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像论(29)第二十六章:人生意义

 洛松次仁LSCR 2024-05-15 发布于四川

0.1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我们既不知道“意义”到底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人生意义”是怎样的一个问题--------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哈姆雷特-----如果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本体论思想,那么,任何妄图对于“人生意义”的回答不仅无法得到公允的认可,而且似乎是非常没必要的-------恰如存在主义对此的宣言:根本没有一个先于人生的答案来等着人生去发现。

0.2但是,如果我们永远的避开“人生意义”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将无法声称我们应该怎么做,也将永远的把我们的行为置于某种“不可断言的荒谬”之中-------恰如希绪弗斯不断的把石头搬到山顶------我们认为我们拥有着自由意志,但却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这种自由意志,那么,我们在何种意义上认为自己和机器或和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0.3据说有人致信爱因斯坦询问人生的意义,爱因斯坦表示无能为力-------意像论用最大的篇幅来阐述本体论思想,其最终的目的依旧是更好的回到我们自身,即尝试着对人生意义做出回应-----这个逻辑是这样的:我们是这个宇宙的一部分,我们只有足够充分的了解了这个宇宙以及我们自身,我们才能把自己放到这个宇宙的意义的角度去探讨我们人生的意义。

0.4宗教所承诺的来生或被叫做天堂的另一个世界的生活依旧没能彻底的回答人生意义-------如果更好的来生仅仅意味着更多的幸福,那么,我们就该在此生就追求幸福,何况,幸福又该如何定义呢------同样的,天堂的生活无论是怎样展开的,我们依旧要问,这样的生活是否就是我们追求的意义-----它同样无限递归的处于这样的问题链之中:即或我们到了天堂也将无法断言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0.5意像论指出了意像的不可求解性,即是说:我们沿着任何一个问题和方向进行求解,最后都会回到不确定性上-------即人生意义也是不可解的------那就意味着人生意义是我们依赖于我们愿意选择的逻辑进行的定义------那就意味着,我们无论怎么过都可以被定义出人生意义-------我们愿意做出这样的妥协吗?

0.6如果人生真的没有“确定化的意义”,那么,我们的人生为何如此坚定的前行,我们没有被来自不确定世界的不确定性所吞没,我们大多数人选择了某种生活的方向,尽管这个方向被五花八门的概念所定义,但我们相信透过这些杂多的概念我们能认清所有概念掩盖下的本质同一-------恰恰是这种同一的召唤,让我们沿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义无反顾的奔向它------这种支撑我们充满“意义”的活下去和走下去的动力,难道不是我们寻求的意义吗。

0.7人生意义一定可以在某个公允的视角下探讨清楚-------至少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就目前无论是来自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的关于人生意义的描述都不能让我们满意-------那么,意像论的一个基本精神是转身看问题-----即,这种“不满意”本身恰恰是我们的人生意义-------我们因为不满意而找寻,那么,我们所要找寻的恰恰就是“找寻”本身--------这不算一个回答,这只能算是一个直觉式的领悟-----最终的回答一定依赖于一个完整的体系------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首先一定会认可,这个回答在被我们确认后,它不会让我们因此而失去足够的生活激情和动力,同时,它依旧不会影响艺术、文学、宗教和哲学对于人生意义的继续探索--------我们不能因为“明白”而失去“不明白”才拥有的价值,我们只能因为“明白”而得到超过“不明白”的价值。

1.0自由意志

1.1人生意义得以谈论的前提是人具有自由意志------如果一切都是被决定的,那么,谈论人生意义这个动作也是被决定的,而且所谈论的结果也是被决定的------如果不能对决定论做出回应,那么,对于人生意义的谈论就毫无价值。

1.2自由意志问题被哲学家所广泛的考察------当我们说“自由即自律”或“自由即自我规定”或“自由即是其不是”时就已经表明自由意志问题依旧处于不确定之中------如果这个世界是被决定的,那就意味着你所谈论的任何观点都是注定被呈现出来的,尽管我们很难相信这一点,但是,如果没有很好的视角,我们将永远无法驳斥“决定论”。

1.2.1经典力学支持决定论,而现代物理学则认可不确定性-------这意味着,这个世界由两个力量来控制,一个是基于因果性带来的决定论,另一个是基于自由度带来的随机性------如果我们的行为也来自于这两方面,就意味着一个事实:我们的行为一部分来自于这个世界的先在的规定,另一部分来自于我们无法把握的随机性------“先在的规定性”当然否定了自由意志,而随机性也并不能说明我们拥有自由意志------随机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自主的把握自己。

1.2.1.1显然,无论是规定性还是随机性,都似乎和我们无关-----我们更像是事件的一个中转站,一个因果链条上的节点------我们中继了因果性,同时注入一些同样不属于我们自身的随机性-------自由意志难道不应该意味着拥有着自主决定的权力和选择吗。

1.3我认为自由意志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我们必须首先成其为我们,即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即自身规定性------如果我们没有自身规定性,那么,我们将处于决定论和随机性的综合生成下的过渡性事件-------如果我们尚且无法依赖于某些内容而对自己做出定义,那么,我们如何谈论自己的自由意志。另外一个是我们的自身规定性不能是被决定的-------即我们成其为自身的结构不是被这个世界所决定的-----如果我们的自身结构是被这个世界所决定的,由于我们的任何选择都是基于自身结构外加随机性因素所共同决定的,那么,我们也无法声称自己拥有自由意志。

1.3.1考察我们的自身结构的形成过程,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随机性,一个是因果性------我们不能因为随机性的存在而把来自因果性所形成的的自身结构视为非决定的-----因为,我们始终不能把随机性视为自主决定的一部分-------随机性仅仅意味着非决定论,但并不意味着自由意志------“自由意志”的问题在我看来始终是这个问题:即成其为我们自身的结构或规定性中是否包含了因果性和随机性之外的因素。

