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汤米 某乎上曾经看到这样一个话题: 如何才能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相处得好呢? 有很多过来人给出了形形色色的的答案: 有一位年轻人说:
其中一位中年人现身说法:
也有老年组有别样的感叹:
大家说的都是现实,这几个说法应该是生命的某个阶段的有感而发,所以对于手足之情的理解也不同。 客观而言,除了父母和儿女,世界上最亲的、有血缘关系的就是自己兄弟姐妹了。 除了血缘以外,兄弟姐妹之间还有很多共同的使命和责任,要一起分担和承受。 所以对于有兄弟姐妹的人来说,手足之情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那怎样才能和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呢? 传统的思想中,大家都认为父母是兄弟姐妹最好的粘合剂,所以逢年过节大家一起去父母家聚个餐、吃个饭,不失为最好的情感联络和相处方式。 即使当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能够定期聚聚,也是一个维系感情的很好的方式。 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兄弟姐妹最好的相处方式,不是聚会、吃饭,而是这两个定律。 即“鸡群定律”和“三七定律”,如果能遵循这两个定律,兄弟姐妹关系,不论到多大年纪都坏不了。 神奇的“鸡群定律” 所谓鸡群定律是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和总结,得出的一项心理定律:
这个定律,后来经常被社会心理学家用在人际关系上面。 我曾接过一个个案: 一位40多岁的大哥,家庭条件不错,在原生家庭中是老大,从小非常照顾弟弟妹妹。后来他的弟弟妹妹陆续成家立业,他还是关心着他们,弟妹也相当尊重这位大哥。 在大哥的号召下,大家几乎每周都会携家庭聚餐联络感情,所以关系非常融洽。 后来父母身体不怎么好了,聚餐的准备工作需要小一辈担负了,大哥发现不和睦的事件也开始频频发生了,谁买的东西多了,谁买的少了,甚至谁吃的多了,都能议论半天。 还有谁说了那句话惹了谁,总之各种口角矛盾和攀比时常发生。 虽然每周的聚会照常,但是能明显感觉到大家心中的疏离感,为此大哥内心是接受不了的。 于是他想要增加聚会次数,来弥合手足间的情感。 其实这位大哥违背了“鸡群定律”,他认为每周的家庭聚会能增进亲密程度。 但是恰恰是因为聚的太勤太多,增加了矛盾和攀比的机会。 兄弟姐妹中,有人混得好,就会有人混得不如意,混多好的人多说一句就被认为是炫耀,让那些混得不好的眼红,嫉妒之心作祟各种话就出来了。 如果兄弟姐妹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感,若离的亲密才是最恰当的亲密。 太亲密了会让人反感,过度纠缠成了负担。 而太疏远了感情又会冷淡,不利于家庭团结。 后来这个大哥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将鸡群定律用在家庭中,减少了见面的次数,见面的时间也缩短了。 他后面反馈,大家的关系又回到了以前的亲密无间。 无往不利的三七定律 作家莫言在《晚熟的人》中提出了一个“三七定律”,并将这个定律运用在了亲密关系中的相处之道上。 他强调了在相处中信任、换位思考和包容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也将三七定律推广到了兄弟姐妹的相处中,具体指的是, 在相处过程中,三分沟通,七分包容。 就是说兄弟姐妹间,不论有无问题,都要保持友好的沟通和理解。 在沟通中,也要彼此尊重大家的感受和思想,包容对方的缺点和处境。 就像上面那个大哥,他始终不了解的是大家都是一母同胞, 为什么有的人就见不得别人好,非要攀比,非要弄得大家都不愉快呢? 其实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沟通和包容。 就是说他们兄弟姐妹之间只是表面的亲密,而涉及到尖锐的问题冲突的时候,就会缺乏包容和谅解。 其次,在物质方面也要遵循三七定律, 有心理专家专门提出一个“七分自财,三分共财”的说法,兄弟姐妹在涉及到物质方面,最好能够分的清楚,都说亲兄弟明算账。 那三分供财是含有亲情的成分,带有无偿性质的。 再次,交往方面要三分明白,七分糊涂。 现实中很多兄弟姐妹闹得翻脸,很多原因是不愿糊涂,不愿吃亏。 比如有的兄弟姐妹,每逢年节会相互送东西。 不同的家庭环境,送的东西的贵重程度和数量是不同的, 这时候,其中有人就不干了,他们觉得的东西比别人的贵重,自己吃亏了,自己被坑了。 于是就开始明里暗里表达不满,最后导致了双方关系紧张。 这个时候多一点糊涂,少一点计较,才是化解不满的最好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