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届“新写意主义”丨尚扬

 WQ_AI_LYS_999 2024-05-14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参展艺术家 丨 尚扬 

图片

尚扬,重庆开州人,1941 年生于湖北,1965 年大学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1981 年研究生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获奖
2016 获中国艺术权利榜年度特别贡献奖(北京 民生现代美术馆)
2013 获第七届 AAC 艺术中国终身成就奖(北京 故宫博物院)
2010 获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吴作人造型艺术奖(北京 中国美术馆)
2010 获第四届中国批评家年会年度艺术家奖(北京 上上美术馆)
2006 获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文献奖(北京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1997 获首届艺术学术邀请展贡献奖(香港 香港艺术馆)
1992 获首届广州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学术奖(广州 广州国际展览中心)
1991 获首届中国油画年展荣誉奖(北京 中国历史博物馆)

慰大地创伤的余痕(节选)

尚扬的作结合了自然的抽象性与自然的自然性,是东西方艺术结合并形成自己悲壮崇高与深沉隽永风格的一个绝佳范例。一方面以《大风景》和《董其昌计划》把自然的破坏以各种抽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则回到对中国山水画的余象记忆,从自然不可摧毁的烟云上寻找拯救的密码。

一方面是回到废墟化与灾变化的黑白上,尚扬面对自然的摧毁与时间的腐蚀,画面上是对自然山石废墟的各种简化或抽象的记录,如此对废弃与剩余之物的偏爱隐含着他个人的悲悯情调。在《大风景》与《董其昌计划》等系列作品上,尚扬尤为集中在山石的变形提炼上,有着抽象的简化:从传统皴法的裂纹开始,皴法已经不再具有节奏的美感,而是碎裂为斑驳陆离的痕迹;画出写实塑造感的破碎石块,或以摄影喷绘来代替;或者就减缩为抽象的几何形体,甚至就仅仅是不完整的轮廓;主要以黑白的切分为基调,或者就是传统山水画图片的拼贴;或者就是从天而降的硕大黑色闪电的笔触,似乎要击穿下面的山石。面对这个不断裂开与碎散的过程,石块在空间形态上突兀挺立,但其内部已经碎裂;或者倾斜,几乎要倾倒,这象征着一个在灾变与废墟中还有着独立人格的现代个体。回到黑白乃是回到自然的物性本身。

另一方面,尚扬试图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自然活化上寻求自然美拯救的密码,以树脂的材质余留时间包浆的触感,让米氏云烟的水墨余味得以在幽微的记忆中顽强浮现出来。要恢复自然,必须回到更为内在的自然性,尤其从时间性出发,自然的恢复还在于重新获得生命的触感,对于个体生命,则是回到个体的“心迹”,尚扬怀着悲智之心,回到更为内在的自然。

—夏可君

图片

董其昌计划-45
2016-2022  布面综合材料  360×290cm

图片

董其昌计划-26
2009  布面综合材料  360×290cm

↓ ↓ 请横屏观看 ↓ ↓

图片

剩山图-6
2014 布面综合材料   205×713×16cm

图片

董其昌计划-17
2008  布面油彩、丙烯  128×496cm

图片

剩水图-2
2019  混合媒介、钢铁构件、影像  可变尺寸

图片

白内障-保鲜

2019  布面综合材料  131×502×12cm

↓ ↓ 横屏观看效果更佳 ↓ ↓

图片

剩水图-1

2015  布面综合材料、现成品及多媒体装置

  253×852×6cm  其他可变尺寸

图片
剩山图-1
2011-2013  布面综合材料  270x1403x16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