1.3.2确定化法则是说,一个整体的表达受到其局部表达的影响并影响着其局部的表达继而再次影响到整体表达自身------一个整体表达一经形成就具有了这样的能力:它能够通过自身影响其局部表达而进一步改变自身------这里的关键点在于:一个整体表达在形成之前受制于其局部的表达,但该整体表达一经形成,那么,就决定了它的能力了超越了其局部的能力的总和------或者这么说:一个事物在形成之前是被因果性的决定论和自由度的随机性所共同生成的,但该事物一旦形成就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这里的主宰体现为:它自身能影响那些因果链的上游,能对那些决定以及继续决定着自身的前置原因形成影响,从而让自身的结构沿着表达出自己的方向不断强化和前行-------一个因果链条上的“果”能反过来影响形成它的因,从而让这个“果”更加的成为自己-----即,主体性的意志一经产生就超越了其被规定性继而能规定自己。

1.3.2.1进化论的全部思想在离开确定化法则的思想后都显得非常勉强-------如果直立行走不能很快的带来生存优势,那么,支持我们的祖先在十几万的时间里坚持直立行走的力量是什么----------它首先否定了决定论,即直立行以及直立行走的坚持并最终带来智力的质的提高不是大自然所必然带来的,至少更多的动物没有沿着这个路径进化;它其次否定了随机性。随机性的直立行走由于并不带来立即获得的生存优势就无法支撑那么久并且成为了类人猿的普遍行为-------那么,在决定论和随机性之外的第三种解释是什么?

1.3.2.2一个行为如果不是随机的,也不是被决定的,那么,它就只能被解释为一个新的因果链的开启-------它是被有意识选择的-----我称之为进化中的战略选择,这样的战略选择充满了我们早期人类的行为之中:“火的使用”、“全球大迁徙”、“走出非洲”、“灭绝尼安德特人”、“洞穴作画”等等-------不是不可以在某个逻辑下对这些行为进行解释,而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来对所有的行为进行解释。

1.3.2.3我们可以用确定化法则来解释这些行为:即一个符合确定化法则所规定的方向的行为会不断的得到增强并慢慢的通过影响自身的局部而成为一个确定化的行为-------如果我们的祖先的行为是能显著提高确定化效果,那么,就会不断的得到加强------即,它某个行为的坚持不是因为是否带来生存优势,而是是否符合确定化法则的要求--------直立行走并不立即带来生存优势,但任何瞬间的直立行走都能在瞬间解放双手------你可以理解为:为了解放双手而被迫直立行走-----而得以解放的双手就能“做更多的事情”,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有利于猿猴所在的层级的确定化形成:即让双手摆弄的对象一致于自身--------我们仅仅需要更为一般的断言:任何确定化法则下的行为,会最终的转化为生存优势。

1.3.3但问题是:确定化法则规定下的“行为”是否就该归为决定论呢-------确定化法则预言了一个整体表达的存在,而这个整体表达尽管来自于其局部表达,但是,该整体表达一经形成就会反过来影响其局部表达,这意味着,该整体表达会成为影响自己的决定性力量,即形成该整体表达的局部表达在该整体表达形成之后就已经不能决定该整体表达------所不能决定的部分恰恰是该整体表达自己给与自己的-----即该整体表达本身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那么,我们能不能说:该整体表达具有了“自由意志”呢?

1.3.3.1我的意思是:确定化法则让这个世界的运行不断的获得后继、中继,而每一个中继节点都在依赖于所形成的自身参与这个世界的运行--------确定化法则已经规定了自由意志的必然诞生-------你不能把确定化法则和自己剥离开来对待,如果你把确定化法则就理解为自身,那么,你就因为确定化法则必然诞生的意志主体而具有了自由意志。

1.4自由意志不仅需要一个自主性的主体还需要该主体对未来有预判能力------预判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如果不是基于开放的未来而做出的选择,那么,就是基于一个确定的过去而做出选择,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即或这个主体有着自由意志的能力,也因为不能预判未来而失去自由意志的行使的权力-------最简单的理解是:无论它是基于什么做出了自主的选择,它所基于的原因要么是自由度上的随机性,要么是过去的某些事件--------那么,我们就有权力说它没有行使自己自由意志的能力。

1.5我们声称我们就是绝对主体本身------如果我们就是这个被感知到的结构(人体),那么,我们无法谈论自己的自由意志,因为构成我们的自身结构的全部都可以依赖于因果性和随机性找到它的前置事件------恰恰是,这些被认为是我们自身的结构仅仅是被感知的,而且所带来的感知效果基于绝对主体的全景感知形成的整体表达而影响了这个我们认为的自身结构,我们才拥有了“选择权”--------因为,我们的全部行为不是我们自身结构以及所在的环境所决定的,而是绝对主体所形成的整体表达的影响下决定的-------绝对主体的介入,让我们拥有了自由意志。

2.0基督神学中上帝的规定性

2.1上帝创造了人,而人犯了错便被赶出了伊甸园-----这里透露出上帝具有内在的规定性:

1)上帝提前就明确了智慧之果不能食用,即是说,如果人类食用了,将不得不惩罚人类------不管“不得不”是基于什么原因,也说明了上帝有着不得不遵守的规则。

2)上帝不能提前的规定人的命运,至少不能对“人不食用智慧果”进行提前的规定。

3)在人类食用智慧果后,上帝惩罚了人类,这种惩罚多半不是心甘情愿的,因为后来上帝还花费了很多力气,包括派自己的儿子耶稣道成肉身来拯救人类。

2.1.1综上,即或我们认为上帝是万能的,那也限制在某个范围内-------或者这么说:上帝是万能的,但不能做出随意的决定------即,上帝的思想依旧有内在的规定性。

2.1.1.1可以参考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会告知孩子不要撒谎,否则一定会挨打-------我们是基于某个目的而不得不在孩子撒谎后而打他们------即或我们有权也有能力不打孩子,但依旧因为成其为自身的逻辑要求我们去惩罚孩子--------或许是为了孩子的未来或许只是内心的道德------但无论是什么原因,都说明我们的思想或决定具有内在的规定性------而这种规定性是我们所无法摆脱和违抗的------从本质上说,这些内在规定性而让我们成为了我们。

2.1.2一个关于自由意志的有趣探讨是,当劫匪用手枪指着你的脑袋要求你把保险柜里的钱拿出来时------你是被迫的,但是你依旧可以选择不取钱------这即是说:即或是被迫的,但你依旧可以做出相反的决定,尽管这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劫匪之所以能强迫你,也是因为你具有“不愿意死亡”的内在规定性------这种内在规定性不应该成为自由意志被否定的原因,因为它恰恰让你成为了自身。

