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当代针灸经外奇穴文献研究辨误

 喜悦335 2024-05-14 发布于河北

黄龙祥,黄幼民

文献来源:黄龙祥,黄幼民.中国当代针灸经外奇穴文献研究辨误[J].中国针灸,2013,33(06):519-522.

当代中国针灸奇穴文献研究所依据的文献,充分性不足,可靠性不高,研究基础非常薄弱。基于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对中国当代针灸奇穴文献研究中存在的“名实不辨”“出处不明”“源流不清”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条分缕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

与针灸经穴文献代代整理、脉络清晰不同,传世的针灸奇穴文献只有很少部分经过元、明两次整理,研究基础非常薄弱。

首先,奇穴的源头文献元代《窦太师针经》长期不为学术界所知;

其次明初楼英《医学纲目》一书在奇穴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长期不为学术界所认识,未获得有效的利用;

第三日本庆长年间(1596—1615)吉田宗恂的《重编医经小学》一书针灸奇穴内容,在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初被误作明代刘纯的《医经小学》(1388)引用,之后几乎所有当代中国针灸文献一直以直接引文的形式大量转引,造成奇穴文献源流研究上的长期混乱,积重难返[1]。

01

常见经外奇穴文献研究中的错误

由于对针灸奇穴文献源流不明而造成的最常见错误有:
第一,名实不辨。当代奇穴数量急增,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对奇穴文献中存在大量的“异名同穴”现象的失察所致。
第二,出处不明。中国当代编辑的针灸奇穴专书以及针灸工具书中,关于奇穴的出处,错误极多,原因有多种,而关键在于对《窦太师针经》的失察与《重编医经小学》的误用。
第三,正误不考。今人在整理历代针灸奇穴文献时,疏于校勘,失于考辨,往往没有依据早期、正确的文献,而是采用晚出的错误文献,以讹传讹而久不察觉。

02

典型案例

2.1   “中魁”“中指节”与“阳溪”

在这一案例中反映出的错误有三:
第一,对于“中魁”定位的误解;
第二,对于“中魁”主治的误解;
第三,“中魁”与“阳溪”二穴的混淆,以下分别论述。

(1)牙齿疼,灸两手中指背第一节前有陷处七壮,下火立愈。(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二十六)

(2)中魁二穴,在手中指二节尖。灸七壮,禁针。治翻胃吐食,补之;牙疼,泻之。(元·窦默《窦太师针经》)

(3)牙疼(附呕吐):牙疼阵阵痛相煎,针灸还须觅二间,翻呕不禁兼吐食,中魁奇穴试看看。注曰:中魁,在中指第二节尖。灸二七壮,泻之。禁针。(元·窦默《针灸玉龙歌》)

(4)中魁: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骨尖上,屈指取之。(1959,池澄清《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5)中魁:中指背面第二、三节间。(1959,上海第一医学院《常用经穴解剖学定位》)

(6)中魁:位于手中指背侧正中线上,屈指时中指节骨与远侧指节骨之高点是穴。(1963,郝金凯《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7)中魁:手背,中指近端指关节的中点。(1979,4版,全国统编教材《针灸学》)

