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平顺回源头与陶渊明、王粲的关系

 爱旅游的寒江 2024-05-15 发布于河北

山西平顺“回源头”是个村。如果不知道这个村,那就先打听山西长治的“龙门寺”。这里的“龙门寺”,集五代、宋、元、明、清建筑于一处,在全国绝无仅有。要说这个村子与陶渊明和王粲二位有关,有点儿玄。不过,也粘点儿边儿。因为,这里,石板街上居然见一户人家大门石刻联有两位古人的影子!

起初,山雨隔着寒江先生发过来的照片,只认岀“彭泽”、“赋”、“仲”、“楼”这几个字。应是有人剁了,迎风石上的字,只留外轮廓了。山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认全。从其他地方文化爱好者的文字中找到了这一副对联。

该对联全貌为“风烟彭泽里,词赋仲宣楼”。“里”,应是故里,居处之地。“楼”,登临之所。“彭泽”,指曾任彭泽令的陶渊明。“仲宣”,是“建安七子”之王粲的字。陶渊明当了几天彭泽令,不是办不了公务,而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他隐居了,写了《归去来辞》,还写了《桃花源记》,他理想中的“桃花源”,成了后人居处的理想国,就连“回源头”村的名字,山雨也要刻意读岀“归去来”和“桃花源”的意思来,回归到桃花溪的源头——“回源天”?“风烟”,清风和烟雾吧?小小山村,为风烟笼锁,与世隔绝,成世外桃源,还是“尽头”,在红尘中腻了的人,谁不想返朴归真,谁不想“回源头”?

王粲是干什么的?

王粲(177-217),字仲宣,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自幼聪慧,博学多识,17岁前便已闻名京师。汉献帝初平四年(193),由于北方战乱频仍,离开长安,南下荆州投靠刘表。由于其“容状短小,形陋通脱”,被看重外表的刘表所嫌弃,一直未得重用。失意之下,来到了襄阳城西的万山上凿井建宅,寄情山水,一呆15年。这15年,是他一生中的创作高峰期,他的五言诗在整个建安文学中独树一帜,称“仲宣之体”。除了诗,王粲的赋更是冠绝一时,尤其是登楼一赋,使得赋这种文体也登上了新的文学高度。该赋成了现象级的经典作品,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而登临的那座楼呢,因赋而名。

一个地方,一座楼阁,常常因人而文,是为人文,因人文而驰名,是为名胜。巧妙的是,“回源头”这样的地方,也是适于吟诗弄赋的地方,石板街上,这家宅院,主人也许正是一位饱学之士,集古人唐代卢照邻明代张治的诗句成门庭之联,刻石铭志,也算一种雅人幽趣,不求闻达,但求苟全性命于乱世,以陶渊明(潜)、王仲宣(粲)自比,以诗赋酒菊知音自足,足矣。

山雨      甲辰槐月上浣

             于古沙安乐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