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药师海印月 2024-05-14 发布于山东

​《黄帝内经》: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有句对话:“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类似“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的言语,在《黄帝内经》中有好几处,历代注解解释或语言晦涩,或以词解词,总未能解释清楚。

如杨上善《太素·阴阳杂说》注解为:“观人所能,妙知声色之情,可使瞻声察色,诸如是等,谓其人也。”

张介宾在《类经三卷·藏象类四》注为:“不得贤智而教之,适足以害道;不得真人而授之,适足以乱真。

在《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第六十九》“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往闻其旨。

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

岐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何为(医)道,内经说的很清楚了,医学这个学问呀,是个上知天问,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天人合一的学问。

张介宾在《类经三十四卷·运气类十》是这样解释的:“道者,天地万物之所由,故曰至道。惟圣人知之,故能合于道。今人守之,故可不失道。然古今相传,惟圣人乃知圣人,而道统之传自有其真,故传道非难而得人为难。得而不教,则失其人;非人而教,则失其道,均可惜也。”

张介宾解释半天,反而让语言更加晦涩,言辞不知所云。

张志聪《素问集注》这样解释:“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故非学道之人勿教,非真诚之人勿传。至真之言,犹藏之金匮,而庸人不易得也。”解说的更玄了。

在《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篇第七十三》有两段关于得其人乃传的对话,今前后文一起看看:“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其正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日请听圣王之道。”

接下来在文章结束时,“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日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睨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日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在同篇结尾已经自己明确解释了“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这下总算明白了。

再白话一下吧。这样依据每个人的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各种治疗方法才能得以施行,他们才能声名远扬。否则,传人不当,就不会成功,老师的声名也会被埋没。所以说,遇到合适的人才能教他,不合适的人就不能教,也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再引申一点来理解,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易传授。凡是造诣较深的人都讲究这一条原则。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