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翠兰 :大寨情怀

 大河文学 2024-05-14 发布于河南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学习大寨呀赶大寨,大寨红旗迎风摆,她是咱公社的好榜样啊,自力更生改变了穷和白,坚决学习大寨人,敢把那山山水水另安排……”现在六十岁以上的人,无人不知道《学大寨赶大寨》这首歌。我们这一代是听着《农业学大寨》的歌曲,听着地方学习大寨的事迹长大的。那一段岁月,早已被时光珍藏,打开记忆的匣子,岁月留香,儿时的那个梦想就要实现,五一假期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地方——大寨。

大寨,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依虎头山而建。新中国成立前的大寨,人称“穷山恶水”。经过祖祖辈辈的辛勤开垦,到解放前夕,大寨村民们拥有了700亩土地。可这些地不是远在山上,就是险在沟边,东一小块,西一小块,七零八落,分成4700多块散布在一面坡上。所以大寨有七沟八岭一面坡。

说到大寨,我们就会想起农民总理陈永贵,想起虎头山,想起那七沟八梁一面坡,想起三战狼窝掌的事件,想到了大寨的旧歌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三天没雨苗发黄,下场急雨地冲光,地里土肥地边流,冲走肥土剩石头。

为了改变这种贫穷面貌,36岁的陈永贵站在大柳树下,提出来十年修地计划,向荒山秃岭要粮食。第一次只修了五亩梯田,却鼓舞了人心。大寨人发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接着改变狼窝掌。1955年、1956年、1957年的三个冬春,大寨人吃着冰碴饭,唱歌壮志歌,大战三年,用撅头、扁担、荆条筐,连续填了几万方土,战胜狼窝掌。在长1500米,宽14米,落差将近200米左右的狼窝掌里造出了20亩梯田。

经过三次的修整、建造,在狼窝掌上修建了32道大坝,最高的一道大坝有9米。一道道大坝,像一把把铁锁,把野性不羁的野狼牢牢捆住。第二年,狼窝掌一条沟的粮食产量已足够大寨人吃一年了。不仅改变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局面,还最终抵挡了1963年特大的洪涝灾害。

大寨养育了陈永贵,陈永贵改变了旧大寨。对于陈永贵来说,大寨不仅是他的家乡,还是他的命运转折点,就连陈永贵自己也说,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农民。

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此后,农业学大寨在全国蓬勃发展。全国各地到大寨参观学习的各级干部络绎不绝。几年时间,学习参观人数上千万,外国友人2万多。不仅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参观,还有18位外国元首先后来大寨访问。1972年,我们的生产队长参观大寨后,拿回了大寨的玉米芯,那粗壮的玉米芯在社员手里反复传看,感叹大寨人的干劲,能在荒山秃岭间种出这么好的粮食,学大寨的干劲更足了。

在大寨村口的红旗广场上,赫然出现一座巨大的红旗雕塑,上面写着毛主席的题词“农业学大寨”。大寨寨门上的“大寨”红字依然醒目。一进大寨,就犹如走进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历史画卷,称得上是中国山村农业的一个缩影。

大寨的中心广场上,140岁的大柳树——见证了大寨的变迁。

百余米依山而建的火车皮厢式的下窑洞,上砖块的民居建筑,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窑房相间,是楼非楼,是大寨的一大特色,它是陈永贵带着大寨人白天治坡,晚上治窝的成果,其他山村是没有的。

近六十年过去了,这些房子依然坚固,大寨旧村,基本上保持了六十年代的原貌:像火车箱一样的窑洞,更是保存的十分完好,它冬暖夏凉,十分坚固,美观大方,记忆着那一代大寨人的勤劳与智慧,窑窑相连,是楼非楼,这些窑洞接待过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

现在的大寨成了国家四A级旅游区,中国十大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国家森林乡镇,中国传统古村落等称号。

如今的虎头山上,不再是五谷遍地,而是绿意盎然,曾经的荒山秃岭已经变成了鸟语花香的森林公园。风云激荡山河雄,虎头山上雪消融。艰苦奋斗旗不倒,大寨精神永远红。

迈步虎头山的石头栈道上,歌唱大寨的歌曲一路相伴。虎头山顶隐隐浮现出亭台廊榭,水池槽渡,沟壑溪流,放眼望去,如诗如画。山梁上,三个大水池清波荡漾涟漪阵阵点缀在绿海之中,像三个圆形大镜,倒影着蓝天白云,倒影着池边的仿古长廊,因为是解放军帮助修建的,村民称为“鱼水池”。周恩来纪念亭,陈永贵墓地,老英雄贾进才的墓地,郭沫若纪念碑都坐落在这里。在虎头山的标志石上,刻着1977年9月11日,中央副主席、共和国元帅叶剑英访问大寨时写的绝句八首中的两首:“火车飞跃看车头,永贵领班争上游。莫道丰收来得易,斗争场上度春秋。大寨真经取不完,全民奔向虎头山。中流击楫争先渡,共产仙乡唱凯旋。”

站在虎头山观景台,视野极为开阔,让人想到陈永贵 “站在虎头山,眼望天安门,胸怀全世界!” 的豪言壮语。俯瞰大寨全村,新村的楼房错落有致,箱式窑洞整齐划一,整个村庄依山而建,也像梯田一样,层层有景,处处有致,充分展示了大寨的勃勃生机。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到狼窝掌看看,没能看到大寨最美的梯田。

如今,大寨已形成以旅游、煤炭、化工、建材、酿酒、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多个支柱产业。大寨展览馆、狼窝掌梯田、陈永贵故居等景点,每年吸引了数十万人来此参观。“村里不少人都开了旅游纪念品店,生意还不错,旺季的时候一天能收入几千元。”在村口经营一家旅游纪念品商店的贾素刚告诉记者。在他们的货架上,既有大寨的特色食品,也有毛主席像章、挎包等。

现任的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带领大寨人找到了一条属于大寨自己的发展集体道路,1993年开始,大寨实施老年人养老金制度,60岁每人每月200元,70岁以上每人每月300元。同时入学儿童还免除学费,大学生每年享受奖学金,2008年,全村农民解决了医疗保险,现在村里建起了新房子,从窑洞,排房变为了楼房,人均面积168平方,村民只要出2万元就可以居住。郭凤莲书记说:他们大寨村的“中国梦”就是“农民梦”。下一步,他们要想办法招商引资,不忘初心,建设一个经济腾飞的“新大寨”。

在大寨的商业街。我们见到了94岁的大寨第一个女党员、第一任妇女主任宋立英。这位老模范,也见证了大寨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和老模范合个影,祝老模范身体健康。

大寨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而失去其价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大寨精神的核心,大寨精神是彰显中国农民志气和风格的精神;是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精神;是永远也不过时的精神。七沟八梁一面坡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身影,特殊的文化沾润使大寨益发显得的诗意葱茏,魅力无穷。

人们怀着历史的追忆感走进大寨,又带着现实的触动感走出大寨!

艰苦的岁月一去不复返

可是

初心怎能忘

俭朴当典范

不负使命

勇于担当

这首歌又从心里飘上来了——坚决学习大寨人,敢把那山山水水另安排,干起来,干起来……

    

作者简介

李翠兰, 退休教师,济源老干部通讯组副组长济源市作协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