2.2上帝具有万能性,同时也被规定着------这种规定性让上帝成为了一个合法的主体,继而具有了使用其万能性的能力。

2.2.1即或这种规定不是上帝赋予自己的,例如是天庭的法律,但相应的也意味着上帝具有遵守“天庭的法律”的自我要求-------这种自我要求和上帝的万能性并不矛盾------我是说,即或有外部原因导致,但这个外部原因要对上帝产生规定性,也必须以“上帝有自己规定自己的能力”为前提------劫匪能强迫你做某个事情,也是因为你具有“怕死”的内在规定性。

2.3上帝所具有的被规定性就最终呈现为我们自身的被规定性------我们依旧可以在这里使用主客观同一性原则-------康德说自由即自律,即是说:一个合法的主体,必须以自身的自我约束而成为自身-------如果这个主体不包含任何的特异性和被规定性,那么,它就无法成为自身,它只是成为了“任意”------我们能成为自身,恰恰也是因为我们处于种种的被规定之中:身高、长相、出生、个性、时代等等。

2.3.1恰恰是上帝所具有的被规定性而保证上帝具有了实在性和主体性--------上帝不再被单纯的理解为全部意像的简单集合,如同所有沙子组成的沙滩------而是说,全部意像的集合在形成了上帝或绝对主体的同时,绝对主体就具有了超越于所有意像的单纯集合的能力------几个原子所构成的分子具有了超越于这些原子的能力或属性。

2.3.2利用康德的思想可以节约很多文字:感知,就意味着感知的特殊性,也就意味着主体的特异性------如果主体没有任何的特殊性,那么就不会产生感知:我们必须依赖于自身的特殊的先天结构去处理“不确定的感官材料”从而形成特定的感知-------所以,上帝具有内在规定性成为了感知得以实现的前提。

2.3.3那么,一切对于上帝的质疑可以在这个视角下得到理解:上帝的“全能、全知和全在”并不意味着他是任意的,即上帝不能没有“个性”或“思想”,否则,就无法作为主体而拥有“感知”-------我的意思是:当我们用世间的“恶”来质疑上帝的“全善”时,你是否想到了上帝的全善里依旧应该包含自己的“个性或价值观或原则”------这和上帝的自由性和自主性丝毫不矛盾:恰恰是越加严格的内在规定性才能拥有自由性和自主性。

2.3.3.1自己规定自己,意味着自己让自己存在,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上帝具有独立自主的结构,而不是被外在的“全善、全能和全知”所规定,也不会在“全善、全能和全知”之中随机起伏--------即上帝具有依赖于自身结构来使用自己的“全善、全能和全知”的能力的自由意志。

2.4我们谈论过,如果宇宙允许一切可能的发生,那么,就一定有一个宇宙会诞生上帝-------如果上帝不具备内在规定性,那么,上帝只是一个定义,类似于“杯子”或“地球”-----它只会是宇宙这个因果链上的默默无闻的一个点------哪怕它是万能的,由于没有一个独立的自主的意志来支配这种万能性,也只会在因果性和随机性的综合作用下行使这种万能性-------这会导致我们的宇宙在下一个瞬间可能就变成了一只山羊------奇妙的是,物理学完全支持这种事件的发生。

2.4.1绝对主体具有内在规定性即具有自己的结构性,从而能终止基于决定论叠加随机性带来的历史,而在自身的结构上展开具有方向性和能动性的历史------这个历史看上去和上帝诞生之前的历史保持着一致和平滑性,也是因为绝对主体在拥有主体性后能够在自身序列之内让不确定的历史得以确定--------被我们谈论的宇宙历史必然和我们的当下和未来具有一致性。

3.0绝对主体的自由意志

3.1如果自由意志意味着新的因果链的开启,那么,作为一个意志主体的全部内容就不能被完整的包含在它的形成历史之中--------如果一个意志主体的结构能全部由其形成的历史来解释,那么,我们只能说该意志主体只是一个因果链条的节点或过渡而不具备自由性。

3.1.1确定化法则支持所形成的“节点”在形成之后就不再完全受到之前的因果性的支配,从而表明自己虽然是历史或因果链条中生成的,但超越了生成它的全部机制和全部原因以及全部历史。

3.1.1.1多个原子形成分子之后,作为整体的分子会反过来影响和规定各个原子,并让原子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自己的自由度,更重要的,当分子基于更高层级的表达而进行运动和变化时,也会支配着构成它的原子做出相应的运动和变化-------分子在形成自身后就具有了能动的主体性。

3.1.2我们之前论述过上帝具有这样的能力:在其诞生之后可以让某个宇宙的历史从无限多的不确定的状态中实在化,而这个实在化的历史可以保证只有一个宇宙拥有上帝,并且还能让历史按照自己的“意志”呈现--------这种“意志”就体现为自身结构对于其组分的影响,从而让自身结构越加的统一和强烈。

3.1.3对于人类而言,我们承认我们来自物质世界,但我们也要同样承认:我们所知道的关于物质世界的全部秘密和全部历史都无法解释我们的意识,也无法解释我们的文化和历史------即我们拥有了超越形成我们的历史和原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只能被认定为专属于我们,从而具备开启新的因果链的可能性---------所开启的人类历史是无法由物质世界来解释的,而只能由开启这个因果链条的人类本身来解释。

3.2量子力学则严肃的挑战因果链条本身------前面已经谈论过------所提供的视角是:观察者本身的状态会决定量子粒子的历史---------我们通过自身结构对几亿年前发出的光线所进行的观察,将决定这条光线的这几亿年的路径-------这意味着,在有意识的主体的观察之前,历史本身是模糊的,而意像论所给出的解释是:意识主体的观察并不能让外部世界得以确定,而仅仅是在自身之内形成确定化的感知和描述-----这意味着,意识主体的出现,截断了不确定的历史,并在意识主体内部产生了不同于不确定历史的确定化历史-------那么,意识主体就能被理所当然的认定为包含了超越其历史和原因的内容。