 “中魁”穴名见于元代窦太师《针灸玉龙歌》和《窦太师针经》,定位在“中指第二节尖”,此后历代文献记载均从之而无分歧。然而今人的理解却有很大不同,从文字描述上看,有“第一、二节骨尖”“第二、三节间”“远侧指节”和“近端指关节”四种不同说法,而经考察其实际定位为两种,一为远侧指骨间关节高点,一为近侧指骨间关节高点。
造成分歧的关键因素在于对“节尖”二字的不同理解,这里的“节”是指关节,“节尖”即是屈指时指关节的尖凸部,所谓“中指第二节尖”,即中指第二关节骨尖,用现代解剖术语表述即,中指近侧指间关节中点,可见《针灸学》教材的表述是正确的。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等现代针灸文献的定位,或将“节尖”理解为指节的头部,即现代解剖学术语“指骨头”。中指第二指指骨头部也即第一指关节处,现代解剖学术语为“远端指间关节”。可是,照此理解,历代针灸文献中大量出现的以手足“本节前”定位的二间、前谷、侠溪、足通谷穴岂不要变成手足指近侧指间关节前?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如果“第二节尖”理解为“第二指指骨头”,则“中指第一节尖”岂不成了“中指尖”了吗?那么,“中指背第一节前”又指何处?中指尖前还能有什么?显然,无论从逻辑还是从医理都说不通。为解决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将“第二节尖”中魁穴定位于中指远端指间关节尖凸处,而将“第一节前”的中指节穴定位于中指远侧指间关节尖凸微前处。这不仅文字理解上难以成立,在临床上也无法将这几乎同一处的点区别为两个穴。
那么,《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与《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的定位是否相同呢?这又涉及到古今对指节计数方法的异同。
唐代杨上善注曰:“手之四指,皆有三节,大指唯有二节,大指第二节,即为本节之也”[2]。可知,古代对于指节计数,是以手指的末端的指节(即远端指节)为第一节,手指根部的指节(即近端指节)为最后一节。
中国当代,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早期解剖学术语的影响,不少针灸书对于指节的计数方法正好与古代相反,因此阅读早期的针灸书中以手指定位的腧穴,不能只看文字描述,一定要考察其关于指节的计数方法是哪一种,采用不同的计数方法,相同的文字表述,其腧穴的实际定位不同;相反,不同的文字表述则有可能腧穴定位相同。
经考察,上述《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和《常用经穴解剖学定位》二书,关于指节的计数都采用了与古代文献不同的方式。因此,《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中魁穴定位实与《常用经穴解剖学定位》相同,而与《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不同。
再看“中魁“与“中指节”的关系,单从文字描述上看,一作“中指第二节尖”,一作“手中指背第一节前”,似乎是两个不同的穴,但比较两条文字又明显看出《窦太师针经》“中魁”穴源于《千金翼方》治牙疼方。理清“中魁”穴的来历,也就确定了其主治病症牙疼。《针灸玉龙歌》各传本也用此穴于治牙疼方,然除明代吴崑、吴嘉言注《玉龙歌》外,其他文献包括绝大多数当代针灸文献皆以《玉龙歌》牙疼方兼症“翻胃吐食”作为本穴的主治,非也。
最后一点,“中魁”与手阳明经“阳溪”穴别名相同,后人不辨,常将此二穴相混:
(1)中满不快,翻胃吐食:中脘一穴、太白二穴、中魁二穴一名阳溪。(《针灸大全》卷四)
(2)翻胃吐食,中魁二穴:在手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针三分,灸二壮。(《针灸捷径》卷下)

(3)中魁,在手中指第二节前骨尖上,屈指得之。《捷法》又云在手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灸二七壮。盖此以阳溪言也,观者辨之。主治五隔反胃。(明·张介宾《类经图翼》卷十)

上述《针灸大全》所载针灸方恰好与窦氏相关,故用窦氏之穴。而注者不识,误作“阳溪”穴别名,张介宾也难辨是非,只好让“观者辨之”,今人更难辨真伪。这里提供一种最简单的鉴别方法:由于经穴“中魁”与奇穴“中魁”的主治病症明显不同,因此对于元以下文献中针灸方“中魁”的鉴别可以根据主治病症加以判定。
2.2   “中魁”“五虎”“大小骨空”与“五指节”
“中魁”“五虎”“大骨空”“小骨空”四穴皆出自窦太师针灸,且分别定位于五个手指的“第二节尖”。古代文献只有明·张介宾《类经图翼》五虎穴的定位作“在手食指无名指背间,本节前骨尖上各一穴”,而当代所有针灸奇穴文献(包括针灸学教材)恰恰采用了这一误传的文献,将其定位于第二指、第四指指背的掌指关节(即所谓“本节”)骨尖。
此外,《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将“大骨空”定于拇指指背指间关节;“小骨空”定位于手小指第一指间关节;“中魁”定位于手中指第一指间关节。这里最大的错误,同时也是所有当代针灸文献都同样犯的错误,是对于大骨空穴“拇指第二节尖”误解。
前面已经提到,唐代杨上善明言“大指唯有二节,大指第二节,即为本节之也”。也许正是为了避免后人误解,《窦太师针经》以及吴崑注《针灸玉龙歌》传本明确作“在手大拇指根本节尖”。正巧,《窦太师针经》大骨空、小骨空、中魁三穴同在一图,图上所示“中魁”“小骨空”分别在中指、小指第二节尖(近侧指间关节),而“大骨空”穴位置正在拇指本节(掌指关节)尖。因此,大骨空穴应定于“拇指掌指关节中点”。
由于今人的误传误解,原本五个手指第二关节处(近侧指间关节)5穴全部被误定于别处,于是《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又别增“五指节”穴(位于手五指背侧,近侧指节横纹中点)充填其位。

2.3   “阑门”“蘭门”“攔門”“澜门”“阁门”“關门”“關元”

