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文帝的神奇一幕,天才构思到现在还为世人采用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4-05-15 发布于山西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文景之治之入继大统(二十九)

(文帝前五年)夏四月,除盗铸钱令。更造四铢钱。

汉文帝前五年即公元前176年的4月,朝廷开启了一轮大手笔货币改革。

这轮改革分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废除盗铸钱的禁令,允许民间自行铸钱。

第二个部分是改革官府发行铜钱的形制,增重八倍。

从吕太后末年的五分涨到四铢(见链接:《决定性失利)。

对于汉文帝这一轮货币改制,贾山、贾谊等众多朝廷官员提出反对意见。

尤其是贾谊,对铜钱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思考。

我们在上节对贾谊的上疏进行了详细介绍(见链接《继往开来)。

贾谊在进行了一系列推导后,得出了一个独特的结论:

官府必须要垄断铜的生产与流通,才能避免铸钱带来的弊端。

贾谊写得确实很全很透,我们可以发现他对货币的看法和此前重农抑商的思路(见链接:《论积贮疏)一脉相承。

贾谊始终强调通过朝廷行政命令的方式垄断和调节民众的生产生活。

在贾谊的认识里,最好的办法就是朝廷从源头控制一切。

朝廷要垄断铜的流通,把铸币权完全抓到自己手里。

只要这样就可以一本万利的产生财富,控制财富,调节财富。

可是,垄断铜的流通的成本是多少呢?需要多少人呢?

铜的铸造、运输、监管、暴力抓捕违法者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呢?

铜钱的定价到多少才是有利润的,多少又是亏本的呢?

贾谊毕竟是文人,没有仔细了解过市场,更没算过账。

他不清楚铜钱在实际运用中会自行贬值。

他更不清楚随着人口增加,生产力发展,铜钱的需求量会急剧增加。

他更不会去计算,朝廷垄断铜钱从铸造到发行的所有环节,可能造成的浪费、挪用与侵吞会有多少。

此前和此后的历史告诉我们,帝国从来没能通过铜钱垄断钱的发行。

帝国的铜钱铸造往往沦为持续失血的亏本工程。

贾谊、贾山所在的时代,商品经济才刚刚发展,大家对于货币的认识还很浅。

此时的学者官员很少有人像后世的刘晏一样,能清楚的认识到货币的本质是信用。

贾谊报答汉文帝知遇之恩的拳拳之心毋庸置疑。

可他并没有认识到汉文帝此次货币政策调整的根本背景。

此时正是文帝腹背受敌的困难时刻:

对外很可能已发生吴太子被杀事件,和诸侯王关系骤然紧张(见链接:《吴太子事件);

对内则面临军功元老的剧烈反弹,御史大夫“围”正遭受猛烈围攻(见链接:《周勃入狱)。

汉文帝面临一系列激烈斗争,而要斗争就必须要有钱。

货币政策调整就是为了解决钱的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知道,文帝上台这几年,在钱的方面到底面临什么问题。

