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念孙:让民间文化持续绽放朴素而迷人的光彩

 新用户0016o88s 2024-05-15 发布于安徽
图片

民间文化是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智慧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传承民间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应对现代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更好地保护传承民间文化?请您与我们共同思考。

图片

民间文化的内涵

图片

民间文化又称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通俗文化。民间文化主要由劳动人民立足生产和生活的具体情景而自发创造,是一种民众“自娱自乐型”的文化。它与社会的上层文化、精英文化不同:上层文化多半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文化,精英文化主要是经由文人雅士提炼加工而成的文化,而民间文化则直接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当然,民间文化、上层文化、精英文化等虽然在理论上可以清晰分开,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难以划出泾渭分明的界线,常常互有交叉和覆盖,且彼此渗透和相互影响。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从民间文化沃土中获得滋养而开拓前行,民间文化吸收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营养而不断提升,是社会文化整体演进的常态。

图片

清代《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五月竞舟》 描绘了皇家在端午节观看赛龙舟的情景

依照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所著《原始文化》一书提出的著名定义,文化一词的外延非常广泛: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若据此定义,人类所创造的各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可以用“文化”囊括之。本文谈论的民间文化,当然无法在如此广义的层面上展开,而主要是在其狭义即民间文艺的意义上作描述和阐发。

不过,即便将民间文化限制在民间文艺的范围,其涉及的领域仍然颇为广阔。民间文化或曰民间文艺,从大的方面看,起码有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演艺和民间工艺等四大类。民间文学的种类很多,它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民歌、民谣、民谚等。周扬、周巍峙、钟敬文等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和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统称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每个省各一卷,合起来近百卷,堪称一项宏伟的文化工程,由此可见我国民间文学的丰富多彩。民间美术同样包罗诸多门类,年画、剪纸、壁画、雕塑、刺绣、漆画、灯笼画、扇面画等不一而足。仅就年画一项而言,从汉代开始就出现了过年在门上画龙、画虎、画英雄的风俗,历代各种门神、灶神、钟馗画及对联、吉祥图案等花样繁多,变化无穷。民间演艺起源于原始劳动歌舞,各种地方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武术、魔术、杂技等异彩纷呈。仅在安徽一省区域,地方戏就有黄梅戏、傩戏、徽剧、庐剧、泗州戏、青阳腔等数十种,许多被评为国家级或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更是琳琅满目,陶瓷、泥人、木雕、石雕、竹编、布艺、皮影、漆器、“文房四宝”及各种装饰品等,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间文化的特点

图片

民间文化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但概括说来,又有自发性、传承性、流变性、地域性等共同特点。

所谓自发性,是指从民间文化的形成原因和创作过程来看,多为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出于自我娱乐、自我消遣的需要率性而作、随心而改,并非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和安排。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曾说:“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这里所说故事的萌生是小说的破土而出,实际上也是谈民间文化起源的状况,说明人民群众创造民间文化具有自发性、随意性、即兴性。民间文化与精心设计的上层文化不同,也与苦心孤诣刻意求之的文人作品相异,它生动表达了普通民众的欢乐和痛苦、希望和忧虑等,因而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洋溢着血脉旺盛的勃勃生机。

所谓传承性,是指民间文化的延续和流播过程多半需要通过“面对面”的言传身教;有些民间文化遗产,如民歌、戏曲、评书及诸多传统工艺等,甚至需要老艺人带徒弟式的世代相传,一旦这种传承活动停止,也就意味着这种文化遗产的自然消失。不少民间文化项目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传承和展示与非遗项目一样,都需要实地表演、亲身传授和不断研习等。只有通过这样的传承,它们才能散播于山乡村落和街头巷尾,在一代又一代的岁月流徙中保存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文化记忆。

图片

安徽寿州,非遗传承人在表演寿州大鼓

所谓流变性,是指民间文化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总会由于传承主体的不同、时代的变迁、具体环境的差异,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改动和变异。民间文化主要依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途径在人际和代际传承,它在人们收集整理并形成文字或图像之前,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文本,因而即便在基本相同的活态传承条件下,也不可能毫厘不差地被复制,传承主体必定会因时因境做出调适和改变。这种流变虽然主要表现在传承个体身上,但背后多半有时代的和群体的因素发挥作用,包括职业群体、区域群体等,所以谈民间文化的流变性,实际上也是肯定民间文化具有时代性、行业性、地区性。

