响水闸;弘治十四年(1501),漕运都御史张敷华又在外河上新建了拦潮闸,这条新开的河道由于在天池堰河的外侧,就叫外河,又叫闸河;相对应的,天池堰河就叫做里河了。四闸组成三级船闸,建成后,漕船走外河,盐船走里河,互不影响,相得益彰。明代的“五坝四闸”虽然没有宋代的“真州复闸”名气响,但在中国航运史上,尤其是在运河入江口演变史上,也占有很重要地位的。

里河上开始是没有闸的,只有东关浮桥,郭升在修建外河响水诸闸时,在里河上同时新建了东关闸(又名里河口闸、首闸、头闸,去响水闸百步许),然而由于新闸建在宋运河与里河重合的河段,影响进城的民船,所以建成后并没有正常使用起来。

成化二十二年(1486),南京工部分司主事夏英在郭升东关闸址向南、里河干流上原浮桥位置,新建了东关石闸。明朝首都迁往北京后,在南京留有六部(实际只有五部),设在仪真的“南京工部分司”是南京工部的派出机构,主要职责是江南砖瓦集散,后来转变为漕盐运输管理。夏英所建东关闸就是本文的主角。

东关闸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天池水位稳定,翰林检讨庄昶在《东关闸记》中说:“仪真,京师喉襟之地,转输漕运之所必由,朝贡商贾之所必涉。有京师,不能无仪真也。然仪真五坝,又非取给于东关不可。五坝盈,则蓄东关以待其涸;五坝涸,则泄东关以济其急。有五坝,又不能无东关也。是五坝者,用于仪真;东关者,用于五坝也。”

东关闸的建成,为仪征天池淮盐集散的正常运行提供了航行保障,进入清代后,一直沿用,其间亦有多次维修。乾隆中期,外河四闸损坏、河道淤塞日趋严重,漕运被迫改行瓜洲,但里河盐运线路由于东关闸的护佑,运行正常,乾嘉时期仪征天池甚至创下了盐运134万引的天量,著名文人汪中赞曰:“是时盐纲皆直达,东自泰州,西极于汉阳,转运半天下焉,惟仪征绾其口。列樯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隐若城廓”。

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后,仪征成了拉锯战场,太平军四进四出,县城及城外天池周边的使院、盐所等衙门和民房大部被毁,河道淤塞,天池鞠为茂草。战争结束后,两江总督曾国藩尝试在仪征恢复盐运中转,但天池已无法修复,同治十二年(1873),盐政李宗羲将两淮盐运总栈新建到了仪征县城下游五公里的十二圩,两淮(一解为“淮南”、“淮北”之合称,泛指今日苏皖两省淮河南北的地方,是纵向概念;一解为“淮东”、“淮西”之合称,分别指代苏皖两省江淮之间的地方,是横向概念。就江苏来说,“淮南”的范围大致和“淮东”重合。宋熙宁后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简称淮东、淮西,后合称其地为两淮。指今江苏省长江以北淮河南北的大部地区。)盐运因此延续了63年的辉煌。

宋朝开封那么多人吃饭,粮食漕运非常重要,真州是大运河的入江口,位置十分重要,朝廷在真州设置了发运司,专管南方各省粮食调运。发运司首任官一把手叫施昌言,二把手许子春,又叫许元,三把手马遵,三人合计,把仪征城东一块废弃不用的旧营地,改建成了园林,就叫东园,里面有亭台楼阁,有拂云亭,子春亭,有澄虚阁,园子建好了以后,画了图,拿去请欧阳修写了《真州东园记》,王安石写了诗《真州东园作》,又请著名书法家蔡襄蔡君谟题了字,成为东园三绝:欧阳修的记,王安石的诗、蔡君谟的书。

遗址(名人写闸,误以为闸很大。名人而后名文乃有闸名。今人勿先入为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