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韵,赏石的独特之处和本质所在

 二闲居 2024-05-15 发布于福建

图片


中国的传统美学有 '神韵'这么一种很有味道的表述,它显示着我们古人那种睿智的体味和提炼,这就是把人对自身生命活力、活力之美的感悟进一步肯定,把一种生命意识引人到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中。

图片

神韵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观赏石的最高境界。它体现出作品的思想和趣味的景深。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神韵气力” ,明代沈颢《画麈》有言“似而不似,不似而似”,齐白石也曾说:“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非似之间,这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传神写意之旨,用以写照观赏石,正为合适。

图片

最早提出'神韵'的是南北朝时南齐谢赫。他所要求的'神韵'描述了绘画中由线条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灵动飞扬,一种内在的活力、力量感和飘逸感。而在绘画中,是否能够画出对象的'神韵气力',这又很自然并明显地透漏着画家主观的品位和心境。

图片

谢赫的这种品评和要求不仅仅已是将'神韵'作为种艺术创造,自身具有相当深度的审美要求,而且实质上已是将'神韵'视为人的生命意义与艺术创造的一种内在融合。而这一点,正是'神韵'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核心性审美范畴的独特之处和本质所在。

图片

用包括'风神'、 '气韵'、 '韵味'、 '韵致'在内的各种表述来强调'神韵',对艺术创造由哲学、政治、伦理的理解进入到艺术自身的理解,从日常实用和理性分析中脱逸而出,进入到艺术的精神世界。

图片

这里,转变的关键是魏晋士人对个体生命的存在,对其意义和价值,在有了一种自觉之后,又有了一种审美意识、审美评判,而他们自身那种潇洒清远,富有审美意味的生命存在、精神风貌,则奠定了'神韵'的鲜活的范例。

图片

'神'这个表述由对天神、神灵的崇拜意识而来,对这种神奇力量的存在和活动的设想,在最初是用于人与外在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们言及神的心态由对大自然的信服、崇拜,又发展出人对自身创造的赞,由此导致出一种在形而上层面进行思考的生命哲学。

图片

韵,古人诠释为音圆为韵。这是在音乐与声韵学的发展基础上提出的。诗歌中用韵是为了加强对人的听觉刺激,音圆为韵还表述了完美的含义: 圆满即是美。
'神韵',在于它将古诗中那种哲理直白式的生命意识置于一种以秀美山水为表征的宇宙关系之中,人的内心世界、人的生命情致与宇宙万物形成了一种意趣深远、回味悠长的呼应。

图片

人不再是孤立地、仅限于其本身地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而是在与山水仿佛具有的某种精神意蕴、生命韵律中来感应人的生命存在。
人的生命意识赋予山水自然以生命意味,而在泛化了的山水生命之中人又格外品味到人自身的生命韵律、生命情调,格外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生命韵律、生命情调的隽永意味。

图片

观赏石系自然赐予人们的尤物雅品。其神韵所体现的“神”是各式各样的,既有豪放之美、粗犷之美,也有婉约之美,细腻之美。
观赏石其所体现的“韵”也有各式各样的,既有材质是“声如青钟色如玉”的灵璧石、 '风气通岩穴'的太湖石、'森然瘦而雅'的英石,亦有造型迥异的龟文石、菊花石、竹叶石。

图片

观赏石具有“神韵”,方显生气活相。空灵的石形与画面能给人以流动空灵感之美感,使想象升华,思接千载,物超象外,达到更加深远的思想艺术境界。正如人们理解和欣赏有各向不同的原因,但其在宇宙自然、山水韵律中感应生命之隽永的审美心态,那种悠远清隽的风格,那种于情致之间显露的人生哲思,这也正是赏石清心益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