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未都“捡漏”:6块钱买一乾隆青花碗

 RK588 2024-05-15 发布于美国

说起收藏家马未都老师,大家都非常清楚他的出身,他的童年是在空军大院度过的,按照马未都的话说,那个时代的部队大院子弟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大院完全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这里边邮局、饭店、理发店、商店所有日常能用的配套设施全部都能这一片小区域内找到,生活完全能够自给自足。

所以那个时代的马未都和当地的老北京孩子的接触是相对不多的,王朔就曾回忆过,那时候他们走出大院看到那些普通市民,身边的大院子弟就会和王朔说:“瞧,那些就是老百姓”

可见部队大院的孩子和普通胡同的孩子交流并不多,虽然马未都不是土生土长的“胡同孩子”,但马未都长大以后到了出版社工作,他的工作单位就在北京著名的胡同东四十二条内,而也正是在条胡同的出版社里,他结交了王朔、刘震云、苏童等一批作家朋友。


图片
年轻时的马未都
后来单位给马未都分了房子,马未都就彻底从一个大院孩子变为了一个胡同青年,按照马爷的说法,北京的胡同大多不会太长,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打磨厂胡同,全长1800多米,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半个小时足够了。
而自己住的那条胡同也算是北京比较长的胡同了,从前,马未都从出版社工作的时候,下上班每天都从这里经过,从一头走到另一头七分半,丝毫都不带差的,也正是那时候开始,马未都开始对胡同产生了兴趣,同时也对胡同文化饶有兴致,很多故事就发生这条胡同里。

图片
北京胡同
也大概是从那时候开始,马未都逐渐对古玩产生了兴趣,那时候马未都的工资大部分都用来倒腾古董了。而胡同不同于大院,大院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比较闭塞,而胡同则要开放的多,鱼龙混杂,马未都住的东四十二条虽然住了很多大户人家,但胡同里的“胡同串子”可是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
在马未都的脱口秀节目《观复都嘟》当中,马爷就讲了这么一件今天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故事,一个“喝街”的人,常常到马未都住的这条胡同里卖古玩,过去老话讲叫“夹包袱串宅门”,这种人一般自己也不是很懂,花一些小钱淘换来一些古董,走街串巷的卖。
图片
马未都
在这条胡同里,马未都是他唯一的主顾,那个“喝街”的人有好东西常常就销给马未都。这一天他又拿了一个碗,找到了马未都,要价八块钱,马未都一看,是个乾隆年间的青花碗,看得心里直痒痒,但大家都了解马未都的本事,精明睿智的他怎么可能被一个外行人牵着鼻子走呢?何况那时候马未都一个月工资才五、六十块钱,自然需要精打细算。
于是马未都撇了撇嘴:“只能给你5块钱”
那人觉得不合适,直接转身走了,马未都望着对方的背影,心想现在肯定不能追过去,此人15分钟后肯定回来找我,于是,他也转身回到了院子里。

图片
北京胡同
马未都之所以能够得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两点原因,首先,在这条街上除了自己没人会愿意花8块钱买个碗,毕竟那个年代的古玩还是小众。

而马未都确信对方不多不少15分钟肯定回来的原因在于,从这条胡同走到头就是7分半的时间,一般人不会在半路上后悔,但车站就在胡同口,他看到公交车才会意识到这桩生意彻底谈不成了,此时对方没拿着钱上车,肯定会不甘心,随后他会转身在走回到自己的门前,又7分半钟的时间,所以15分钟是这么计算出来的,可见马未都是多么精于算计。

图片

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15分钟俨然已经过了,马未都开始坐不住了,心想,难道这回是真失算了?又过去5分钟,马未都已经心灰意冷了,结果此时他的院门被敲响了,马未都非常兴奋,知道这回这个青花碗是彻底跑不了了。
虽然坦白说,不要说5块钱,这个乾隆年间的青花碗就算花8块钱买到也是捡了个大便宜,但马未都表面却要表示出镇定的神情,对方敲开门,对马未都说:“不然咱们再聊聊吧”
占据主动权的马未都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对他说:“这样吧,你也是有诚意要卖,你大老远跑回来,我再给你加一块钱。”

图片
北京胡同
对方一听,心里顿时还有些欣慰,于是痛快接受了。成交之后,马未都还留他在家里喝了喝茶,吃了顿饭,席间马未都问起他来:“你走到什么地方才后悔回来的?”
对方答:“胡同口的车站”
马未都问:“那你为何多用了五分钟?”
对方一听彻底服气了,心想到底不是他马未都的对手啊,连这都逃不过你的眼睛,他叹了口气说道:“只卖五块钱我不甘心,于是我在你家门口犹豫了五分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