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美日记 05/13/2024

 新用户75021kDM 2024-05-14 发布于江苏
昨天是母亲节,早晨起来,因为发现儿子上网很长时间,批评了儿子,然后转头看到餐桌上摆着两个孩子为我做的礼物,他们做了很精致的手工,女儿用零花钱给我买了巧克力和花,儿子给我五张心愿卡,我可以用心愿卡让他做任何事。儿子的手工是照着网上视频学的,所以他用了很久电脑。我顿时觉得歉疚起来。我上楼找到儿子,他正趴在床上读书,我搂住他向他道歉,他把脸侧向里面,我说:我真是个坏妈妈。他强忍着眼泪说:没关系。
自从去年搬到美国之后,这样的事在我和儿子之间已经发生了几次:因为他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我批评他,继而后悔,又向他道歉。
这是因为我自己不确定如何在美国做一个华人男孩的妈妈。
去年刚到美国时,儿子从图书馆借了几本书,其中一本小说是关于一个华裔男孩在中学反抗霸凌的故事,他读完了,不确定的问我:妈妈,我是白人吧?我笑了,告诉他:你是黄种人。他疑惑:我不是黄色的啊。可是,孩子,在美国,每个人都有一个颜色代码,肤色是你的重要标签,黄种人是美国这个黑白社会里的少数民族。
这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黄种人男孩的妈妈。

或许是因为家里人过去经常夸奖他,或许是因为天生的性格,儿子是个有谜之自信的孩子。他对自己的数学、足球技能、科学知识等等都很自信,这很好,直到第一次开一对一家长会时,homeroom老师跟我说:”Alan以为他足球踢得很好,他后来发现我们班里有个孩子踢得比他好多了这个老师是个六十岁左右的白人女老师,在学校任职多年,我不知道她教过多少华人孩子,去年时候儿子班里只有他一个亚裔孩子。
她似乎是随意的提了一下,可是儿子说他足球厉害,让她觉得不舒服吗?所以她要强调一下其实还有个孩子踢得更好。我知道那个孩子,那个白人男孩确实足球踢得很好。不过两个孩子都很擅长足球,也没问题啊。
最近一次家长会,老师讲到儿子的英文成绩时,问我:中文里面是不是没有时态的区别?我说是的,老师微笑一下,然后说:班里最近在写叙事作文,Alan写了他去年参加朋友生日聚会的事情,但他用的是现在时。我有点疑惑,因为我知道儿子已经能够熟练区分现在时态和过去时态的使用。我对老师说:谢谢你告诉我,我回去再提醒他一下注意时态
然后老师指出了儿子的另一个问题,说他有时会让人感觉态度粗鲁(Sometimes he comes off rude),我有点吃惊,老师继而说:有时布置作业或任务,他就会问:为什么?我试图替儿子解释:他不是不尊重,他在家里我们让他做什么,他也会问我们为什么要那样做。老师说:孩子对老师和对家长应该有不同的态度。出于尊重和讨好老师的习惯,我没有细想,就向老师道歉,然后说我会和Alan回去好好谈一谈。老师满意的点头。
开完会,我和儿子提了一下老师说的时态错误,儿子睁大眼睛说:我是特地用现在事态的,因为现在时态可以让读的人有代入感,好像事情就正在他身边发生一样。他说的是对的,在叙述中使用现在时态确实有这种作用。可是我没有想到,教了这么多年书的老师也没有想到,也没有问过他。
我也提醒儿子不要总问老师为什么,老师年龄大了,管这么多孩子很吃力,没有时间每次布置作业都解释为什么。儿子说:你不是说要求真,不要怕表达意见嘛我说:那你要注意说话的口气,要礼貌的问。儿子说:大家都问,又不是我一个人问。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那样,但我知道儿子不是乖乖孩子。去年管午餐秩序的老师没收了他一个朋友的玩具,他鼓动了几个同学和他一起去找校长评理。我也知道老师曾经让他坐到班级前面,因为她误解他在和同学聊天。
我开始怀疑老师对儿子的意见是因为她自己对华人男孩的偏见,她期待一个谦虚、温顺、数学不错、英文一般的华人小男孩,甚至一个胆小的Fresh off the boat的小移民。儿子显然不是那样的孩子。我越这么想,越后悔开会的时候没有和老师追根究底、把事情完全问清楚。我后来给老师写了一封邮件,先表达对老师工作的理解和尊重,然后将儿子的行为解释了一番,说明儿子没有不尊重她,但我们会提醒他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
老师第二天回了一句话:谢谢你告诉我。
我没有再追问老师,我开始问儿子他在班级里的表现,老师有没有批评他,教他如果被老师误解,如何应对。说了两次后,儿子不耐烦了,妈妈,你想的太多了。我在学校很好,老师偶尔批评我,也没事啊,她也批评其他男生。

