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术技巧|让后踝骨折的处理变得更简单的策略

 何东生 2024-05-14 发布于江西
图片

据研究表明,当后踝(PM)关节面累及5%以上,大于1mm的移位将导致骨关节炎的风险明显升高。所以恢复后踝的解剖至关重要,本文的目的是根据CT结果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

一、后外侧入路

皮肤切口位于腓骨后缘和跟腱外侧缘之间的间隙(下图a)。尽可能识别并保护腓肠小静脉和腓肠神经。将浅表筋膜切开(下图b),钝性剥离腓骨肌腱和拇长屈肌(FHL)。切开FHL上的深筋膜(下图c)

图片

FHL从胫骨后缘、骨间膜和胫骨后表面分离,向内侧缩回,从而保护胫骨后肌神经血管束(下图)

图片

红线表示皮肤切口和剥离方式。胫后肌腱(a)、趾长屈肌(b)、神经血管束(c)、拇长屈肌(d)、跟腱(e)和腓骨肌(f)


这种PL入路可暴露大约一半的后平台。可以通过同样的方法复位和固定腓骨(下图)


图片

应避免损伤腓动脉及其分支(穿通动脉),特别是开放性骨折和柱状骨折,其胫骨前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可高达40%(下图a-c)


图片
二、后内侧入路

后内侧入路虽然不如PLA入路流行,但适用于涉及内踝的伴有内侧延伸和两部分骨折,在x线平片和CT扫描中,存在移位的骨间骨块和双内侧轮廓,也可建议选择后内侧入路(下图)

图片
1、经典后内侧入路

患者取俯卧位。内踝和跟腱之间切开。切开筋膜,显露神经血管束和屈肌腱。可到达胫骨后肌腱和长屈肌之间的后踝(下图a)

图片
后内侧入路(a)。改良后内侧入路(b)

3、改良后内侧入路

对后内侧入路进行了改进,以避免俯卧位,改良的PMA是基于内侧切口向胫内侧嵴近端延伸进行内踝接骨。可到达神经血管束和拇长屈肌之间的后踝,将胫骨后肌腱或指长屈肌移动到外侧。该入路始终保护着束(上图b),可进入后踝,具有仰卧位同时复位和固定内踝和后踝的优点。改良PMA可通过内踝骨折部位检查关节复位情况(下图)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