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寻找自己时,我从未找到过那个我熟悉的人,世界就是如此

 大侃说 2024-05-14 发布于山东

巴恩斯通和博尔赫斯谈话中说道:我企图发现我自己,这既让人着迷又让人难以忍受,因为我向内走的越深,我自己便消失的越干净,直到我对一切,甚至对我自己的存在都不敢肯定。

我把它记在本子里,已经理解了这句话,也不是理解,而是如此感受。写作就是探寻自己,也像克利亚瑜伽念叨的那样“我不是这个身体,我甚至不是这个头脑”,它们本质上是相通的。让自己消失的干净。并不是身体,头脑的消失。把教育,经历中的束缚去掉。就像扒洋葱,把带有泥土的,干的最外层的皮去掉,就会看到含有汁液的,丰厚的洋葱。

写作就像扒洋葱,把最外层的硬壳去掉,就会看到内在的柔软。柔软也分层级,开始时,无法容下批评和否定,每当听到这样的词汇,硬壳的保护机制启动,情绪掌控了身体和头脑。

随着了解自己的深入,硬壳开始软化,反应向着回应转变。你看到了想法的起伏,也就不会被它所控,但是还能感受到内在对抗情绪的浮起。让自己消失,也可以说让自己变得空无,空无不会对抗,就像水一样,遇到阻挡绕过,目标只是大海。

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意思是说山谷的本质是虚空,永远不会消失。当站在山峰,它只是在你旁边,当变成山谷,就会容下整座山。

有知是有限的,无知是无限的。当知道越多的时候,那么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越多。空无也就存在了,无不是零,无是有。当对自己的存在不敢肯定,那么也就接受所有的存在。

长久不衰的文字,并不是因为它的优美。而会直击心灵。只要做了和作者同样的事,就有了共鸣。博尔赫斯在写作我也在写作;巴恩斯通在写作,我还是在写作。

所以对于他们的谈话就有了共鸣。博尔赫斯说:何必为诸事烦恼呢?我所寻找的并不是彻底的黑暗,因为黑暗毕竟也是一种存在。就是说黑暗和光明同时存在,为什么要走入黑暗。这都是自己的选择。

也可是说:反应是走向黑暗;回应是选择光明。每个人都在路上,但不知道先出左脚还是右脚,除非有了关注。同样,你不关注想法,想法会变成主导。

走向内在并不是没有想法,虽不受你所控,但可以在意识和想法之间留下空间,这个空间就是你消失的时刻。你不存在,想法也就存在了。

休谟说:当我寻找自己时,我从未找到过那个我熟悉的人。世界就是如此。所谓的熟悉,只不过是职业,衣服,名字,房子,车子的统称。如果把这些去掉。你又会是谁。我们自以为知道,只是停留在知,没有道。

道在你之内,也在你之外。我向内走,也是向外走。对于湖水来说,既不觉得自己干,也不觉得自己湿。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血肉,心灵不过是了悟的途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