所谓地域性,是指民间文化总是萌发和活跃于一定的区域,与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文化传统、生产水平、生活习惯及民风习俗等紧密关联,从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或深或浅地打上地域的烙印,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如同样是唱民歌,靠山吃山的山民主要唱山歌,靠水吃水的渔民多半唱渔歌,而身处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民众则唱信天游。地域性特质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民间文化,即便是同一品类或同一名称,往往也会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这也是民间文化常常如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重要原因。

民间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图片

民间文化是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智慧结晶。如“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等恒河沙数的民间谚语,便是人民大众生活经验的总结和生产劳动的指南,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生产和生活的教科书。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如后羿射日、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但富含历史知识﹐还培养了勇猛精进的奋斗精神和公而忘私的奉献情怀。许多热爱乡土﹑保家卫国的英雄故事﹐如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慷慨悲歌、戚继光抗击倭寇等,在给人以气节和风骨的教益的同时,又给人以爱国爱家的美好情感和激励力量。还有许多描述社会民情风俗的歌谣和故事,如汉乐府诗《城中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不仅反映了西汉时京城“好高髻”“好广眉”“好大袖”的时尚,还讽刺了盲目跟风、东施效颦的风气,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京城对四方的辐射和影响。

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民俗学及民间文化研究的开拓者钟敬文先生曾指出:“民俗学及民间文化研究的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它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建设,有助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我们不但要在大学建立民俗学基地,而且应该从中学开始进行民俗教育,并且还要把它普及到一般民众。要让我们的国民知道自己的祖宗怎样生活与怎样进行文化创造,从而提高国民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人民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的进步。”

然而,伴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浪潮的汹涌澎湃及网络世界的疾速扩张,世界范围内的各类传统文化生存环境遭遇前所未有的损害,民间文化的许多项目,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区域的文化遗产面临衰落以至消亡的危机。如果文化断层和失根的现象大面积发生,我们游荡的灵魂和精神将难以找到安顿的家园,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失去可贵的启示。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包括运用网络媒体等新的科技手段加强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的任务。

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图片

国务院曾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这完全适用于民间文化。强调“保护为主”,是对过去主要从能否使用或是否有用的视角来看待民间文化的一种纠偏,是在观念上把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的重大转变。强调“抢救第一”,是针对不少民间文化项目逐渐被遗弃、淡忘以至消亡的现实,而有的放矢采取的拯救措施。即便是以前(如20世纪90年代)抢救性搜集整理的图文和音像资料等,由于脱磁、老化、霉变、虫蛀诸多原因,也需要再度抢救。只有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有效保存并传承不辍。

在注重抢救、保护的同时,“合理利用”十分重要,这是保证民间文化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应立足现实具体分析,区分哪些是在当代失去生存条件的、哪些是仍有生命活力的项目。对于前者,采用文字、视频或博物馆陈列等方式加以保存;对于后者,则应采取积极举措合理开发利用,使之得到更好传承乃至繁荣发展。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发利用本地的民歌资源,每年的三月初三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吸引了多达20多个国家的上千位外宾、国内30个省市的数万名歌手和游客,不仅使民歌等民间文艺获得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也有力促进和带动了当地旅游及经济的发展。又如山东潍坊自1984年以来每年举行的潍坊国际风筝会,除吸引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和旅游者外,还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保护工程,成为国际文化品牌。潍坊作为“世界风筝之都”和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所在地,其风筝产业及节庆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商贸等全面兴旺,使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相对落后的地区变成了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走向世界的明星城市。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第4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放飞的风筝

民间文化绝不是历史遗留的包袱,而是蕴蓄无限生机和活力的宝贵资源。它来自人民大众生产和生活的火热实践,也是人民大众精神与情感的艺术提炼和精彩呈现。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抢救和利用,目的绝不是简单的分类整理和保管收存,而在于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活态传承与发展。而这种传承发展不仅有助于我们今天探寻和疏通民族文化血脉,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有助于推进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概念:“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同时,“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正是我们今天“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的自觉行动,是“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的主动作为。相信这种行动和作为,将促进民间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砥砺前行中、在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中绽放朴素而迷人的光彩。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