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平天国列出满清十大罪状

 zqbxi 2024-05-14 发布于江西

揆诸史乘,凡起义之初,新政权往往发布文告,一方面将立国宗旨昭告天下,一方面揭露旧政权之斑斑劣迹。

1850年,金田起义的实际领导人杨秀清、萧朝贵就曾联名发布过《奉天诛妖救世安民示》、《奉天讨胡檄》、《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三篇文告,后汇集为《颁行诏书》不断刊印、传布,直至定都南京。

太平天国反满,世人皆知,但究竟如何反满,论者却往往语焉不详。我们先来看看上述文告中所开列的满清之十大罪状:

“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兽也。

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中国有中国之人伦,前伪妖康熙暗令鞑子一人管十家,淫乱中国之女子,是欲中国之人尽为胡种也。

中国有中国之配偶,今满洲妖魔悉收中国之美姬为奴为妾,三千粉黛,皆为羯狗所污,百万红颜,竞与骚狐同寝,言之恸心,谈之污舌,是尽中国之女子而玷辱之也。

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是尽中国之男儿而胁制之也。

中国有中国之语言,今满洲造为京腔,更中国音,是欲以胡言胡语惑中国也。

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是欲我中国之人稀少也。

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

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

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是欲绝我中国英雄之谋也。”

上述十条罪状包括民族问题和政治问题两大层次,再加上前面关于宗教问题(斥满清为“妖”)的论述,大致形成三位一体的批判格局。很显然,“以神诛妖”的宗教阐释只是一层外衣,贪污腐败的政治黑暗只是一种辅助,唤醒种族仇恨才是太平天国真正的杀手锏!无论是排在首位的头发(头发真的不是个小问题),抑或服饰、语言、伦理等,看似无关紧要,实则直指要害,刀刀见血。

这一切概括为两个字,就是:排满。事实上,太平天国的最大功绩,正是改变了清朝的满汉格局,催生了汉族地方势力崛起,也倒逼着清廷真正开启近代化改革。后来,孙中山自称“洪秀全第二”,将排满浪潮推向极致,最终推翻清朝统治。当然,孙中山没有傻乎乎地披着宗教外衣,而是高扬“民主共和”旗帜。也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得到那些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秘密会社大力支持。

不过,与孙中山害怕引来外国干涉而极力避免杀戮(辛亥革命的目标,是一场低烈度的革命,也就是邹容说的“文明之革命”,革命成功后真正杀满人的,是哥老会等秘密会社,而非革命党)不同,洪秀全等人从一开始就切实贯彻“屠满”政策。杨秀清在《奉天讨胡檄》中,就自封为“开国平满大将军”,并公开宣称:“誓屠八旗,以安九有。”后来,天王府正殿上的对联是这么写的:

“维皇大德日生,用夏变夷,待驱欧美非奥四洲人,归我版图一乃统。

于文止戈为武,拨乱反正,尽没蓝白红黄八旗籍,列诸藩服千斯年。”

有史料记载说,太平军所到之处,“杀戮满人,寸草不留”。这些记载都出自清人之手,自然有夸大之嫌,但太平天国奉行“屠满”政策之坚决,由此可见一斑。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太平军攻占南京。据光绪朝《续纂江宁府志》,城破以后,幸存的旗人只有四百余人。一个外国人这样写道:

“洪秀全对城里他所谓的魔鬼毫不仁慈……他们除了杀死可疑的满人……连女人和孩子都没有放过。太平天国信众一面祈祷,一面把被囚禁的人关到一栋楼中,然后一把火点燃建筑。”

《两江记略》中则有这样一则材料:

“殉难男妇六万余人,杀戮无遗,只留未成年幼童四千余人,悉行阉割,连肾囊剜下,登时身死者十居其九。”

诸如此类的史料还有很多,尽管所涉数字有所不同,但太平军攻占南京后曾针对旗人展开一场杀戮,当属事实。在太平军看来,这属于“以牙还牙”,为汉人复仇。(后来,革命党在宣传“排满”时,也致力于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悲惨记忆重新唤起,只是采取书报传播的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形势所迫,太平天国后期的“屠满”政策有所松动,不再一味杀戮,转而招降,甚至是放行。李秀成被俘后,在《自述》中叙述攻打苏州、杭州情形时,就有明确记载。比如:

“自我收得稣(苏)城,兵得五六万众,未杀一人,清朝文武、候补大员无数,满将夛多员,具未伤害。各欲回家,盘川无,我给其资,派舟其往。非我参是好言,光我之薄面,皇天明照,不敢隐瞒,各散回家,亦有夛回北京。满士谅有传声,必可悉也。”

清朝速亡

曾国藩年轻时七次参加科举才勉强考中秀才,进入官场以后,他也是以“尚拙”立世,甚至连他的学生李鸿章曾经说他是“儒缓”,意思是反应慢。然而,当他历经宦海沉浮,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后,却成长为一个官场老狐,政治嗅觉、斗争手腕、官场智慧远非常人所及。此时的曾国藩俨然已经投胎换骨,所谓反应慢,不存在的,反倒是在见微知著上非常人所及。比如,他能通过一些细节窥探到背后的问题,从个人心性看其未来成就的识人之明,到以只言片语预知天下大势的谋国之能,无一不精。

