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 《关山月》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4-05-14 发布于福建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诗名《关山月》,“关山月”:【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多写戍边军士月夜思乡及与家人离别相思之情。】我们查了一下,以《关山月》为题的诗歌大都是五言八句,只有后代“陆游”写的《关山月》是七言十二句,显然陆游的《关山月》是没办法按原曲唱出的。而李白的《关山月》也是五言,却也有十二句之多。那么别人的《关山月》是怎么写的呢?我们找了几首李白之前的《关山月》来读一读:

《关山月》 南北朝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疏勒”:疏勒古城,中国与蒙古国之间的界山。“祁连”:祁连山脉,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是中国境内主要山脉之一。】

    徐陵这首《关山月》讲的是十五的月亮(三五十五),戍边的异乡客在思念着秦川,而秦川的高楼上,思妇们也在当窗思念。可是“疏勒”、“祁连”都还战云密布,从军的将士们不知又要呆上几年了。

《关山月》 唐 卢照邻

“塞垣通碣石,虏障抵祁连。

 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

 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

    【“塞垣yuan2”:边塞城墙。“碣jie2石”:即“碣石山”,河北昌黎县北。“金岫xiu4”:即“铜山”,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

    卢照邻的《关山月》从防御的边塞讲起,东起“碣石山”,西到“祁连山”都是边塞的城墙。明月孤悬天空,照出万里思念,从“铜山”的北面照到“玉门关”前。将士们多想寄言给家中的思妇,却只能时不时看看那偶有鸿雁南飞的天。

《关山月》 唐 崔融

“月生西海上,气逐边风壮。

 万里度关山,苍茫非一状。

 汉兵开郡国,胡马窥亭障。

 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望。”

    【“西海”:青海湖的别称。“郡国”:郡县与封国。“亭障”:古代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

    崔融的《关山月》从“青海湖”的月亮讲起,水气追逐着边塞的风,强风吹度了万里关山,苍茫的边地,可谓风景各异。从汉朝士兵开拓新郡县起,直至今日,胡马依然窥视着边关。夜夜听着悲伤的胡笳曲,远征的人儿总忍不住半夜起身,朝着南方望了又望。

    这三首诗写得都挺好的,可是当我们回过来读李白的《关山月》时,发觉李白的诗歌架构清晰,画面感强,读一回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前四句描绘了边关的景色,明月出,长风吹;中间四句讲述历史情形,汉朝至今,征战之地总不见有人归来;后四句讲的是思念,思归的戍客们愁苦地望着边地,家中的女人们也在思念中叹息。李白不仅在布局上高人一筹,在遣词用字上也颇有深意,好,我们就来感受李白的《关山月》原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字词典故  “天山”:【这里指“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千里。因为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天山”。】“苍茫”:【“苍”:指天的颜色;“茫”:形容辽阔,无边际。“苍茫”的意思就是辽阔遥远而望不到边际。】

赏析  李白说,明月从天山生出,挂在了苍茫无际的云海间。

    李白的诗句总是让人感到大气磅礴,为什么呢?大家来看,同样是那座连绵的山脉,前面的诗人用的是“祁连”,而李白用的是“天山”,直接通天了,这还不够,接下来还有“苍茫云海”,这就是李白的视野和格局。有人可能会问,赏析中的“生”字是不是写错了,没错,这其实是唐诗的惯常用法,像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前面崔融的“月生西海上”,李白的“出”字也恰有此意,这明月是从天山生出的,如此的明月既有动感,又带着天山的寒意。苍茫”两字用得很好,说的是云海的无边无际,其实也描绘了边塞的地域辽阔。此时我们有些明白,为什么李白的《关山月》有十二句之多,因为他的诗句更加宽泛,对诗中的事物以更多的描绘,如此给人呈现了一种立体的画面感。接下来呢?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字词典故  “玉门关”:【古汉长城的关隘之一,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元鼎”或“元封” (汉武帝的年号)中,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之设立,并且是汉之后多个王朝的边关。】