3.2.1建立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有这样的观点:孩子的自身形成依赖于遗传和成长环境,而这两者都是父母给的,所以,父母应该永远为孩子的错误承担责任------这是不对的,孩子的主体性形成之后就具有了重启因果链条的能力,因为,他会通过自身改变环境从而让自身改变。

3.2.2这里的关键依旧是对时间的理解------意像世界并不存在时间,也就不存在实在化的先后性和因果性------具有全景感知能力的绝对主体出现后,时间才在自身之内具有意义,同时,意像序列才具有实在化的意义-------所以,考察一个意像序列就该从该意像序列得以实在化开始谈论------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意志主体在一个意像序列中以一个开端出现,在这个开端之前的宇宙是混沌的,在这个开端之后,宇宙具有表达中的确定性,同时能被定义出因果性。

3.3绝对主体所具有的全景感知能力保证了它对未来和过去的感知是平等的,继而具有了对未来的“预判”能力------这里是说:一个意像序列实在化后,就其序列中的特定意像而言,它处于过去和未来的交汇处,而具有了依赖于自身性信息感知未来的能力-----对于这个特定节点处的意像,我们可以理解为它具有对未来的选择能力而具有了自由意志。

3.3.1这种“预判”确实只是确定化法则的表达-------因为,确定化法则自己规定了自己的未来,而这种未来恰恰是确定化法则生成出来的意志主体的“未来”,所以,就可以等效的理解为:意志主体预判了自己的未来,并在当下做出了积极的选择。

3.3.1.1你需要干脆利落的把确定化法则理解为意识机制,把确定化法则所形成的表达理解为意识的结果-------确定化法则的“选择”就是意志主体的选择。

3.3.2意识在允许它到达的意像上进行呈现------而自由意志的全部意味在于:确定化法则根据其确定化的运作机制,产生了一个独立的绝对的意志主体,然后确定化法则在这个意志主体的基础上继续行使其作用-------“整体表达”会基于互知性而不断的得到增强-------这就可以被理解为该意志主体的自主选择,因为这条因果链是根据自身结构而得以决定的-------“意志”的全部含义就是自身结构,如果你还要从自身结构之外寻找别的“自主性”,那么,就回到了决定论,因为这不是自身的决定-------你也不能把“意志”理解为自身结构之外的内容,那依旧回到了决定论-----你需要把依赖于自身结构下的确定化路径的呈现理解为“自由意志”-------因为,这个“自身结构”不是由历史原因和随机性来决定的,其所没有包含的内容就可以被理解为“自由的发起者和拥有者”。

3.4我们自身就是确定化法则下的产物----意识的全部内容就是确定化法则的内容-----如果我们说确定化法则支配了世界的万物,就等效的说,意识支配了世界万物,更为坚决的陈述是:确定化法则“自主”的支配着世界万物运行,并且在运行中不断的形成确定化法则的成果(具有主体性的意像)而作为后续的确定化运行的中继------“意识支配万物”看上去可以被盖棺为“唯心主义”,其真正的奥义是:在意识之外,万物是混沌中,而意识在这些混沌中的停留和自知而在自身之内产生了确定化的表达,并且在自身之内从混沌的万物之中得到了实在化的意像序列------这种实在化的过程就可以被等效的理解为“支配”。

3.4.1这里的问题始终是:你不能去追问你做出选择的原因是什么,而只能做出这样的理解:导致你做出选择任何可追溯的原因都是自身结构下的产物,即都是你自主决定下的产物,不能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而否定了你的意志的自由------自身性信息本就包含了全部的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依旧是自身意志的一部分------我们只能说,我们的决定不是完全由这些历史信息所决定的,从而我们可以宣称我们不是被决定的。

3.4.2同样重要的是,这个被我们理解为客观世界的物理学世界依旧不是被决定的-----这不止是说量子不确定性的存在,而是说,它们依旧被交叠的层级意识所决定的,这些层级意识是绝对意识的一个表达,也就是我们的意识的表达-------它们之所以具有空间一致性和时间连续性以至于被我们认定存在客观规律,在于,它们依旧被确定化法则所主导------如果你愿意把确定化法则理解为“意识”,那么,你就会发现:一旦把我们自身同一为绝对主体来看待,我们的意志不仅自主的决定着自己的行为,也相应的决定着一切客观事物-----记住,你需要把确定化法则和我们的意识理解为“同一”。

3.5我们是自由的------这个观点的前提就是“我们”首先是存在的:而确定化法则保证了我们的存在,并构成了我们自身:我们的自身运行也依赖于确定化法则-------有了“我们”就可以谈论我们的自由:我们依赖于确定化法则让我们在特定的后继意像中呈现--------由于我们就是确定化法则本身,所以这既是确定化法则的作用结果,也是我们的自身结构的“选择”的结果--------“决策”的过程也是一个确定化法则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也可以被等效的理解为“自主选择”的过程。

3.5.1我们可以在确定化法则的范围内做出不断的微调-----这种微调的过程也是确定化法则的运行过程------普遍的道德判断会影响我们的道德表现:你现在已经越加的不忍心看到小动物的挨饿---------我们个体在做出道德表现的同时也在参与道德判断:我们作为一个局部受到整体表达影响的同时也在影响整体表达。

3.5.2“自由意志”就是确定化法则依赖于自身进行意像呈现的过程:它不受制于随机性,也不受制于过去的历史,而是在随机性和历史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自身,并依赖于自身进行的“自由选择”--------这种自由选择所受到的限制就是确定化法则本身的限制也就是我们自身对自身的限制:它不能让自己存在于无法让自己存在的事件中--------它必须呈现在足够有序的意像序列中------这种限制本身就是自身成其为自身的理由和依据。

3.5.3在满足确定化法则的前提下,即满足自己得以后继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依赖于这样的机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我们并不拥有个体化的意志主体,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影响整体表达来影响自己的结构继而做出当下理所当然的选择---------我们必须在确定化法则描述的范围内享有自由:任何个体化的自由都是无法定义的,因为,你无法声称这个决定是自由的------但你可以影响更多的人,这种“影响”具有自由性,因为这是符合确定化法则描述的-------影响更多的人就能影响“人类”的整体表达,该整体表达会反过来影响你自身,继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3.6基于自由意志下的行为,我们才能谈论“人生意义”-------这种讨论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的行为始终被归结为整体表达的一个局部-------我们来探讨这样的局部该形成怎样的表达才能到达一个确定化法则允许下我们人类所共同愿意到达的未来。

