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泊尔纪行之六:浮光掠影加德满都

 meiqingji 2024-05-14 发布于山东

尼泊尔纪行之六:浮光掠影加德满都

梅庆吉

我们是411日晚上到达加德满都的,走出机场,天已经黑了,街道的路灯比较昏暗,有些地方还没有路灯,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第二天都是在加德满都活动,参观了三个著名景点,即巴德岗杜巴广场、博大哈佛塔和猴庙,一直在加德满都出出进进。13号离开加德满都,前往奇特旺,在那住了一晚。14号去兰毗尼,然后去博卡拉,住下。15号晚上回到加德满都,16号、17号都是在加德满都活动,18号一早到机场,乘飞机飞青岛,结束了这次行程。其中,在加德满都时间最多,印象也比其他地方多一些。但要写加德满都,也还是属于浮光掠影,也就是一瞥而已。

据记载,加德满都始建于公元732年,当时是李查维王朝统治时期,为我国唐朝开元二十年。当时的名称为“康提普尔”,意为“光明之城”。到了李查维王朝的末期,有人在繁华地段用一棵巨大的娑罗沙树建造了一座寺庙,梵语名为加斯德满达普(KasthaMandap),意为“美丽的城市”。尼泊尔语为“加德满都”,意为“独木庙”。独木庙是加德满都杜巴广场最著名的古庙宇之一,为四方形三层三重檐木结构建筑,每层都建有围廊,供奉戈拉克纳特神像。相传整座神庙是用一棵巨大的树建成的,故称独木庙。后来人们便纷纷在寺庙的周围居住下来,逐渐形成了个大都市,于1593年,正式更名为“加德满都”,一直沿用至今。独木庙2015年毁于地震,现在人们看到的,是后来在原址重建的。共有三层,外加基座,呈正方形,边长18.73米,从底到顶高16.3米。

独木庙

有人说,加德满都庙比民居多,神比人多,一点也不夸张。在一些文化景区,是寺庙最为集中的地方,寺庙一个挨着一个,数都数不过来。许多庙里,没有人能说清楚供奉的是什么神灵。此外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寺庙。这么说吧,最主要的地方,颜色最鲜艳的地方,一定是寺庙。尼泊尔全民信教,信奉印度教的占人口86.2%,信奉佛教的占7.8%,信奉伊斯兰教的占3.8%,信奉其他宗教的占2.2%,印度教是尼泊尔的国教。这就决定了尼泊尔到处都是寺庙的原因之所在。除著名景区寺庙众多之外,一些公共场所,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司、学校,都会在院子里建一座寺庙。有些临街的店铺,店主人也会门前的人行道上建座寺庙。有许多普通人家,也都会给庙留块地方,比如门旁,甚至有的建在楼的平台上。这样看来,庙能不多吗?所以加德满都便有了“寺庙之城”的美称。有当地人说,尼泊尔有2600万人口,而他们供奉的神灵竟然有3300多万个。他们还说,仅加德满都,就有2700多座寺庙,我估计,这不会是精确统计。

这家庙建在二层平台上

这家的庙在二层平台之上

自家庭院的小庙

在加德满都进进出出,当然要从路上走,而加德满都的路,则别具一格。道路都不很宽,并且不像我们中国的城市道路,东西南北有相互垂直的马路,笔直而宽敞。如果哪座城市没有明显的中心大道,则就成了新闻。牡丹江地区有个林口县,因没有正街,人们就编了个顺口溜来嘲笑它。至今,我对那首顺口溜还记得十分清晰:“南山有大庙,北边是河套。两山夹一沟,中间是铁道。要问哪条是正街,谁也不知道。”这后两句用在加德满都的街道,再恰当不过。在这座城市里,没有看笔直的街道,也没看到特别宽的道路。因城市建设的时候,没有整体规划,且多为私人住宅,所以道路也就随弯就弯,从楼房中间穿行。多数道路且没有中间线,过往车辆随便切换。没有快车道和慢车道,没有机动车和人行道之分,大货车、公交车、小汽车、摩托车、三轮车、拖拉机、自行车充斥着道路,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还有一个说来十分奇葩的事情,这个有着500万人口的首都,竟然没有红绿灯,像我们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在主要街口设个交通岗,有人指挥。他们现在还是那样,主要街口都有岗亭,大些的有两三个交通警,一般街口只有一个人。这还是主要街口,多数小的街口是没有交通岗的,所以,拥堵的现象比较普遍。