赏析  李白说,浩浩长风,吹了几万里,吹度了“玉门关”。

    讲完了明月,讲长风,我们前面说了“苍茫”是为了描述边塞的地域辽阔,而这里的长风也是一样,且更具体,长风吹了几万里,这才吹到了玉门关。有意思的是,我们都知道“王之涣”的名句“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是比李白年长且稍早的诗人,当时这个名句应该在长安很流行了。可是李白却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长风却可以度过玉门关,不过要吹几万里。意思呢,在边关那里,春风是没有的,不过长风却有,且很强劲,吹了几万里,连玉门关都吹度了。表面说的是风的强劲,其实却是在说,这边关真的是太遥远了,也只有几万里的长风才能到达。这么远,边关的人几时才能回来啊?那到底有没有人回来呢?看看历史吧: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字词典故  “下”:【去,到,这里是出兵的意思。】“白登道”:【属于秦直道的一部分,是汉代著名的大道。位于今山西大同市东的“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在此被围七日。】“胡”:【即“胡人”,当时指吐蕃。】“窥”:【伺机图谋,觊ji4觎yu2。】“青海湾”:【“青海湖”古称“西海”,“青海湾”即“西海湾”。】“由来”:【从发生到现在。】

赏析  李白说,大汉之时,天朝出兵下到了“白登道”;如今胡人依然在窥视着“青海湾”。自古以来征战之地,还从没见过有人归来。

    我们看到,前面“崔融”的《关山月》也提到了汉朝的出兵,可是他讲的是“开郡国”,那是在开荒拓土。而李白这里呢?他特地用了一个具体的地名“白登道”,为什么呢?因为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结果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整整七天七夜,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围”。后来还是借助“陈平”的计谋,去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子说情,说汉军主力正在赶来,如此网开一面,刘邦才得以逃脱。李白的“白登道”恐怕就有这样的寓意,连汉高祖刘邦这样做皇帝的人都差点回不来,更何况底下的虾兵蟹将呢?当然,李白和崔融一样,都是要表达战争的没完没了,从汉朝就出兵了,有用吗?到如今,胡人不也依然在窥视着青海湾。只要有这个“”,那由此而来的征战地,就不会消失,而这些征战地,从来也没有看到有人归来。这种夸张的说法,其实从老百姓的角度,恐怕还真是没看到有谁归来了。能看到的只是: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字词典故  “戍客”:【戍边的兵士,离乡守边的人。《尉缭子·攻权》:“远堡未入,戍客未归,则虽有人无人矣。”】“边邑”:【边城,边境地区。】“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代“闺阁”,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思妇高楼上,悲叹有余哀。”】“当”:【正当,正值。】

赏析  李白说,戍边的异乡客们望着苍茫无垠的边地,思归的脸上露出苦楚的颜色;家乡的高楼上,正值这样的月圆之夜,叹息之声本应停歇的,却从来也没停止过。

    李白这里的“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和前面“徐陵”的“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句式上看起来很相似,可是为什么徐陵的是“应未”,而李白的却是“未应”呢?因为是高楼嘛,女人的闺阁,徐陵怎么知道人家睡没睡?关灯也不一定就睡了啊,所以是一种猜测,应该还未眠,所以是“应未眠”。而李白这里,也不应把“未应”单独割出来解释,而应该是“未 应闲”。我们根据的是王维的《听宫莺》,最后两句是“游人未应返,为此始思乡。”,王维这首诗讲的是他在宫中游玩,作为游人本应该回去的,可是他却还是没有回去,由此开始思乡了。而李白这里,应该是月圆之夜,本该是团圆的夜晚,所以思念的叹息声本应该要停歇的,可是这个“应闲”却从“”有过啊,因思念而叹息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歇过。

    这是李白的又一首反战诗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