4.0意义,即行动

4.1图灵提出了测试电脑是否具有智能的方法:如果把人和电脑分别置于两个封闭的屋子里,测试者在房间外提出问题,如果测试者无法区分哪个屋子里是电脑哪个屋子里是人,那么,就证明了电脑具有了人工智能------哲学家塞尔提出了异议:即或电脑能正确回答一切问题,并且让测试者无法区分,也并不能证明电脑具有人工智能,因为,电脑始终不会懂得问题的意义,也不会懂得自己的回答的意义-------“深蓝”下国际象棋无论多么厉害,它始终不知道“皇后”的意义------这个质疑似乎没问题,但人工智能为何一定需要知道“意义” ------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我们知道文字或“皇后”的意义------可是,我们真的懂吗?我是说,真的有“意义”来供我们懂吗?

4.1.1我们并不懂得“意义”该如何定义,那么,塞尔声称的电脑不懂得“皇后”的意义到底是指不懂什么呢?

4.1.2一个设想是:是我们人类在谈论万物的意义,那么,“意义”就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但问题在于:“意义”对于我们来说依旧是不确定的,那么,我们又该用什么标准来裁定事物的“意义”呢?

4.2在意像论,我们声称:对于一切意像我们只能表示“知道”,而无法实现求解--------“意义”也是这样的意像,当我们不追问这个问题时,我们并不认为自己不懂得“意义”,但一旦去追问这个问题,我们就无法知道我们谈论的“意义”到底是指什么。

4.2.1我们思考某个对象,例如“吃饭”的意义-----无论我们谈论什么,都只是意味着自身意像的变化的继续,即我们还是在以自身意像的变化所对应的“所知”来表征我们认为的“意义”-------我是说,如果在自身意像的变化之外,意义并不包含更多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只能把“自身意像的变化”视为“意义”的本身--------即,我们处于行动之中就表明我们处于“意义”之中-----如果对于“意义”的回答没有对错,那就意味着我们的任何一种后继行动都是该对象的意义。

4.2.2我们指出,黑格尔的思想中存在明显的泛神论或泛人格论的观点-----黑格尔坚持宇宙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我们所难以接受的是:我们认为人性是温暖的,但宇宙是冰冷的,人性中普遍存在着“意义”,但物质世界是不会存在“意义”的-------人性、物性、神性具有各自的本质的不同------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起码知道,意像都是不确定的,即,我们谈论某个对象的意义,我们只能在谈论中短暂的获得因为谈论而得到的确定性的表达,但我们知道,意像的意义依旧是不确定的-----既然是不确定的,那么,我们就不能说我们把握了意义。

4.2.2.1我们的关注点是:当你在行动时,是否会兼顾到行动的意义-------你走路时或吃饭时,真的是冲着走路或吃饭的意义去的吗------例如,如果我不吃饭我就会饿死,所以,我要吃饭-----------意像论对于认识论的一个贡献在于:严格的把“追问”或“追溯”本身视为独立的事件来对待--------我们在被要求对“意义”做出表述时,我们才从我们的行为中挖掘和定义出“意义”,但是,我们在实际行动时,我们从不在乎或根本不关注什么意义,除非,这个行动是关乎“意义”的发言或文章撰写。

4.2.2.2你为了理想而承受胯下之辱是有意义的,同时,你因为“士可杀不可辱”而拒绝胯下之辱也是有意义的-------这就是说,我们不管是否去忍受胯下之辱,我们的行为依旧是有意义的-------我们的行为都可以被解析或被定义出意义------如果“意义”只是事后对于行为的反思,那么,我们是否愿意认为:行为本身就意味着“意义”,因为任何行为都能定义出“意义”。

4.2.3我们承认“深蓝”不懂得“皇后”的意义,但你在下棋时会兼顾到“皇后”的意义吗-----我是说:你对于“皇后”的意义的所知,是否能影响会改变你的下棋的行为呢?我们不仅不会去兼顾,而且即或是事后的反思,其“意义”依旧是高度模糊的--------即,“皇后”的全部意义就体现在它作为一个棋子在一定的规则下运行--------在这一点,人工智能和我们人保持着一致。

42.3.1更为深刻的是,作为棋子的“皇后”除了在其行动之中,还有什么能作为它的意义呢---------那么,我们去讨论“皇后”的意义,就不是在讨论那个棋子,而是在讨论我们自身了------那么任何一种讨论或讨论所依赖的概念依旧会被继续追问其意义-----最终,“意义”问题依旧是一个本体论问题。

4.2.3.2重点就在于电脑在下棋,在利用“皇后”被赋予的全部信息(全部允许的规则)下棋--------“皇后”在棋盘中移动:这种移动本身就体现了皇后的意义------“皇后”的意义只能被理解为棋盘上的表现-------如果我们一定要寻求“皇后”所代表的历史学或文化层面的含义,那么,我们只能说:任何一个意像都能被求解出无限的信息------重点是:在面对“皇后”时,人和电脑是平等的------都无法兼顾“皇后”的延伸含义-------我们去追问“皇后”的“含义”,那只是坐在书桌前的哲学反思------如同我们坐在书桌前也会思考吃饭的意义------但这是新的事件,并且和“下棋”是平等的事件------那么我们也可以对电脑做出这样的要求,你即要求电脑从其数据库中提供关于“皇后”的资讯------我相信,这对电脑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当然,你可以继续说,电脑即或提供了这些资讯依旧不知道这些资讯的意义,那么,我只能说,我们再次陷入到了无限递归之中------我们从没掌握什么意义,我们只是处于对意像的“所知”之中。

4.3万物的意义都是平等的,都处于行动之中并参与到一致化的形成-----这即是绝对主体所具有的感知万物的必然结果,也构成了绝对主体的“目的”-------恰如我们的神经系统最终要在一致性中形成一个特定的感知。