交通岗

走在加德满都的大街上,又有一大奇观引起了我们这些外国游客的关注,那就是电线。道路两边的电线杆子上,至少有上百条电线,像天网一样罩在你的头上,扯到电线杆子那个地方,又会把电线一团一团卷起来,挂上电线杆上,简直就是一团乱麻,在那些乱麻里还有些小盒,大概是电线交换器之类。看着这一团乱麻,头就有点大,不知道那些电路工是怎样把它们区别开来。这种现象不仅在首都,其他地方也是一样,一团一团乱麻緾绕在电线杆子上。

来到加德满都,泰米尔街是必须造访的地方。12号中午,我们来到一条小街,街不宽,两边全是店铺,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许多店铺都写着中国字,感觉亲切了许多。我们的午饭是在这条街上的一家中餐馆吃的,晚上也是在这家饭店。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泰米尔街。因为这条街是老外常光顾的地方,人们又叫它“老外街”。又因在这里从事经营活动的中国人居多,所以又称“唐人街”。即便不是中国人开的店铺,他们也要写上中文名,因为到这里来的中国人居多。这里的商品可谓应有尽有,且都不是很贵,当然,还是旅游纪念品为主。转过几个店铺,我们基本摸清了底细,按对方出和价,你按对折往下砍,他说不行你就走,店家就会把你叫回来,按你的价成交。

在这些商品里,最值得一提是廓尔喀弯刀,在世界十大名刀中排名第四。廓尔喀是生活在加德满都西部山区里的一个民族,英勇善战,直到今天,仍然还很很很活跃。公元1768,郭尔喀人侵入加德满都谷地,推翻了马拉王朝,建立了一个新王朝——沙哈王朝。他们战无不胜,靠的就是手中这把军刀。1814年,英国的铁蹄染指尼泊尔,他们原以为,靠着自己优良的装备,征服郭尔喀人不在话下。虽然后来还是将其征服了,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许多士兵倒在了那把军刀之下,他们见到那把军刀,就浑身发抖。而郭尔喀弯刀,也因此名扬天下。今的郭尔喀军刀已经成为国刀,也是人们喜爱的旅游纪念品。只是因为不好携带,所以没有买。

走在加德满都的街道上,自然会看到许多尼泊尔文字的招牌,猛看上去特别像我国的藏文。我问导游尼泊尔文是不是就是藏文,他说不是,尼泊尔每一个文字上面都有一横,藏文是没有的。如果除去那一横,就特别像了。后来我查了一下,它们属于不同语系,尼泊尔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用的是天成文;藏语则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又不是一点关系没有,它们都来源于古印度的梵文。

梵文又称悉昙文。梵文佛典起初是书写于贝多罗树叶上,所以又称“贝叶经”。相传梵文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梵天所创,所以称梵文。梵文为印度雅利安语的早期(约公元前1000)名称。早期的印度教和佛教经典,都是用梵文书写。唐朝三藏法师玄奘西天所取回的真经,都是用梵文所写。而尼泊尔文所用天成文,最早出现在十三世纪初,是悉昙文的变体。

梵文

天成文

藏文

藏文的形成,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的名字叫吞弥·桑布扎公元7世纪上半叶,受吐蕃第32代赞普(王)松赞干布委派,前往天竺(今印度)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回归故里后,按照松赞干布的旨意,根据梵文字母以及藏语语音的特点,整理出藏语的30个辅音字母以及4个元音字母,形成了藏文。他还编撰了《文法根本三十颂》,完成了藏民族文字的整理规范工作。由此看来,尼泊尔文与西藏文长的很像,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它们都来源于梵文。

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

来到尼泊尔,为方便起见,我们况换的了一些尼泊尔货币,他们货币的名称跟印度的一样,都叫卢比,跟人民币的比值为117\18\19,在这之间波动。因为在尼泊尔,许多地方都要小费,没有些尼币是很不方便的。我们换了500元,弄了一大堆。这一路上,我们倒是没有直接给小费,有两次都是集体收的。后来发现,我们使用的尼泊尔货币,竟然是我们中国印制的。现在市面流通的51001000卢比面值,都是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南昌印钞有限公司所承印。

202451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