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斧正”用对了吗

 昵称37581541 2024-05-15 发布于江苏
图片唐寅《虚亭岸帻图》(局部)
写信请求对方教诲,有可能是真的有事不明白,也有可能是要征求对方的意见,也有可能是拿了自己得意的书和文章请对方看看。
敬称对方的指教,核心词有教、诲、谕、示、正、训、鉴等。请老师指教,可以用教正、教引、教诲、诲正、指正、赐教等词。特别是送书给长辈和有学问的人时,这些词都好用。说得更严肃一点,可以说裁、匡,“裁”就是请对方定夺,“匡”就是请对方纠正谬误,一般用于征求对方意见的时候,或者一定需要对方返回意见的工作场合 。尊称对方的指教,还可以用大教、雅教、德教、雅诲、清训等词。
如果偏重于要对方教你做什么事,可以用指示、指点。如果偏重于要对方的一个态度,可以用示下、垂示。“示”是一个典型的上级对下级用的字。我们说有事要“请示”,就是从这么来的 。
有一个词,“斧正”,也可以叫“郢正”,用的时候要谨慎。这个故事的典故出自庄子,说的是一个郢人鼻子上落了一块白灰,就苍蝇翅膀那么大,弄不下来,就去找他们那儿一个巧匠帮他处理。那个巧匠把斧子抡得像风一样,“夸”的一砍,就把那块白灰砍下来了,鼻子毫发无损。
所以我们看,“郢正”的关键在于砍得巧,不在于砍得狠;在于砍得少,不在于砍得多。砍得稍微多一点,就把鼻子砍下来了。你拿着作品去让人家“郢正”,有一个潜在的意思就是,您砍得精细点啊,少砍点啊。这话更适合跟你的知心好友说,意思是:“你是最懂我的啊,你帮我参谋参谋,有哪里不妥?你知道我的鼻子在哪里,不会像某些低级的编辑一样,给我改坏了原意的。”你说“郢正”,就有怕人家伤了你鼻子的意思,虽然不是主要的意思。这种要求,你跟好朋友才能提。有人以为“斧正”就是“抡着斧子随便砍”的意思,这是用错了。
所以,我建议,“斧正”、“郢正”这样的词,最好跟好朋友用,不要跟领导、老师用。领导和老师的水平都很高,他们要给你改,尽可以随便改,给你的鼻子动大手术是应该的。“斧正”、“郢正”有夸朋友高明、知心的意思,但不是谦卑用语。谦卑地请人修改,应该用“匡谬”。
再客气一点,还可以在“大教”、“雅教”这些词前面,再加谓语。可以说“俯赐”,低下身子来赐给我教诲;可以说“时赐”,时不时地,有空了,给我一点教诲。
如果是拿东西给比较疏远的平辈看,还可以说“质之大雅”、“质之高明”,拿给风雅的典范、高明的人看。说因为对方高明、是一代人中的典范,才拿给对方看,这也是顶格敬语。但是这话不适合跟老师说,如果对方已经是毫无疑问的“大雅”、“高明”,就不要夸对方是“大雅”、“高明”了。
你要谦卑地表达请求对方指教的意思,这个“请求”,可以直接表达为“请”或“求”,也可以谦卑地表达为“乞”。表达把自己的作品送给老师批评,可以用“呈”。表达听取老师的教诲,可以用“聆”字。之前有人觉得“聆听”这个词很洋气,就到处乱用。现在很多人知道了,只能说自己“聆听”别人,不能说别人“聆听”自己。
如果老师给了你教诲,你一般表示感谢就可以了。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有主见,我知道老师的意见你不一定会听。如果你觉得老师说得不对,不准备听他的,是可以的,但是不必对老师说出来,只要还对老师表示感谢就行了。如果你实在太有个性,一定要表现出来你没有听老师的,可以说“未敢闻命”、“未敢从命”、“不敢苟同”。说出这种话来,就是对老师非常不满了,一定要和老师展开辩论了。要跟老师辩论,也不必用这样的词,只要说“学生尚有一事不明”就可以了。跟老师说“未敢闻命”,是做好跟老师绝交的准备了。还有同学跟老师说,“我不会采纳你的意见”,“采纳”这词用得就不对了,“采纳”是指上对下的。
请求指正,还可以说“就正于先生”、“求正于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