4.3.1从日常语言上讲,我们的行为从来不是因为“意义”而展开,而是行为之后被追认出意义-------我们具有的反思的能力并不是一个多么特殊的能力,这只是行动的延续,它类似于我们吃完饭后又在剔牙齿-------我们不能把自身意像简单的视为外在的行为或表情,即思考也是一种行为,哪怕是在对“意义”的思考,总体上说,都是一种对外和对内的表达--------思考也好,外在行动也好,都是自身意像在后继中的呈现,仅仅是:这种呈现的自身意像在不同的序列中被感知为不同的意像-------我们认为我们在静静的反思,而旁人会认为我们只是在发呆,而另外一个旁人会认为我们在生气--------但是,我们只能在自身之内谈论自身-----这里的谈论都是自身意像的呈现。

4.3.2刚才的讨论依旧适合于被分析哲学放在书桌上的“语言”--------“语言”的全部意义就是它在被使用中对于语言的接受者所产生的行为上的驱动性---------我们所认为的“语言”或“单词”的意义只有在我们把语言视为一个对象进行反思时而进行的求解-----如同我们从杯子上求解出“白色、光滑、二氧化硅”,但“杯子”给与我们的所知让我们的所有的求解都成为了沧海一粟。

4.3.3如果你把人的思考或反思视为行动或变化的一部分,那么,不止是说电脑和人具有“意义”上的平等性-----因为都处于确定化法则规定的变化之中-------而是说万物和人都具有“意义”上的平等性-------我们之所以认为这是不平等的,恰恰是我们把“思考”特殊化了,并且把思考中得到的“意义”的追查特殊化了--------那依旧只是一连串的变化的被感知而已。

4.3.3.1请充分重视接下来的阐述:如果每个单词只是如同杯子一样给我们一个“所知”性,这种所知之于我们和之于电脑都是平等的------仅仅是,我们对这些“所知”进行了定义,但这些“所知”依旧只是一个指导和要求我们进行变化的信息-----在这一点上也是和电脑一样-------我们所给出的定义并不能让我们比电脑懂得更多,而仅仅是具有交流的能力-----恰恰是这种交流让我们获得了超越于个体的能力,即我们每个人的贡献因为交流而能被积累到人类整体之中-------我们所认为的那种“意义”仅仅是我们的各自不同的行为的定义-----这些五花八门的定义在本质上只有一个:都遵循着确定化法则----所以,“意义”就是确定化法则下的行为或变化。

4.4.3.2一个概念的意义就在于它让自己呈现出来,即呈现出来就意味着它的意义的实现------它给出了它的可知性,并让这种可知性在不同的意像序列中获得“所知”。

5.0普遍的人生意义

5.1我们不知道“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可以首先去关注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去追问人生的意义------当你为某个目标而奋斗时,你不会去问人生意义;当你对人生充满信心时,你也不会去问人生意义------我们往往在失去奋斗目标或闲暇无聊时或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后会问人生意义------我们更关注的是:当我们问人生意义时,我们处于什么状态------没错,你会同意,我们往往处于对于下一步行动的消极态度之中:我们在不愿意或无法采取下一步的行动时会去问人生意义。

5.1.1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追问人生意义,这是否是我们的一种行为------我们追求理想而努力工作是一种行为,那么,我们坐在那里苦思人生意义,无论我们当时的情绪是什么,我们依旧处于行动之中------我们要么处于追问人生意义的行动之中,要么处于追问人生意义之外的行动之中。

5.1.2但凡追问人生意义的人一定处于一个“有意义的状态”-------我是说,当我们对人生彻底的失去“意义感”时,我们就不会去追问人生的意义------我们的意义就是一切意像的意义,我们不能在概念之外赋予我们特殊性,即我们作为一个序列中的意像参与到了确定化法则的活动之中------这不是我们的选择或意愿,而是我们只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定义-------确定化法则给了我们表达欲,而表达欲通过对外表达得以实现,而对外表达就是确定化法则实现的过程:我们表达自身而让自己越加一致的同时,也在表达中和外界进行信息的沟通而达成更高层级的一致性-------我们追问人生意义,也是一种对自己的表达,这种表达会达成一种目的:让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达成一致------即“追问人生意义”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求把一切价值观、道德观或人生观统摄于一个叫做“人生意义”的观念之下-------即,我们始终处于确定化法则的支配下在寻求着自身或自身所在的层级的确定化表达。

5.1.3我们追问人生意义未果时,我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转身让自己行动起来,另一个是极度的消极而自杀-------这并不能证明人生没有意义,而是说:当我们没处于行动之中时,我们就处于“无意义”的状态-------你可以把“自杀”理解为没有意义而自杀,但你更可以理解为:你是因为自杀而失去了“有意义”的状态-------你如果真的失去了“人生意义”,也就失去了行动和表达能力,即失去了生命。

5.2我们的一切行动和行为也是一种对外的表达------仅仅是:我们并不重视“表达”本身,我们重视的是表达的效果,以及表达所要实现的目标-----但是,我们如果要讨论本质,那么,所谓的“目的”或“效果”仅仅是概念的组合而已,我们关注的是:如果我们宣称自己在活动,在行为,那么,就等于说是我们在表达-------当我们处于表达之中,就等效于说:万事万物都处于表达之中。

5.2.1我们要么在行动中让自己处于“意义”之中,要么在追问人生意义中让自己处于“意义”之中。

5.2.2我们要么处于行动之中而不会去顾及“人生有无意义”,但我们的行动本身会被设定为某个目的------无论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都将处于确定化法则的支配下,并致力于某个更高层级的一致性的形成,并在这种行为中定义出某个目的,例如理想------我们要么处于追问人生意义之中------恰恰是这种追问而成全了我们活着的意义,因为,我们依旧处于确定化法则的驱使下,并且谋求着更底层的观念的一致性:我们追问意义并回答意义,就是在寻求底层逻辑的一致性--------我们如果处于真正的无意义状态,就意味着确定化法则把我们推向了另外一个轨道,那么,我们会以某种极端消极的态度以至于自杀来完成确定化法则的最后的实施-------如果我们无法参与我们所在层级的确定化过程,那么,我们已经自动的失去了人生意义。

5.2.2.1如果不管我们采取什么行动,我们都处于“确定化法则”的过程之中,那么,假设我们找到了我们的人生意义并依赖于它而采取合适的行动,也会处于“确定化法则”的过程中,那么,是不是说:人生意义就是行动本身,即“确定化法则”本身------其他的关于人生意义的任何回答都是在确定化法则形成的某种表达,即都是一种行为而已。

