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习笔记:潘毅中医基础理论之三焦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5-15 发布于甘肃

一、七冲门

七冲门:食物进入人体,从上到下依次经过的7道关卡。

唇为飞门:飞,通扉,门户的意思。

齿为户门:户门一样的,也是门户。

会厌为吸门,

胃为贲门:完整的说法应该是胃的上口为贲门。

太仓下口为幽门:太仓就是胃,胃的下口为幽门。

大肠小肠会为阑门:大肠小肠相交的地方是阑门。

下极为魄门:魄门就是肛门。

六腑总的生理特征: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六腑是传化物,像个传送管道一样,所以要通畅。而且它的传导是至上而下的,所以,以降为顺。

有余的叫实症,不足的叫虚症。六腑有病通常不是堵住了不通畅,就是下不来,所以六腑实症居多。

二、三焦

教科书把它分成两个:六腑之三焦和部位之三焦。潘毅老师觉得没必要分出来一个六腑之三焦,也不认可教科书上定义的六腑之三焦是“腹腔中的长细末及大小网络”。

1. 六腑之三焦

生理功能: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内经》

2. 部位之三焦

生理功能:通行诸气,运行水液。

刚才讲的六腑三焦是运行水液,现在部位三焦多一个通行诸气,所以笼统地看,三焦是气和水液运行的场所,应该以气为主。气行则水行,因为它是气运行的场所,才是水液运行的通道。

回到刚才“长细末大小网络”,你不讲结构吗?我们看西医的结构,西医的水液代谢循着正常管道走的只有两个:淋巴管和血管。血管里面也有水,其他大部分的液体是组织液,组织间液,细胞液和细胞间液,难道这些液体是在长细末大小网络轨迹系统里走?说不过去。因为西医并没有一个独立的脏器专门管水液运行。

再来看气。气是弥散状态的,假如它沿着固定轨道走,那就是经络,而经络也不是有形的管道。假如用有形的管道来限制气在里面走,应该是用密度很大的像煤气管或者钢管那样的东西,但是我们人体没有这种东西。

既然气是弥散状态的,沿着固定轨迹走也不是管道,除了淋巴和血液,其他水液也没有固定的运行路径,所以它压根就不需要一个有形的东西。

猜想“细长末大小网络”是这样来的:原本三焦就是“有名无形”,只是明末西医开始传入中国,到了清代影响比较大了。中医看见西医有解剖,就初步把解剖引进来,然后又感觉我们的三焦,少了一些结构的支撑。所以,清代有些医家就寻找跟古代一些描述相关的,跟水液代谢挂钩的脏器往里面贴。可是多了这么一块东西,反而说不通它能通行诸气,运行水液,功能跟结构不能般配。而且这样会造成不好的引导,觉得没有结构就不像一个脏腑,有了结构支撑心里才有点安慰,完全从属于西方的医学概念了。而中医藏象,本来就是功能大于结构的。

另外,一脏配一腑,五脏五腑符合五行系统,为什么会出来六腑?这里有一个天人相应的问题。五行,在地是五行,是成形的,在天却是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火跟暑都归五行火,所以虽然是六气,实际上是五行。六腑属阳,从属于天,跟着六气用天,五脏属阴,从属于地,跟着五行用土。而地有形,天无形。三焦有点像把五脏包在里面,以天包地。天无形的三焦为什么要有形?

另外,无形的东西是否就没用?

道德经里说,凿户牖(音同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庄子也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我们再看看宇宙,我们学的自然科学,无论是研究原子模型还是粒子模型,都是有形的实体。然而宇宙中有很多星系,星系里有很多星球,星系与星系之间是空间,星球与星球之间也是空间。宇宙是实少虚多。

就连人体也是。人体密度最大的是骨头,但是显微镜下,骨头和骨头之间也是有缝隙的。

只研究实,不研究空,会错过很多东西,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全面的。

三焦无形,有天人相应的原因,也有理论需要空的原因。三焦如果归五行,应该归哪一行?焦下面的四点是火。而火也是无形的,火就等于气。三焦就是一个气化场所。所以,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心肾相交,这些过程都是在无形的三焦气中才能自如地升降出入。而前面也讲过,气跟水的关系并不是气是气,水是水,而是气水混杂像雾露状,在体内是弥散状态,需要无形的三焦这种东西。

