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经外奇穴名称与定位标准化的必要性

 赤候 2016-05-03

试论经外奇穴名称与定位标准化的必要性

 

    朱成慧 朴盛爱 张 玄 孟向文郭 义 李桂兰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试点建设  天津 300193)

 

[摘要]通过分析整理国内发表的有关经外奇穴的文章,发现经外奇穴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但存在定义、穴名、定位不统一等诸多问题,目前仅有46个经外奇穴被纳入国家标准,为促进经外奇穴的推广,统一应用于临床,其名称与定位的规范化、标准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经外奇穴;标准化;必要性


经外奇穴是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经外奇穴数目众多,广泛用于治疗临床各种疾病且疗效显著,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针灸学重要的补充成分。但目前其发展仅集中在数目的增多上,缺乏系统、规范、准确的标准化,经外奇穴研究中其名称与定位的标准化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经外奇穴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

经外奇穴在临床中应用到各个方面,笔者对CNKI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5月1日间收录的关于经外奇穴临床应用的129篇文献进行整理。针刺经外奇穴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内科疾病,如失眠、头痛、面神经麻痹;骨伤疾病如急性腰扭伤、落枕;妇科儿科疾病,如老年性子宫脱垂、小儿脑瘫;五官科疾病,如眼肌麻痹;皮肤科疾病如皮肤瘙痒。更被拓展应用于电针、刺络、拔罐、穴位注射、艾灸、推拿等各种治疗手段,其治疗效果确切,应用广泛。经外奇穴的标准化是为了让它更好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承认它的地位,更好的发挥它的疗效。

2经外奇穴发展有待完善

2.1经外奇穴数目众多,名称不一

《黄帝内经》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经外奇穴的典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郝金凯[1-2]《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及《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所载,共有经外奇穴1595个;王富春等[3-4]编的《新穴奇穴图谱》及《新穴奇穴图谱》(第2版)分别汇集了新穴奇穴808个及886个;刘炎[5]主编的《中华奇穴大成》载经外奇穴约2200个。另有个人或不同派别发现的与十四经相区别的针灸理论体系,如740个董氏奇穴、泽田穴等,虽与十四经穴相重复却也被称为经外奇穴。1990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6]中选入48穴,在国家质检总局2006年发布的最新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7]中对此作出了修订:一是删去了经外奇穴中的“膝眼”,二是将“印堂”穴由经外奇穴归至督脉,所以仅有经外奇穴46个。经外奇穴数目众多,目前有证可查的经外奇穴(包括新穴)多达2000多个,但是目前仅有46个经外奇穴的定位标准,经外奇穴的标准化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剔除那些重复的经外奇穴以纳入更多的经外奇穴到国家标准中是值得所有研究者共同深思的问题。

⑴经外奇穴定义不统一

长期以来,各家对经外奇穴的定义见解各异,有的称“奇穴”,有的称“经外奇穴”,有的称“经外穴”。吴九伟[8]认为学术界尚未统一,对“经”字,或作“十四经脉”解,或作“十四经穴”解;而对“奇”字,或谓“奇音机,指‘奇零’的意思”,或谓“治有奇效,故称奇穴”。吴九伟认为多数医家将近代发现的奇穴称为新穴这种以出现时间的先后来区别传统奇穴无特殊意义。经外奇穴的定义不统一,众说纷纭,这是经外奇穴需要标准化的原因之一。

⑵穴名、定位不统一

经外奇穴历史久远,存有大量一穴数名、数穴一名和一穴多位、一位多穴的现象。

一穴数名,是指一个经外奇穴而有数个不同的名称。这里有两种情况,其一为同一经外奇穴有数个别名,如胰俞,又名萃俞,胃管下俞、八俞、胃脘下俞。其二为同一经外奇穴而有不同的名称,如位于舌系带两侧之金津、玉液,本为一穴,而其左侧称为金津,右侧称为玉液;又如位于胸部之左宜、右宜及左俞、右俞。其实均为一穴,因位于左右而误为二穴[9]