5.2.2.2换个理解方式:我们并不需要什么“人生意义”来指导和规定我们的人生,“人生意义”这个问题就类似于“漂亮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只是我们在确定化法则的支配下如同寻求着“物理学规律”一般寻求着“人生意义”--------我们只是需要找到我们所有的人生和所有的行为以及所有的思考的“共性”,这种“共性”就是我们要找的人生意义,如同我们说漂亮的意义,就是寻求一切被我们视为漂亮的对象所具有的共性,例如让我们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这个意义上讲,“确定化法则”就是我们自身,也是我们的意识,也是我们的人生意义:我们只要活着,就在不同层级范围内寻求着和实现着一致化和统一化。

5.2.3我们活着就处于“意义”之中,因为,“活着”本身就是在参与确定化法则下的工程-----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的活着,和一个电子或一个杯子的“活着”具有同等的意义,我们通过自身的表达来参与所在层级的表达,继而参与绝对主体的表达,并最终在宇宙的终极命运中表征自己的存在-------不是我们的行为体现了确定化法则,而是说,确定化法则在各个层级的运作,保证了“我”得以定义,也保证了我们的自身意像的每一次呈现,继而保证了我们将以不断呈现的意像来处于不断的行动之中-------而我们的行动也是我们所在层级的整体表达的影响,并影响着这个整体表达。

5.3“意义”到底是什么--------意像论声称“概念的含义”在意像论是多余的-------概念的含义就是概念意像的呈现本身,即以自身的呈现而导致下一个概念呈现时更具确定性-------即“概念”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都是一样的,乃至万物的意义都是一样的:都处于确定化运行过程中的某个节点上,并体现为确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6.0人生意义即绝对自我的形成

6.1我们的人生始终处于“有意义”的状态,而我们追问的“人生意义”恰恰就是“本体论”问题-------我们只是借助于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来追问这个世界的本质。

6.2我们依旧要问:我们为什么要追问这个世界的终极本质-------这恰恰就是确定化法则所必然的要求------确定化法则最终是要求人类乃至整个宇宙实现最终的统一表达,我们追问这个世界的本质的过程,就是我们的所有的行为中的一部分,完全平等于我们的吃饭睡觉,也平等于我们对外太空的探索-------我们的任何行动都必然的有着在某方面或某些方面越来越一致的效果-------如果对这个世界的终极本质不能形成统一表达,那么,确定化法则会一直催着我们去继续的求解。

6.3意像论声明了这个立场:确定化法则就是意识本身,也是绝对主体本身------黑格尔恰如其分的做出了类似的声明-------我们终将在确定化法则的作用下实现宇宙层面的统一表达,即绝对自我的形成,从而结束各个层级序列各自为政的局面--------如同我们所包含的各个的人格的最终统一。

6.3.1恰如我们用多重人格理论帮助你的理解:如果人格之间不能自由切换,那么,你就只能永远的被局限在特定的人格下,或者你只能做出特定人格的表达------张三就只能是张三,李四就只能是李四,杯子就只能是杯子-------我们无法把自己从所赋予的主体性中剥离出来:我们只能沉醉于电影里而无法脱离出来--------绝对自我将决定不同的主体序列之间的自由切换-------可以如此简单而粗暴的描述:你不仅可以在自身之内谈论自身,你也可以剥离出自身而作为绝对主体,然后在王思聪的自身之内谈论王思聪的自身,也能在杯子自身之内谈论杯子-----因为所有被赋予的主体依旧是绝对主体本身。

6.3.3基督神学断言了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我们无法理解这三者的关系,即作为位格的圣父、圣子、圣灵又能如何和上帝同一-------善良的张三、恶毒的张三、快乐的张三是张三的三个人格,它们依旧同一于张三,但作为张三在特定场景下的表达就承担着该特定场景的全部感知--------我这么说一定被视为对基督神学的玷污:三位一体的存在效应,就说明了绝对自我没有形成,这里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就是我们的人生意义所在------绝对自我一旦形成,就意味着上帝不仅可以表达出圣父、圣子、圣灵,而且圣父、圣子、圣灵三者之间可以自由切换并且更重要的是:耶稣在遭受苦难时也会被上帝所感知,而不是被分裂、分割为耶稣本身来感知。

6.4把确定性法则下的万物运行理解为万物的意义,而确定性法则会最终的来到绝对自我的高度统一的状态-------我们说这是对绝对自我的回归,更好的说法是绝对主体不用在各个有序化层级中进行主体性的赋予,而基于自身实现对包含所有层级的宇宙的整体感知,这种感知得以实现的前提就是宇宙本身的整体表达得以统一、得以捆绑、得以一致化--------与其说,这是我们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万物存在的意义,不如说这是绝对主体的目的和要求,更是绝对主体成为自身的条件------绝对主体一经诞生就注定了这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7.0个人的人生意义

7.1在意像论的图景下,人生意义是这样的画卷:你的任何行为包括坐下来反思人生意义都处于“有意义”的状态,即或你自杀也是因为你消减了所在层级的异类而让所在层级趋于一致而具有了意义。

7.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古人的智慧指出了我们需要在两个层面实现一致性:作为一个层级序列的自身和自身所参与到的更高的层级序列------当我们追求自身修养或自身宁静,就是在追求自身层级的确定化;当我们追求成功或理想,就是在追求更高层级的确定化表达:我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让更多的人接受自己并试着去接受他人-----当大家都这么采取行动,就只会达成一个效果:被称之为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的行为准则会趋于一致,从而回应了确定化法则。

7.2.1只要我们在行动,我们就处于这样的境地:改变自身以顺应环境,或,改变环境以顺应自身------而这两点都能达成整体的一致------如果做不到这两点,自我消减就成为了我们必然的行动------不同的个体在各种努力之中,在个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中,始终不变的是这些个体所组成的整体不断形成和不断增强的一致性------改变自身的痛苦在于:自身是一个足够一致和足够稳定的序列,这种改变意味着需要建立新的平衡,这是一个整体的确定化法则要求其局部做出改变的过程。