是我想多了吗?其实是我懊恼自己习惯性得听从老师,懊恼没有当场很好的应对,是我自己执着于老师的微妙言语,也是因为我害怕孩子变成那样的亚裔男孩刻板典型:不善沟通的书呆子,我怕他变成公众场合里,一个微笑、礼貌、倾听、经常说对不起的隐身华人,被误解被指使的跟随者。
我害怕,是因为我自己很多年就是刻板印象里描述的华人,我可以学好技术型课程,可以用英语写论文、教课、完成工作,但在美国的社交场合里因为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关注点,我无法真正融入,也不会引导话题。我不是和中国朋友在一起时侃侃而谈的我,我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幽默、深度、丰富、复杂无法无缝切换到英文环境里。我潜意识里对那样的自己很不满意。我知道我不是唯一这样的华人,我们需要很多年才逐渐走出来,要么是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表达能力和职业地位,要么通过不再在乎融入和认可。
但当我成为一个华人男孩妈妈时,我自己的经历和社会中依旧存在的对华人的偏见在影响着我如何对待我的儿子。我一面批评社会对华裔男孩的刻板印象,一面又用这个刻板印象来对照自己的孩子,我希望他擅于沟通、巧于应对,我希望他有个性、富有男子气概,我希望他有想法有梦想有领导力,去成为和刻板印象不一样的人,但我也希望他学习好,尽量成为学霸。我的这些希望都深受这个刻板印象影响。
我们痛恨刻板印象,因为它遮挡了每个亚裔男孩不一样的个性、具体的人格、独特的能力和长处,它把所有的亚裔男孩都变得面目模糊。但我作为妈妈,又被这个刻板印象牵着走。这是歧视和偏见的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我们不自觉地内化这些偏见,不自觉的用白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比如一种常见的情况:我们看到一个华人英语结结巴巴、小气或不懂美国礼节,就感到尴尬,这种尴尬是为自己这个种族尴尬。用一个词来说:自恨。自恨不仅仅存在于美国亚裔中,任何曾经或现在遭受歧视的种族/人群都有自恨的情绪,自恨这个词最早由犹太学者创造,描述自恨的犹太人,自恨的黑人在学界和媒体报道中也早有研究。

对于儿子的担心,我也曾向女儿表达类似的关心,怕她遇到歧视和偏见,女儿笑着回答:妈妈,你太担心了。我们比你们有安全感多了。
她说的对。我的不安全感不仅仅是我对我作为在美华人那一面的苛刻,也来自对我的父母辈曾经穷困饥饿的深刻印象,也来自于自小所受的弱小就要挨打、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教育。她们这代人没有这样的个人背景和时代记忆,她们也还没有到真正关心和了解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和政治现状的年龄,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代人在中国各方面都远落后于美国的时候来美国上学工作,英语几乎是在美国从头学起,而她们是在中国迅速发展四十年、家庭生活优裕后说着流利的英语来到美国或者出生在美国,她们没有我们曾经的自卑,没有我们的急于证明自己。我们上学的时候希望交到白人朋友,希望融入和被认可,而她们则开心大方的庆祝亚裔文化,清楚自己多文化背景的优势。他们有父母提供的资源和帮助,他们很少是不善表达的书呆子,他们能够全面的发展和展示自己。
写到这儿,我很高兴我写了日记,写着写着思路就清楚了。作为华人孩子的妈妈,我不能忽略社会对华人的偏见,但我首先需要跳出自己的不安全感,去相信我的孩子,我谜之自信但说话不多的儿子、总是幻想但没有停下探索的女儿,他们自爱自尊,会走和我不一样的路,会比我们更有能力、更自信得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学习和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