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

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卒叛逆。

《史记》和《汉书》都在提到了当时朝廷在铜钱领域面临的两个问题。

首先是铜钱越来越多,越来越轻,这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

按道理铜钱只有朝廷才能合法铸造,朝廷完全可以控制货币发行量。

可问题是,钱越轻造假的就越多,而且假钱和真钱就越来越难以区分。

不同于纸币等纯名义货币,金属货币的价值往往和其商品价值属性密不可分。

铜钱越轻,铜钱用于钱使用时的名义价值就很容易大大高于铜本身作为商品的货物价值。

这个时候铸造假钱的利润空间就会变得很大,民间就会出现大量伪造货币的人。

直到市面上铜钱泛滥、物价飞涨,铜钱的交易价值和本身的商品价值差距缩小,铸钱利润降到很薄为止。

这也是为什么贾谊一方面痛陈汉文帝允许民间铸钱会如何引发民间犯罪狂潮。

一方面又说,即便文帝禁止民间铸钱,还是会引发民间造假狂潮。

实际上是因为自从吕太后货币改革失败以后,民间造假钱的违法行为一直非常猖獗。

朝廷对此的对策就是制定极其严厉的律令,严格打击铸造假钱的行为。

可古往今来的历史都告诉人们,造假钱这种事,无论多么严酷的刑法。

都难以阻止民众的前赴后继,悍不畏死。

我们此前也反复介绍过,要想解决上述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发行好钱。

简单来说,只要朝廷把铜钱的重量加重,定价合理,情况就会缓解。

到时候,铸假钱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利润也大大降低,动力就会大大减小。

吕太后当初就是这么做的,可实践结果告诉人们,朝廷根本没能力造大钱。

现在铜钱之所以这么轻,就是因为当初吕太后造大钱惨败导致的。

除了假钱泛滥的问题外,另一个大问题是拥有合法铸币权的诸侯越来越富。

这其中尤以拥有优质铜矿的吴国最为典型。

吴国拥有完整方便的采铜、冶铜和铸钱的产业链,造钱成本低。

所以吴国造出来的钱遍布天下,也让吴王富甲天下。这也成为后来吴王造反的根本倚仗。

要解决假钱问题最直观的方法就是造大钱、好钱。

可前车之鉴告诉汉文帝,朝廷没能力造大钱、好钱。

要解决诸侯王垄断造钱业的问题,最直观办法就是禁止诸侯王铸钱。

可问题是汉帝国眼下显然还没有这个能力。

那是不是就没有解决方案了呢?其实也不见得。

这不,当年的刘邦不就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方案嘛。

不过刘邦时期,主要敌人项羽在拼命地造大钱。

所以刘邦要把钱变轻,要让大家都能造的起钱。

现在的局势不一样了,多年发行榆荚小钱,眼下的问题是钱太轻了。

所以汉文帝的措施实际上就是结合了吕太后和刘邦的政策。

一方面把钱加重,避免民间制造假钱太容易。

另一方面,和父亲刘邦一样,放开民间铸钱,规避朝廷铸钱成本过高的风险。

汉文帝的货币改革,带来的第一个收益就是有效打破了诸侯铸钱的垄断:

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钱布天下。

于是(文帝)赐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

汉文帝让邓通“承包”了巴蜀的铜山,自行铸钱。

于是邓通家铸造的铜钱很快就遍布天下,成为吴国铜钱的有力竞争对手。

可以看到,贾谊等人毕竟不搞懂市场的运行规律,不明白什么是马太效应。

刘邦为什么能靠允许私人铸钱打败项羽?

就是因为刘邦明白一个基本道理:术业有专攻。

私人铸钱一定会带来短期的混乱。

可是长期之下一定会形成比楚、汉两国朝廷强大得多的铸钱集团。

到时候这个铸钱集团必然和允许私人铸钱的刘邦亲近,与禁止私人铸钱的项羽为敌。

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反直觉的货币政策能把看上去很有道理的项羽打得大败。

回到汉文帝时的实际情况,当时天下的铜钱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

吴国凭借其铜山和煮盐两大支柱产业。

早已富甲天下,占据了铸币市场极大的市场份额。

而且吴国朝廷属于朝廷一部分,其铸钱是公开合法的。

那么汉帝国拿什么去和吴王国竞争?靠朝廷开的官营铸币机构吗?

汉文帝是个喜欢定量、喜欢追根刨底问细节、在基层干了很多年的领导。

他对此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

吴国拥有优质铜矿和优质锡矿,这样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朝廷不具备。

另一方面,朝廷官员们的专业是行政,是管理,他们绝无能力与吴廷竞争!

而唯一的解决方案只有开放民间机构。

民间机构自负盈亏的专业、高效运作,才可能克服劣势,与吴廷竞争!

