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芦墟山歌的保护与传承

 苏迷 2013-01-28

芦墟山歌是产生、传唱在乡村田野的农民的歌,是吴歌的重要支脉,她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芦墟山歌历史悠久,据民间歌手的说法及流传下来的山歌歌词,都推认为汉朝张良、韩信为始祖。而据当地方志、典籍及诗话、竹枝词中记载的史料印证,则认为:芦墟山歌始于明,盛于清。

芦墟山歌盛传于汾湖流域。山歌的题材广泛,内容庞杂,它包括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杂歌、新民歌,其中尤以情歌居多。1982年,由张舫澜、马汉民、卢群搜集整理的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填补了汉族地区无长歌的空白,并先后荣获全国民间文学三等奖,江苏省民间文学一等奖,钟山文学奖及苏州市优秀文学奖。而后又分别被改编成电视剧、歌舞剧、苏剧、锡剧、沪剧、越剧、黄梅戏、花鼓戏及广播剧和连环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生产方式与生活节奏也发生了骤变,芦墟山歌濒临绝唱。据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采风资料显示,当地45岁以下的人对芦墟山歌几乎一无所知;50岁以下至60岁左右的人能够演唱的也寥寥无几;能讲善唱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有的已相继谢世。现在的青少年一代都热衷于追捧流行歌曲的明星,与曲调凄苦的芦墟山歌渐行渐远,像芦墟山歌这种民间艺术正慢慢走向衰落甚至失传断层。

      为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好芦墟山歌这一中国民间文化艺的奇葩,近年来,我市的汾湖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等主要环节为抓手,五位一体逐步推进,加强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2005年,汾湖镇对《五姑娘》进行了商标注册,使古老的民间艺术融入市场经济大潮中。06年芦墟山歌作为吴歌的分支项目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076月山歌手杨文英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2008年汾湖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建”——依托座落于该镇汾湖公园的临水阁,共计投入262万元,于20059月建成芦墟山歌馆。山歌馆前身,曾(于)在1986年举办过江、浙、沪吴歌学术研讨会和芦墟山歌访歌会。建成的山歌馆(馆名),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民文专家贾芝题写馆名。馆内辟有:渊薮人文、源长史迹、卓越瑰宝、代继歌手、传世价值、高亢韵律、耀眼硕果和前言、后记共八个部分。陈列展示长期以来搜集整理而成的民间山歌作品及方志、典籍、手稿及实物和音像资料。山歌馆常年向群众免费开放,有不少民文专家、外国友人和媒体机构先后慕名造访。2007年芦墟山歌馆被评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目前,汾湖镇又在着手规划筹建一个更大规模、更高规格的芦墟山歌馆,新馆拟投资4000万元,将融资料收集、保存展览、山歌广场、长廊、演出场馆、学术研讨、歌手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芦墟山歌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著”——通过多年的收集挖掘,一方面把蕴藏在民间有关芦墟山歌的文学、音像资料抢救下来保存好,另一方面积极做好研究创新工作。自2003年起着手编纂芦墟山歌集,20046月,在苏州举办第28届世遗会前夕,《中国·芦墟山歌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共计180万字,分上、下两篇,上篇系短篇山歌,分10卷,(共)收集问答山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338首;下篇10卷,收录了10部长篇吴歌,包括《五姑娘》、《赵圣关》、《鲍六姐》、《载阿姨》、《卖盐商》、《打窗棂》等10部长篇精品佳作。2004年版《中国·芦墟山歌集》获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下一步计划在2012年出版《中国·芦墟山歌续集》,把近年来收集到的《白蛇传》、《孟姜女》、《玉蜻蜓》、《碧玉簪》、《陶疯子》、《陆永和》等几个长篇山歌和新民歌、童谣等悉数编入书中。  

      ”——为更好地开展山歌活动,在市文化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下,于1998612成立融搜集整理、理论研究、创作演出、培养新人于一体的群文社团——“芦墟山歌社。山歌社成立至今已历经13个年头,在做好创作演出的同时,还对芦墟山歌理论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成果显著。《芦墟山歌摭谈》、《芦墟山歌曲调创新初探》等一批论文入选《中国吴歌论坛》,《江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论坛》、《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论文集》,《芦墟山歌概论》也正在研编之中。  

十年来当地政府,在出版山歌集、建社区山歌馆、举办参加演唱活动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芦墟实验小学在培养小山歌手方面也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山歌社的社员,乐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也为开展活动节省了大笔经费。

      ——水乡百姓对芦墟山歌情有独钟,为进一步壮大队伍,推进芦墟山歌的传承发展与繁荣,在成立芦墟山歌社同时,也组建起演出队伍。经十多年的发展,队员遍及全镇各村,在人员结构上有农民、城镇离退人员、干部、职工、教师、学生, 从年龄结构上有70岁以上、50岁以上、25岁以上、在校大中小学生以及10岁以下的幼儿5个年龄层次。队员们创作了大批贴近生活、讴歌新时代的新作品,获得了不少奖项。为使芦墟山歌能在芦墟这块土地上传承下去, 1997年芦墟实验小学开办了少儿山歌班, 把芦墟山歌引进学校的音乐课堂,使全校学生人人会唱山歌;芦墟中心幼儿园也于2002年开办幼儿山歌班,该项教学活动被列为苏州市立项课题。
  办”——芦墟山歌演出活动自1998年以来日益频繁,参加了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原生态民歌演唱会、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开幕式、第八、第十、第十二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全国原生民歌会演、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演出活动,同时,原生态山歌被不断地发掘和抢救,新创作的山歌在数量和质量上逐步提升。作品先后获吴江市建国五十周年特等奖、苏州市文艺汇演一等奖、苏州市建国六十周年群众文艺优秀作品、江苏农民体育节三等奖、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丰收奖、全国优秀村歌、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金奖等奖项。

近年来我们结合芦墟山歌的资源优势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第八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和连续八届的吴江市区域文化联动、送戏下乡惠民演出等大型活动,其中区域文化联动还获得了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

      今后我们要不断加强与上海青浦、浙江嘉善等毗邻地区文化单位的交流合作,学习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举办旨在弘扬、发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芦墟山歌节,进一步扩大影响、塑造芦墟山歌的文化品牌形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