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量黑箱:有“需求”,必有“献祭”

 z55j03b55 2024-05-15 发布于江西
有需求,才会有谦卑、恐惧,以及依赖性。需求的不可得,或者说,是可得的不确定性,构成了个体的不安。
不安,便生畏。于是,人就走向了对确定性,或者是幻想确定性的主观诉求之中。不确定性越大,不安越大,于是,才进入到“献祭”层面,也即以特殊的“回馈”方式,寻求某种交换和平衡感。
很多时候,当需求可得的不确定性越大,这种献祭就越不计成本,或者说,是越趋于极端。
因此,献祭,更像是一种为换取尽可能的“确定性”的一场交易。但很多时候,却沦为一场愚蠢的意淫。
于是,如果把需求和献祭,放进宗教的框架,那么,需求,就是宗教形成的最原始动力。而献祭,则是宗教整个本质的集中表现。
因为有求,于是,便要以献祭来抚平这种索取,所造成的对他者的伤害,以免被伤害的他者所反噬。
从这个层面讲,需求和献祭,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对立。有对立,才能生成无限可能性。
需求是利己,献祭是利他。当献祭能抚平需求带来的后遗症时,两者就构成了某种宗教。

01
越是被设的需求,后遗症越大。
需求,是分层次的。但是这些层次,大多数时候都是被设计出来的。而设计什么样的需求,则取决于框架逻辑的整体诉求。
越接近生存本能的需求,如果掺进过多的“设计”,结果往往是触发极端的质疑。因此,一旦这种需求可得的确定性,陷入到较高程度的不确定性中,那么,不安者,所能给予的献祭,也将不得不进入到逼仄状态。
因为,既然需求可以被设计,那么,献祭模式,作为回应需求的一种逻辑设计,当然也可以被修改。
只是,很多时候,设计需求者,往往会因居高临下的傲慢,而忽略了需求践行者献祭的主观意愿。这种错位,也就意味着,需求与献祭能量失衡,于是,无法构建具有宗教性质的能量交换。
献祭的逼仄,一种是无以献祭,一种是全然献祭。
前者,达成的是需求设计者单方面的诉求,同时,献祭者还未领悟到为何无以献祭;后者是献祭者对需求的彻底迎合,并把需求的可得,奉若神灵。于是,不惜以不计成本的献祭,来试图实现需求的可得。
无论哪一种献祭,实际上都进入到了能量单向性的流动。因此,也可以说,无论哪一种献祭,实际上都隐含着献祭者的不安和恐惧。只要需求的不可得,始终不能改变,那么,都将是死局。
于是,越是设计需求,需求的不确定性越大。当最终的献祭,都无法达成“可得”的时候,要么是上帝死了,要么是自身死了。

02
献祭,从来是仰视的。
这里的问题是,献祭者到底拿什么来献祭。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始终藏着需求者最终极的目的。
宗教里,献祭是为了获得神的护佑,或者原谅,就像人们从自然获取了什么,往往会有相应的献祭一样,是为了与某种更强大的力量,达成和解。
而献祭物的选择,总是向下的,往往会以力量薄弱者,作为献祭物。于是,任何一场献祭,都必然呈现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实际上构成的是一种能量的不平等。
需求者,以献祭物换取对某种更强力量的和解。因此,只要献祭达成了“和解”,那么,献祭者实际上就拥有与被献祭者一样的力量,甚至是超越的力量。
就像某些场域,只有某些个体可以实施献祭,比如献祭河神等。在这个逻辑中,能献祭者,实际上就拥有了与河神一样的力量,并且,对于没有献祭能力的其他个体而言,这些个体实际上构成了超越河神的宗教般的能量系统。
一旦献祭者,拥有了这样的能量,那么,他们就拥有了设计需求的能量。而他们设计需求的行为,实际上就是要确立自身超越神的存在的终极目的。
只有达成这样的终极目的,需求设计者才能有任意选择献祭物的类似自然而然的能量。于是,造神就完成了。
而充当献祭物的,从来都是仰望这种能量的存在。
于是,献祭本身,不仅是一种能量等级的呈现,更多的是一种依赖于需求可得的不确定性,而建构出来的一种游戏逻辑。
在这个逻辑里,设计需求者,即献祭者,始终在以可能的方式,看似是实现能量的交换,实际是完成了能量的转移。只有摸透转移路径,个体才能看清献祭的底层逻辑。

03
需求,无处不在。不同的需求,背后都横亘着不同的献祭模式。或者说,设计需求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配套好了相应的献祭仪式。
从这个层面讲,设计的需求,越有效,越不可得,那么,其中个体的不安,就越被激发出来。不安越大,那么,这个需求的宗教质地,就生成了。
从此,不安者的献祭,就拉开了帷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