当然,私营机构此时还非常弱小,必须仰仗朝廷扶植。

于是汉文帝非常巧妙的扶持了宠臣邓通。

蜀地也有足以与吴国媲美的铜山,只是此前朝廷垄断,无力高效运营。

于是文帝将蜀国铜山承包给了宠臣邓通,利用邓通的运营才华迅速把铸钱事业发展了起来。

从此以后,邓通集团铸造的钱打破了吴廷铸钱的垄断,足以与其分庭抗礼!

而邓通的钱,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汉文帝的储备用钱,意义重大!

汉文帝货币政策的大获成功,支撑了之后汉帝国的一系列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济财政政策!

当然,我们很容易觉得朝廷严厉禁止民间铸钱,尚且防不住民间的假钱泛滥。

现在随便民间铸钱,岂不是让假钱的铸造成本大幅降低,更无法保障铜钱质量了?

而且钱都是民间铸造了,朝廷岂不是也失去了通过铸钱调节国家财富的机会?

我们不妨看看汉文帝放开民间铸钱的实践结果到底如何呢?

是不是真的导致了假钱横行,钱币质量大降,物价飞涨、国库空虚呢?

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文帝放任民间铸钱的政策执行了大约有30年。

这是后世公认的太平盛世,民众基本上能做到安居乐业。

而国库不但没有空虚,反而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国库里的存钱是如此之多,以至于用来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铜钱散落一地。

太仓里的粮食是如此之多,以至于都堆到仓库外面来,大部分米都已经腐烂没法吃了。

(文帝时)天下殷富,粟至十馀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谷至石数十钱,上下饶羡。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物价一点都不高,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低。

根据《史记·律书》的记载,汉文帝时期的粟米,一石最低时只要十多钱。

根据《太平御览》引用东汉学者恒谭的记载,文景时期谷价一石只要几十钱。

我们前面介绍过,秦帝国时期,官方指定粮价是粟米一石30钱,谷价通常比粟价贵些,大约要50钱左右。

要知道,秦帝国时期官方发行半两钱,重12铢,汉文帝时钱重只有秦时三分之一。

按照道理,平算下来文帝时粟米一石要90钱,谷价应该超过100。

可实际结果却是汉文帝时的粮食价格不但没有秦时的3倍那么多,甚至有可能还低于秦时价格。

大家肯定很奇怪,放开民间铸钱,为什么反而物价下跌了呢?

其实原理很简单:不要把老百姓想成傻子。

民间假钱泛滥的根源是什么?是朝廷没有能力控制铸钱成本啊!

朝廷造不了足额足值的好钱,因为越造越亏本。

于是只好不断把钱的含铜量降低。

于是造假钱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民间有越来越多的人铤而走险造假钱。

于是朝廷派出越来越多的执法者去抓捕造假钱的人。

朝廷花在抓人上的钱越多,造钱的成本就越高,就只能越来越减少钱的含铜量。

说来说去,不是老百姓蠢,老百姓不知道用真钱,用假钱。

实在是朝廷自己带头造假,老百姓想用真钱朝廷还不让用呢(见链接:《谁才是真正统一货币的人)。

一旦市场上能稳定的大量投放含铜量高的好钱,傻子才会去选择残次品。

那些假冒伪劣的铜钱自然而然地被逐出了帝国的货币市场。

汉文帝放开民间铸钱,结果物价稳定,货币质量也很稳定。

后来的皇帝收紧政策,最后只允许中央朝廷铸钱,结果呢?

物价反而立马疯涨乃至失控,而朝廷发行的官方货币也越来越千奇百怪,以至于成为笑话!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放开民间铸币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后面我们会继续介绍为什么后来的皇帝又会收回铸币权。

回到汉文帝的货币改革,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文帝绝非后世部分文人墨客所误读的黄老一系不管事的务虚皇帝。

文帝在与吴廷竞争铜钱时使用的“手套”模式,在近现代仍然在许多地方非常流行。

这不得不让人感叹,文帝确实是一个讲究实践指导理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皇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