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芝罘湾赶海:东沙滩的飞蛤吃不绝,西沙滩的蛏子成绝唱 | 王吉永

 新用户339933 2024-05-14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童年时,我在搬运工人子女小学读高小。这所学校离海很近,学校的北面隔着一条小马路就是芝罘湾。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这帮男同学几乎都会赶海,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芝罘湾是个渔码头,烟台人都叫“北海沿”。由于年久淤积,这一带海水很浅,海底有一层厚厚的淤泥,淤泥中栖生着一大批黑皮蛤,烟台人称之为“紫泥蛤”。退潮时,来这里赶蛤的人很多。

在芝罘湾东面从烟台山到第一海水浴场,烟台人称“东沙滩”。上世纪60年代末,不知从哪里来了一大批飞蛤,在东沙滩扎根落户,一度多到“取之不尽,吃之不绝”的地步。

现在的北马路立交桥是后来修的,之前是公路、铁路平面交叉。通往芝罘岛的公路是南北走向,出入烟台的铁路则是东西走向,二者呈垂直相交之势。

从相交处向北过了铁路不远就是大海,向西一直到原育苗场一带,烟台人称之为“西沙滩”。我上小学时,就听说西沙滩的蛏子很厚(很多的意思),便跃跃欲试。

听说钓蛏子需要很高的技巧,在赶小海中属于“复杂劳动”,另外还需要一些专用工具。

我只知道在芝罘湾挖蛤很简单,也不用什么工具,只要有一块铁片就可以了。到东沙滩扎猛子赶飞蛤,有一个用小扣渔网做的网兜,挂在脖子上也就行了。但是钓蛏子的工具就不同了,三样工具缺一不可:蛏子钩、水镜、竹篓子。

俗话说“三分手艺,七分家什”,工具对钓蛏子来说尤为重要。一个晴朗的周日,我到西沙滩亲自考察,仔细研究那些“老把式”的工具,回家后就动手做起来。

先把四块梯形木板钉在一起,下面镶一块40厘米见方的玻璃,然后用粘船灰把缝抹起来,一个水镜就做好了。把一根竹子削成前细后粗的形状,把蛏子钩固定在竹子的前面。后来,又在西马路杂品店买了一个竹篓子,工具就算是备齐了。

暑假,我拿着钓蛏子的工具直奔西沙滩。当把水镜放进海水中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从水镜看海底竟是那么清晰:小偏口鱼利用它那浅黄的保护色,时而拍打着海底,时而蛰伏在沙中;螃蟹在水下时而停止不动,时而横向爬行;从水镜里看到两个连在一起的晶亮小孔,就是蛏子窝。

每个小孔里有一个蛏子,但这些小孔并不都是垂直的,而是各有各的朝向。钓蛏子的技巧就在于,蛏子会本能地夹住蛏子钩,当蛏子正好挂在蛏子钩上时,要快速地提起蛏子钩。

这样周而复始,赶一次海总会有三四公斤的收获。多年后,一项浩大的建港工程在西沙滩展开,我就再也没去过西沙滩了。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