另外,火是离卦☲,中空,所以三焦是空的。古代虽然说是运行诸气,其实更强调的是运行元气,元气是水中之阳。元气运行熏蒸全身,水液输布全身,所以它是一个以离火为外形,坎阳为动力的系统。

三焦无形还有一个好处。前面章节讲过提壶揭盖(宣肺利水),它的完整机理应该是,汗孔一开,腠理就开。腠理是深一层的皮下疏松的结缔组织,跟三焦相通。所以腠理一开,三焦气就通,气行则水行,气通水就通。

图片

主张三焦有形,以及用脑主神明替代心主神明的是一种自卑,或者说是没搞清楚中医藏象构象的来龙去脉,盲目往结构上去靠。

三、三焦部位划分:

上焦——膈以上,包括心肺,头面

中焦——膈至脐,包括脾胃,肝胆

下焦——脐以下,包括肾,膀胱,大小肠等

前面绪论提过,清代有个三焦辩证,用的就是部位三焦的划分,方便临床辩证。

上焦如雾,概括的是心肺输布营养物质的功能,尤其是肺。肺通过宣发肃降把水谷精微和水液向上向外,向下向内输布,像雾露状一样泛气态泛液态。

中焦如沤,沤是形容水谷被腐熟成为乳糜的状态。这里要注意,肝在解剖上算中焦,但是功能关系上跟肾特别密切,精血同源,前面十天干讲过,乙癸同源。肝,功能上跟肾关系密切,病理又老是病在一起,所以肝算下焦。结构算中焦,功能上算下焦。所以,三焦辩证,肝肾一有病,属下焦病。

图片

下焦如渎,渎,是沟渠、水道的意思。肚脐以下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都有点像排泄器官,所以下焦如渎,疏通水道。

心肺同病叫上焦病,脾胃同病叫中焦病,肝肾同病叫下焦病。

四、治疗原则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上焦的病,用药要轻,一是分量轻,二是质地轻。假如用的是植物药,就以花叶为主,轻的往上走。听起来容易,临床上很容易弄错。因为受西药观念影响,总觉得分量越大,浓度越高,效果越好。但是治上焦病刚好不能这样。比如外感风热,用了桑叶、菊花、银花、竹叶,好了一半,没完全好,这时往往会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加量。一加量,它不轻了,往中焦去。能不能不加量,病也能好?可以,加轻的药,比如薄荷,分量还是不重,一直让那个药往上。当然还有一些药,具有升的功能,本身分量不轻也可以,比如升麻。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衡,秤杆,称东西最好是水平的。非平不安,分量和质地走中焦,不轻不重,或者亦轻亦重。中焦里,脾主升,胃主降,有趋向的,所以用胃的药可以偏重,用脾的药物要偏轻。非平不安,不要像上焦那么轻,也不要像下焦那么重,但还是要结合脏腑特点。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权,是秤砣,那真的要重了,分量和质地都要重,所以补肾的药物分量一般都比较大。火神派为什么用超量的附子肉桂?就是因为这个概念: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他们认为很多所谓的热象是假热,是阳虚阳浮。用附子之类的温热药物,如果分量轻,它会往上走。本身就是阳虚阳浮火上炎,温热药物还往上走,虚火会更明显。如果分量重,它会往下走,除了温阳,还能把上面的火引下来。老实说,这个理论上是对的,但是临床操作上要非常有经验才行。因为超量是超过药典用量,把握得好还好,把握得不好打官司就输。药典上,附子用量真的保守,大概是15克以下,但现在临床上,15克是个常量。很多人用到2、30克,5、60克,甚至用到500克,还说上不封顶。中医有个理念,“人有病,病受之,人无病,人受之”,意思是你病到那个份上,你就能承受那个药量。正常人可能吃5克附子就不行了,但假如阳虚得厉害,到了亡阳阶段,必须要量大才能抢救回来,病灶承受了毒力。大剂量的用法,要靠临床长时间摸爬滚打总结得来的经验,不能看见火神派李可这样用,你也跟着用,万一判断错了,或者分量没把握好就危险了,还是小心为好。而且有时不用那么大分量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艾灸也可以补肾阳啊。用15克附子,加艾灸关元、气海、命门,怕上火,还可以加艾灸涌泉把火拉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