 “阑门”穴名见于窦太师针灸,定位于“在曲骨穴两旁各开三寸”,一作“在茎毛际各去三寸”。但在传世《窦太师针经》不同传本中,有写作“兰门”“关门”“关元”者,而在《针灸玉龙歌》的不同传本有作“拦门”“阁门”“关门”者。另有作“澜门”者(《针灸秘法全书》)。
对于上述穴名演变及其与经穴“关门”的关系,明代诸太医已不能详,今人更难辨其原委,于是误名行于世,而正名隐而不彰。特别是明代《针灸大成》引录时,不仅穴名误作“蘭门”,且将原文献定位文字中“曲骨”误抄作“曲泉”,今人也不辨真伪,于是原来的二穴变为四穴,部位也由原来的腹股沟部,归入下肢部奇穴类,大误。又于腹股沟部另立“关门”“阁门”二穴,而腹部“阑门”穴引自王雅如《脏腑图点穴法》一书(1962,河北人民出版社),与窦氏“阑门”名同实异,别是一穴。
此乃当代奇穴文献研究因源流不辨、正误不分,所致一穴衍为多穴的典型实例。类似情况在当代奇穴文献研究中不乏其例。
经笔者[3]考证,不仅“蘭门”“攔門”“澜门”“關门”“阁门”皆为同一穴,其中除“攔門”为“阑门”别名外,其他皆系传抄讹误所致的异名。而且“阑门”之穴又与“羊矢”“泉阴”“急脉”穴同源,该穴用于针刺治疗阴疝,在传世文献中最早见于《素问·长刺节论》,部位也同在腹股沟间,只是未提及具体穴名而已。
羊矢穴所谓“在阴旁股内约纹缝中,皮肉间有核如羊矢”者,是按压腹股沟,指下触及腹股沟淋巴结的感觉,故名之曰“羊矢”;急脉穴所谓“按之隐指坚”,是按压腹股沟,指下触及腹股沟韧带的感觉,阴疝时此处紧张,疼痛牵引前阴与少腹部,故名之曰“急脉”;名曰“阑门”者,是中医经典将阴疝属之于小肠病(又名“小肠气”),而“阑门”为小肠下口;名曰“泉阴”者,与本穴的简易取穴法有关:牵阴茎向外腹股沟,龟头所止处。皆所出不同,各立其名,其穴一也,其治也同。
今既以“急脉”归入足厥阴经,则应以“急脉”为正名,而以“羊矢”“泉阴”“阑门”(拦门)作为别名,至于“兰门”“澜门”“阁门”“关门”“关元”等名,皆系讹传,当废止。
2.4   下极俞

下极俞,所有当代奇穴文献皆定位于第三腰椎棘突下,文献来源皆出自《千金翼方》,似乎毫无疑义。然而,当我们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相关文献放在一起比较,问题便暴露出来了。

三焦虚实灸法:五脏六腑,心腹满,腰背疼,饮食吐逆,寒热往来,小便不利,羸瘦少气,灸三焦俞,随年壮。腹疾腰痛,膀胱寒饮注下,灸下极俞,随年壮。三焦膀胱,肾中热气,灸水道,随年壮,穴在挟屈骨相去五寸。三焦寒热,灸小肠俞,随年壮。(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
上述灸法也见于《千金翼方》卷二十七,且注明了下极俞穴的部位“第十五椎名下极俞”。
进一步查检,类似的灸法又见于敦煌卷子佚名灸方(编号S.6168),灸方中的背俞穴均相去“二寸三分”,而与这种取背俞穴法相同的文献为《扁鹊针灸经》(原书佚,佚文见《医心方》卷二),“下极俞”穴也正见于该书,部位描述为“第十五椎名下极俞”,与《千金翼方》所述一字不差。然而,《扁鹊针灸经》接着还有一句“凡十九椎应治其病灸之,诸输侠脊左右各一寸半或一寸二分”。可见,《千金翼方》所注之“下极俞”定位文字是不完整的,完整表述应作:“第十五椎下旁开一寸半或一寸二分”,参照敦煌卷子的定位,“旁开一寸二分”更接近《扁鹊针灸经》旧貌而“旁开一寸五分”则与“黄帝明堂”背俞穴定位一致
2.5   胃脘下俞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载“胃管下俞三穴”,引自《千金要方》,定位作:“位于背部,第八胸椎棘突下方一穴,左右旁开各一寸五分处二穴”[4]
当代针灸学教材,除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版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针灸学》与此法相同外,其他教材均定位于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各一寸五分,左右共二穴,与其他背俞穴同。
究竟哪一种说法符合《千金要方》的本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相关原文如下:

(1)五脏热及身体热,脉弦急者,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老小增损之。若虚寒,至百壮,横三间寸灸之。(《千金要方》卷十六)

(2)五脏虚劳,小腹弦急胀热,灸肾输伍拾壮,老小损之。若虚冷,可至百壮,横三间寸灸之。(《千金要方》卷十九)

(3)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输三穴各百壮。穴在背第八椎下,横三寸间寸灸之。(《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4)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俞三穴各百壮。在背第八椎下,横三间寸灸之。(《千金翼方》卷二十八)
上述前两条主症相近,均取肾俞穴于十四椎下,横三间寸灸之。而第三方灸胃管下输,“横三间寸”误作“横三寸间寸”(这也是传世本《千金要方》所载众多“横三间寸”法中唯一的误例,传世本《千金翼方》引该条文字无误)。
《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灸例第六曰:“凡经云'横三间寸’者,则是三灸两间。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壮之处即为一寸”。意即:灸某穴(主要指背俞穴),当脊中央椎骨下置一艾炷,两旁再各置一艾炷,每个艾炷底宽三分,三炷之间为一寸
可见,所谓“横三间寸灸法”实际上是一种特定的灸背俞穴法,而不是腧穴部位的描述。
例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引“胃管下输”条下紧接又有一条作“治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如果临床治疗不用这种特殊的“横三间寸灸法”(此法自唐代以后即失传,当代更不见应用),则仍按通用的背俞穴取穴法取穴。因此,现行针灸学教材关于胃脘下俞的定位是正确的。
2.6   “痞根”“积聚痞块”与“肓门”
痞根穴,当代针灸奇穴文献多依据明代《医学入门》定于十三椎旁三寸半处。若按《针灸资生经》《神应经》《类经图翼》等书关于足太阳经背俞穴皆“除脊”折量的话,那么痞根穴便与肓门穴完全相同,日本·寺岛良安《和汉三才图会》(1713年)正是与上述诸书一样主张背俞穴“除脊”折量,因而认为痞根与肓门为同一穴,日本针灸教材遂将痞根穴主治归入肓门穴下,中国针灸学教材也受此影响,从1964年的第二版《针灸学》教材起,便在肓门穴主治症增加了“痞块”一症。
有意思的是,承淡安《中国针灸学》[5]于足太阳膀胱经意舍穴下注曰:“本穴即医书所称之痞根穴,专治脾肿,中医名痞块,多灸左边”。此处将痞根穴与意舍穴等同,盖因痞为脾之积故也,所以“多灸左边”者,以脾在左之故。
早于《医学入门》,明代《古今医统》于命门旁开四指治久痞,明代《针灸秘法全书》即以此处定为“痞根”穴,《类经图翼》以此处灸治“积聚痞块”,承淡安《中国针灸学》将此处定名为“积聚痞块”穴,并将本穴定位由命门穴旁开“四指”改作“四寸”(欠妥)。
实则“痞根”“积聚痞块”二者同出一方,而取法有不同,视为肓门穴可也。今人不明源流,不仅将二者视为奇穴,而且视为两个不同的穴。

03

结语
之所以在奇穴研究上存在如此严重的问题,关键在于学术界对于奇穴研究的价值认识不足。当代出版的数十种针灸奇穴文献中,能称得上“文献整理”者只有1963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郝金凯先生《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第二次“整理”至今没有完成,这与针灸经穴文献历代不断整理、研究的情形形成巨大的反差。
当前,首要工作是全面收集、考察历代针灸奇穴的原始文献,研究不同时代,或相同时代不同医家奇穴的相互关系,求同存异;同时考察奇穴与经穴的关系,考明源流。
在此基础上,编成像针灸经穴经典《黄帝明堂经》那样的“综合百家,归于一统”的奇穴经典,并同时设计制作相应的图谱,特别是针灸奇穴的总图及分区图,而不是以往那种一穴一图的形式。这样才能结束奇穴文献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混乱局面,才能使奇穴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幼民,黄龙祥.《重编医经小学》名实考[J].中华医史杂志,2012,42(5):291-293.

[2]唐·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M].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卷子本.东京:北里研究所,1992.

[3]黄龙祥,黄幼民.针灸腧穴通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68.

[4]郝金凯.针灸经外奇穴图谱[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225.

[5]承淡安.中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24.

针灸生:杨梓灵

针灸师:李宝金


特 别 说 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