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儿童的语文》:语文老师的素材意识从哪里来

 胡艳杰 2024-05-14 发布于河南

语文老师怎样建立素材意识呢?
于永正老师说:
第一,素材意识来自责任感。不要忘记自己是教语文的,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素材意识来自对生活的热爱。热爱生活和大自然,就会有很多的素材。
第三,素材意识来自学习。从不断读书、读报、读杂志,吸取新知识和营养,启发灵感,产生顿悟。
第四,素材意识来自动笔的习惯。语文老师要读书不断,笔耕不辍。经常写东西,才会有感受力,才会发现学生爱写的、容易写的素材。
实际上,于老师说的这些素材意识观,也适用于学生。学生常常在写作时苦于无米下锅,即使勉勉强强凑足了字数,内容要么毫无新意,要么不真实。为什么呢?
孩子们除了学习课本,还要扩充自己的视野,汲取新知。学会生活,要往大自然中走走,往人群中看看,积累一些素材。
如果学生不走出去,老师就要想办法把生活“搬”进课堂,可借鉴于老师教作文的方法。
1.把不同的植物、动物、玩具搬到课堂当素材,让学生观察写作。
2.给出情境,让学生角色扮演,表演完后写作。比如,于老师扮演扔面包的同学,让大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他进行批评。最后把整个场面写下来,让学生写一封《致全校同学的公开信》。
3.抓住学生每次参观、外出的机会。
4.学生转学时,写“欢送词”,召开欢送会;学生过生日时,让学生采访,先“问”,再练“写”。
5.以课文为模版,引导孩子多练习人物对话,包括对话的格式。比如,一个人说的话要占一个自然段等。
6.留心漫画,让学生写有趣的漫画作文。
7.歇后语是想象类作文的绝好素材。
8.“素描作文”,即把生活把生活中的事情搬进课堂,先演绎,后写作。当学生在道理说不全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出示资料补充。
我们常说生活即语文,处处留心皆“语文”,于老师正是这样去做的。此外,我们还应该抓住每一次作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