数穴一名,则是一个穴名而有数个腧穴。如膝眼即由犊鼻与内膝眼组成;三才穴由百会、璇玑、涌泉三穴组成;八邪则由大都、上都、中都和下都四穴组成。数穴一名又称组合穴或集合穴。早在30多年前针灸前辈陆瘦燕即明确指出,组合穴是小型配穴处方。其后许多学者虽然认识到其为“针灸成、验方”,然仍按惯例,称之为奇穴。一穴多位指同一穴名不同的定位,如以“太阳”命名的穴位有《银海精微》中记载的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的太阳,又有《中国针灸学》(第1版)记载的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处的别名太阳。而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又有太阳、当阳、前关等名称[8]

一穴多位指同一穴名不同的定位,如以“太阳”命名的穴位有《银海精微》中记载的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的太阳,又有《中国针灸学》(第1版)记载的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处的别名太阳。而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又有太阳、当阳、前关等名称[10]

一位多穴指同一位置列有多个穴位,《针灸经外奇穴图谱》所列“薜息”、“直骨”、“乳下”之奇穴,所指均为足阳明胃经之乳根穴[10]

另外,一些医家将治疗某种特定疾病的疗效显著的经外奇穴重新命名。这是造成穴位定位混乱和诸多疗效卓越的奇穴被忽视的重要原因,也是经外奇穴亟需标准化的主要原因。

2.2与经脉、经穴位置重合

经外奇穴虽是未被包括在十四经穴中的腧穴,却无法脱离经络系统,它与经穴互为补充,互相联系,有很多奇穴直接分布在经络循行线上,如督脉上的很多非经奇穴;还有很多经外奇穴是逐渐被归入十四经穴系统的,如印堂、风市、眉冲[9];有的虽名为经外奇穴,其实是与经穴重叠的,如胞门、子户,实际就是水道,四花穴就是左右膈俞、胆俞[10]。对于腧穴的取法,往往不止一种,因为取法不同,而把经穴列入经外奇穴的情况也不少。如督脉百会穴至少有三种取法(距前发际后5寸处,顶中央旋毛中,两耳尖直上联线中点。所以《千金要方》“顶上廻毛”即指经穴百会穴,而《经外奇穴汇编》、《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均将“顶上廻毛”列为奇穴;《针灸甲乙经》:“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这里百会穴的定位方法是骨度分寸法(“前顶后一寸五分”)和体表标志(“顶中央旋毛”)。《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中有许多穴位都是如此。另外,有些经外奇穴采用一些草绳折量方法,所指也是经穴,如《针灸聚英》认为“四花”实即膈俞、胆俞四穴;“患门”实即心俞二穴等;《太平圣惠方》 、《针灸大全》的“明堂”即督脉上星穴;另外,还存在穴有奇效,经穴误作经外奇穴的现象,如《针灸大成》“鼻准”即素髎穴,“四关”即合谷,太冲四穴[11]。新体系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如董氏奇穴中有不少穴位与正经是重叠或极为接近的。

此外,误解原文,经籍流传由人手抄而成无从考证的更不在少数。笔者认为,经外奇穴要发展,必然要同正经有所区别,或归入正经,或形成有其独立特色的体系,与经络、经穴位置重合只能导致发展的混乱,徒增数目是无益的。

3讨论

现阶段已有46个经外奇穴的定位被纳入国家标准,因此其标准化工作有基础;经外奇穴定义尚有分歧,穴名、定位不统一,因此其标准化工作有需求;经外奇穴数目众多,用广效佳,但定位不规范,与经脉、经穴位置重合,因此其标准化工作有必要。除了大量的文献考证外,还需由权威部门主持,遵循科研原则,探讨出统一标准的定义、穴名和定位,形成相关标准。经外奇穴的标准化发展必然推动穴位标准化,推动针灸学的标准化、规范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