曾国藩的《冰鉴》七章,是史上相人识人的大作
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27岁的曾国藩高中进士,留京为官,正式踏入了仕途。留京期间,自幼生性愚钝的他却仿佛一遇风云便化龙,创下十年七迁的官场奇迹,短短十年便从翰林院庶吉士一跃成为从二品侍郎。然而,此后他外放为官却因为丁忧在籍而沉寂。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对曾国藩来说尤为概括。在他低谷之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席卷了中国南方,临危之际曾国藩受命兴办团练,因而组建了湘军,最终历经艰难险阻成功镇压太平天国,成为晚清的中流砥柱。或许也正是他几十年沉浮起落的宦海人生锤炼了他相人、识人之术,他写下了相人识人的奇书大作《冰鉴》。

在《冰鉴》中,他阐述了所谓相人识人便是对人的言行神情等表面的观察,进而窥探出人性、人品、人心、人格与三观等内涵,再以此归纳出人之前途和命运,可谓一环套一环。那此书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曾国藩就曾有一个关于相人识人的故事流传下来,为自己的《冰鉴》做了背书,至今读之依然令人大为惊叹。
据说淮军建立之初,曾国藩的幕僚兼高徒李鸿章曾带三个人来拜见老师,不巧当时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便让这三人在院中等候。然而等曾国藩回来,李鸿章始一说找了三个人想要老师掌眼,看给他们安排什么职务比较好,曾国藩直接回说不用看了,右边那个有大将之才,可堪重用,未来前途也必定惊人。

当时李鸿章非常不解,在他看来,他找的这三个人都非常优秀,怎么到了老师口中就只有一人可用?
于是曾国藩为其解惑说:“刚才我进院,左边那人见我而低头不敢仰视,是一个严谨心细老成稳重的人,但心怀畏惧,不自信,因此只能安排一般官职;中间人见我而当面恭敬、正视不乱,但背地里左顾右盼,可见虽有才华,却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心术不正,不可任用;至于右边那人,见我而不卑不亢,更是气宇轩昂,目光凛然,形同金刚,精神挺拨不懈,看得出忠义满怀,亦有满腹经纶及战阵大将之才,可以重用”。
结果,一语中的,那右边之人名为刘铭传,日后在镇压太平天国与剿捻的战争中多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打得敌人闻名丧胆,莫敢与之对阵,战后被加官进爵,成为台湾首任巡抚,开启了一系列洋务改革,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下深远的基础,可见曾国藩识人之明实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曾国藩通过慈禧太后的问话,推断出清朝50年内必定灭亡
在《韩非子·说林上》中有个典故,讲的是商纣王有一天开始使用象牙做筷子,他的叔叔箕子看到后感叹商朝气数已尽。为什么呢?因为箕子认为君王沉迷于享乐,有了象牙筷,下一步必是搜罗珍宝、兴建宫殿,终会虚耗民力,导致国家衰亡。
韩非子由此感叹:“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这就是成语“见微知著”的由来。对此,曾国藩同样有这样一个见微知著、推断国家兴亡的故事,至今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1868年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曾国藩被封为一等侯爵,同时加授武英殿大学士、直隶总督,达到了一生中的权力巅峰。当时,在外征战多年的曾国藩终于得以回到阔别多年的京城,回京第二天便被两宫太后慈禧与同治皇帝召见。
他原本以为此次见面将是恩赏有加,君臣相得。然而,见面中,慈安太后与他聊天就像妇人拉家常,说了一大堆却与军国大事毫无裨益;同治皇帝尚且年幼,全程默然如傀儡,只知道听太后发问,毫无主见;慈禧太后倒是问的多,可她只知道关心湘军裁撤、将领调动与京师直隶地区练兵等关于维护满清统治之事,只知道政变阴谋、权斗算计,真正的国家大计、列强争锋、世界发展趋势却毫不关心,甚至是茫然不知的。

曾国藩深刻意识到,自己这一帮汉臣辛辛苦苦维持与保护的王朝竟然掌握在这样三个只懂政治皮毛的人手里,无怪乎十年前心腹幕僚赵烈文会和自己说满清朝廷早已“抽心一烂”,真的是一语中的。他回到家中,在日记中写道:“两宫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龄,亦无从测之。”

从这一刻开始,一心想挽救危局曾国藩顿感无力回天,再遍观朝中更是找不出一个可以担起重任又不被慈禧猜忌的人,他的内心充满悲凉,哀叹“满清甚可忧耳,恐难持五十载”,最终,历史证明了他的预感。即便有一群才能卓越、心怀天下的汉臣竭尽所能,又是洋务运动,又是镇压叛乱,又是变法图强,又是和列强血拼,终于逃不过满清五十年衰亡的宿命,于1911年正式终结了统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