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附小与电影界的孩子们

 新用户8926AVU2 2024-05-14 发布于北京

◎杨浪(做过老总的书生)

位于西四北四条内、马上迎来建校140周年的京师附小,当年还叫西城师范一附小的时候,是我的母校。

老觉着它有点“北影厂附小”的意思——这话说上去没谱儿,又着边儿。这所小学校上世纪六十年代与中国电影界的渊源确实非同寻常。

陈凯歌是1959年入学的,是母校这一代里引以为荣的校友之一。其实他们北影厂新街口新太平胡同宿舍院里的孩子们,有不少都在这个学校,除了凯歌还有他妹妹凯燕。上下几届里,有美工师池宁的儿子池小宁、导演谢添的女儿谢联、编剧导演马尔路的儿子马骏。

除了新街口这一拨儿,往北三站地的北影演员剧团宿舍院里还有一帮——张平伯伯的儿子张贻力是60级的,晓宪、小婉是62级的,这是从22路“小村”站上车的。“豁口”站上车的是63级的吴青青、高观,吴青青的父母是新影的领导,高观的父亲是北影的副厂长。“小西天”站上车的有我、五年、刘季,家是电影学院的。受璧胡同东口路北还有个北影宿舍院,我们班李晓阳和妹妹李小丽以及孟堤,还有北影汪洋厂长的女儿林珊珊都住这个院儿。

另外隔壁石姥娘胡同(今五条)里的电影局宿舍院里,我们班于鲁宁和四班李虹父母亲是北影演员,编剧岳野的老二、老三彩帼、彩轮以及后来《双旗镇刀客》的导演何平都住这个院。这个院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1950年陈波儿领衔的“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就成立在这里。何平小我们三届。

七七八八知道和不知道的,还有不少一附小的同学都是电影界子弟。

这事想来有点怪——1962年小学已经时兴就近入学了,不在受璧胡同“政策招生”地域的这批生源,何以都进了西师一附小呢?

这事应该跟张贻力母亲杜粹远和陈凯歌母亲刘燕池阿姨有关。俩阿姨当年一个是演员剧团人事干部,一个是北影厂人事干部。不仅因为那年头人事处对干部的生活以及子女就学是会操心的,更有一重缘分是,杜粹远阿姨的父亲是西城师范的校长杜占真先生。

杜占真(1897—1989),曾用名缵曾,字唯亭,著名教育家。网上搜你会知道他是中国青少年青春期教育的鼻祖,上世纪三十年代即出版了有关著作。62级二班杜建新是从小跟着爷爷长大的,多年后与他聊天,才大吃一惊地知道,敢情老杜家的传奇故事还从没被人渲染过呢。

这事得从杜占真的弟弟杜孟模说起。杜孟模(1904—1974),1949年后曾任河南省副省长。1925年,他以优异成绩从家乡河南杞县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在北大期间,他加入中共,曾任党支部书记。1927年下半年白色恐怖严峻时刻,出任中共北平市东城区委负责人。1928年夏至1929年春,他再次担任中共北京大学党支部书记。1931年从北大数学系毕业后,杜孟模长期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杜占真受其弟杜孟模影响,早年追求革命,1926年在北平结识了李大钊、鲁迅。他靠半工半读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先后在北平及外地中学和师范任教,假期还到农村办教育。1938年他在抗战危亡之际偕夫人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其四个子女也相继到延安,是延安为数不多的“全家革命”家庭。他历任延安小学教师、教导主任,陕甘宁边区中学和师范教师、指导员,延安大学教师、图书馆馆长等职。1948年8月任长春师范学校副校长。1950年任吉林省师范学校校长。1956年8月任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校长。

“革命家庭”的杜校长三个女婿个个了得。大女婿是斯诺访问延安的翻译、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中文首版《反杜林论》的翻译吴亮平;二女婿是副总参谋长李天佑上将;三女婿是著名演员、老革命张平——《小兵张嘎》里的“老钟叔”。

与这重联系有关,张贻力和杜建新都上了一附小。杜建新说,有一天看到平日里不苟言笑、威严的汤校长来到家里,大吃一惊,以为自己淘气犯了错误校长来家访。结果看到汤校长恭恭敬敬地拜见爷爷。汤世雄校长毕业于西城师范,一附小当年业务上又隶属于西城师范。对老校长执弟子和下属礼是很自然的。

尽管当年政策上已经是“就近入学”,但汤校长恐怕不仅由于师承渊源,也有生员质量的考虑,有意识地接纳了“非就近”的电影界子女“异地”入学。而分管人事的杜粹远阿姨和刘燕池阿姨,在有干部孩子面临入学时则负责任地传递了有关一附小的信息。

当年有“生于9月1日前”的入学年龄规定。我妈不希望10月份出生的我晚一年上学,曾带着我到几个学校报名,都因为生日被拒。是刘燕池阿姨告诉我妈去一附小试试。

开学已经过了几天,我妈带着最后的希望到了一附小,在操场上拦住汤校长和大辫子的刘学俭老师。我妈让我给校长背诵毛主席诗词。背完《清平乐·六盘山》,校长问我还会背什么,回答之后,汤校长撂下一句:“明天来上学吧。”我就这么上了学。好在一年级我在全校朗诵比赛上得了第一名,没辜负校长信任。

不过后来有天和杜建新聊天才知道,1954年12月份生日的他本来也想头一年上学,汤校长却说要按规定考试。也挺好,成了我们的同学。

算下来,电影圈里的子弟上一附小,应该是从凯歌的59年级和贻力哥的60年级开始的,一直到何平他们的65级。至少1966年以后演员剧团宿舍和电影学院的孩子就该哪儿是哪儿了。

就是这拨儿被汤校长“破例”招收的电影圈子弟,后来出了各界人才,尤其在艺术领域。已故池小宁同学参与了“四月影会”和“星星画展”的发起,拍摄了《汉武大帝》《乔家大院》等一堆振聋发聩的大戏,是影视摄影领域业内公认的“大家”。

持一个更宽泛的视野,一附小的人文科技教育也是绵延不绝、桃李满天下的。几十年来的毕业生里,还有作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蒙,著名导演陈凯歌、何平,朦胧诗派的开山诗人栗世征(毛头),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安定,少儿播音主持董浩,地震专家修纪纲,鸟类专家赵欣如,画家刘蔷、刘葵、纪清远,八一体工队领队杨隶鲁少将……太多,不列了。

《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有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汤校长泉下有知,可以微笑了!

2023.8.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