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口误叫错一水果名字,后人也跟着叫错三百年,至今仍读错

 长风文史 2024-05-15 发布于广东
秦汉时期,北方匈奴一直是中原王朝国防上的巨大隐患。

因匈奴是游牧民族,有着骑兵的优势,来如风、侵如火,时常骚扰和掠夺中原居民。这让以步兵为主的中原王朝头疼不已,想解决却有心无力,只能被动防守。

汉武帝刘彻是位雄才大略的主,他刚即位不久就想反击匈奴的侵扰,解除来自北方威胁的历史任务。

为了保险期间,汉武帝还派人去联合葱岭以西大月氏一同夹击匈奴。

当时汉朝和大月氏之间的必经之路被匈奴人占领了,此去路远事艰,危险重重,于是他公开召募勇士负责出使。

汉中成固的一位年轻人张骞挺身应募,于前138年勇敢地踏上了漫漫的西行之路,这一走就是十二年之久。

直到元朔三年(前126年),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张骞才回到了长安。

虽然联合大月氏的军事目的没有达到,但是给汉朝带回了大量关于西域风土人情、匈奴形势的资料和情报,为后来汉朝击败匈奴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史学家司马迁称张骞此行为“凿空”。

此后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率领军队大破匈奴,打通河西走廊,还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部。

从此西域诸国和汉朝的经济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交流逐渐频繁起来,丝绸之路正式开通。

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东西商贸、商品大流通,所以一些中土从未有过的食物,也通过这条黄金通道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和口中。

当时产自西域哈密、吐鲁番、鄯善等地叫“穹窿”、“鄯善”的水果甜瓜就是其中一种。

圆而长,两头微锐,皮多,或间青花成条,隐若有瓣,按之甚软,剖则去瓤食肉,多桔红色,香柔如泥,甜在蔗蜜之间,爽而不腻,惟止渴较逊”、“甘瓜如枕许,其香味盖中国未有也”……

就是说这种甜瓜具有皮薄肉细,绵软多汁、甜爽而又醇香等特点,所以深受中原人喜爱,历朝历代更是成为皇帝的贡品之一。

但当时毕竟运输成本太高,甜瓜大部分的时间一般只有权贵阶层能够享受。

尤其是唐朝之后几百年中原王朝并未彻底掌握西域,这种极具异域风味的甜瓜就更为难得了,几乎只存在前人的书本当中。

时间来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本着“既得中原,势当混一”的原则,在统一汉地之后,也将目光放在了西域。

当时的噶尔丹在西北跳的正欢,康熙为边境安定,国家长治,也不惯着他,决定御驾亲征噶尔丹。

康熙帝经过三次大型的军事行动,噶尔丹集团灰飞烟灭,噶尔丹本人也在众叛亲离中死去。

哈密王额贝都拉见噶尔丹已不成气候,便积极的向清朝靠拢,得到了康熙的重视,被受封为第一代哈密回王。

皇恩浩荡,额贝都拉对大清感恩戴德,于是后来奉旨去见康熙皇帝时,精心准备了丰厚的礼物进贡,包括了当地的特产甜瓜。

北京离哈密千里迢迢,行程都将近两三个月,为了保证甜瓜在路上不坏,额贝都拉特地命人做好了充足的保护条件。

他用柳条编织特殊的木筐,然后直接将甜瓜连带着当地的土一并移入木筐中,并且找经验丰富的果农一路上精心培养。

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准备的甜瓜,经过这一路舟车劳顿,到达京城正好成熟,保证了最好的口感。

康熙帝对额贝都拉一行非常重视,不仅亲自接见指导工作,而且还设宴为他接风洗尘。

也就是在欢迎宴会上,康熙皇帝和一干文武大臣们,品尝了额贝都拉千辛万苦带来的特产甜瓜。

康熙帝第一次看到这个水果觉得十分新奇,吃过之后更是回味无穷,不禁对着甜瓜赞不绝口,便开始询问周边大臣这个水果叫什么名字。

一众大臣也是第一次看到这种瓜,哪会知道叫什么,所以都把目光放在了额贝都拉身上。

额贝都拉说它没有具体的名字,当地人都叫甜瓜,也有“穹窿瓜”、“鄯善瓜”的叫法。

康熙觉得这些名字都差点意思,于是脱口而出:“既然是由哈密回王送来的,又是产自哈密地区,何不就叫它'哈密瓜’。”

皇帝都这么说了,众人哪会有什么异议,于是康熙有心无心的一句“哈密瓜”,于是就让这个名字固定下来,成为了人们公认的称呼。

后来这件事被记载入了清朝的《新疆回部志》中,“自康熙初,哈密投诚,此瓜始入贡,谓之哈密瓜。”

之后,哈密瓜便成为特定的贡瓜。直到光绪皇帝时他怜惜各地进贡不易,才下令取消了进贡哈密瓜这一政策。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