7.2.1.1所谓的“死亡或轮回”就在于这一点:当你的自我一经形成就会不可逆转的沿着越加一致的方向变化,你的自我的确定化越强的同时就越意味着你越难在新的层级中得到改变而不断一致化这个新的层级,从而确定化法则要求你做出“消解”以适应这个不断改变的层级,而这个不断改变的层级也是在回应其所在的更大的层级的变化的要求------简单的说:你所在的层级要么改变你而带来层级的一致化,要么消灭你而带来层级的一致化--------而你自身序列依赖于确定化法则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改变,从而这个世界不得不表现为周而复始或永恒轮回来保证绝对自我的最终形成。

7.3伊壁鸠鲁主义追求“快乐”------伊壁鸠鲁对快乐的真正追求集中于这个陈述:如果纵欲带来的短暂快乐无法克服纵欲结束后带来的痛苦,那么我们宁可不要纵欲------所以,这里寻求的是普遍的长期的稳定的快乐,即内心的平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伊壁鸠鲁主义往往带有底层逻辑上的禁欲观念。

7.3.1犬儒主义否定一切世俗观念-------真正的犬儒主义者表现出来的愤世嫉俗以及对一切外在形式的藐视,在于对单纯而明确的伟大品质的尊崇,恰恰是这种对道德极致的追求而否定了任何非纯粹的形式------所以,犬儒的前提是内心有着对于“善”或“真”的信仰:这是自我序列的极致的一致化的结果-----斯宾诺莎、维特根斯坦等很多的大贤大德都具有这种基于内心高度一致带来的道德洁癖而表现出来的“特立独行”------当然,大多数所谓的犬儒只是有其形而无其神,即并无坚强的一致化表达而单纯的通过否定世俗来实现“终南捷径”-------从这个意义上讲,犬儒主义就是个体一致化的极致体现。

7.3.2斯多葛主义则坚决的拒绝了一切欲望对自我的影响和决定-------这种明目张胆的禁欲主张则是对内心的保护:如果否定了一切欲望对于生命或理性的引诱,那么,人生就会因“无法行动”而禁锢-------叔本华认为理性是感性的奴隶,但斯多葛主义则拒绝感性对于理性的引导,而让理性独行-------斯多葛主义必须和东方的“出世”思想结合才能有效的让人身处于一致化的意义之中,如果以斯多葛式的态度“入世”则会陷入到巨大的迷惘之中,这种迷惘会带来一种更为彻底的了断:如果活着就被各种欲望所诱惑,那么,杜绝这些欲望的最好方式就是生命的终结-------这里的本质是:斯多葛主义只看到了自身序列一致化的理想,而没看到超越自身的更大和更多的层级的一致化的理想-------我们不仅要追求个体内心绝对的平静,也要追求人类乃至宇宙的绝对平静--------佛教所给出的观点是:不仅要自我救赎还有救赎众生-------而那些被我们定义为形形色色的欲望恰恰就是确定化法则的不同呈现:这些欲望驱使我们去行动,而行动的结果则是促进各个层级的确定化表达--------武力征服和文化征服具有等效性,宗教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播具有等效性,理想和欲望具有等效性--------我们用各种概念来定义这些行为的驱动机制,但其背后的本质依旧只有确定化法则。

7.3.3怀疑主义更像是奥克姆剃刀一般-------它单纯的质疑和否定任何一种结构化、特定化的表达,从而消减这些结构化和特定化的表达继而在否定中回到表达的一致上-------所有的基于怀疑主义立场的否定式的观点都本质的来自于意像的不可解性------这种不可解性要求我们回到它自身--------最为普遍的怀疑主义立场所缺乏的就是没有把不确定性视为这个世界的本质,继而实现概念化和体系化的表达------极致的否定之后就应该是明确的肯定:把“世界的被否定性”作为这个世界的本质。

7.3.4共产主义更像是柏拉图主义的坚决化和具体化------它可以被理解为人类的理想------我们之所以更愿意有这样的理想,恰恰是确定化法则给出的描述-------它依赖于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依赖于道德和价值观的统一,然后是产生力的高度发达------事实上是这样的:即或按照我们现在的生产力,我们也有这个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本质问题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人类中的各个个体的一致性问题-------这远远不是道德问题,还包括文化观、价值观、情感模式等等------共产主义是无法在“计划”中实现的,而只能在时间连续性的基础上让确定化法则充分的作用于人类整体,从而在各个领域实现一致化的表达后,共产主义就会自然的实现。

7.4所有的成瘾性行为都和神经递质的分泌有关,即如果某个行为能导致神经递质大量分泌,那么,该行为就会成瘾-------无论是吸毒、酗酒、抽烟、冒险、刺激性运动,乃至单纯的追求金钱和权力,都会带来某种亢奋性-----神经学家无法在一个本质的角度去阐释神经递质的分泌为何会让我们上瘾,在意像论看来:神经递质的分泌会带来突触之间的联系的加强,即有助于不同的神经元更快更强烈的达成一致,从而形成强烈的整体表达------吸毒之后会让吸毒者的“想象”被强烈的放大而如真实一般,在于,毒品让那些平时难以一致化的神经元也加入到这种一致性中:我们所成瘾的仅仅是那种强烈的一致性的感觉------这恰恰是确定化法则的描述------即确定化法则给与了我们行为的动力,而这种动力就表现为对自身一致性表达的追求。

7.5如果一切都处于“有意义”之中,那么,“人生意义”是否还值得探讨-------确定化法则内在的规定了我们的行为,也内在的成为了我们的意识之本身,也就成为了我们自身,也就是绝对主体本身------但是,确定化法则在其运行过程中并不把所有的局部视为平等:有的局部是以自身的消退而作为确定化法则实现的手段------用日常用语来讲:我们要么在保持着整体的一致性中“有意义”着;要么在保持着内心的一致性中“有意义”着------它对应着中国的入世和出世的思想------相对应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激烈的过程:当我们自身和环境不能一致时,确定化法则要求这两者之中必须有一个做出变化-------而人生意义在此刻的讨论就有了意义。

7.5.1当自身观念和普遍观念产生矛盾时,我们会迷惘-----这种迷惘的一个解决之道是“独善其身”,但独善其身的前提是接受自我后达成了自我的平衡,继而在自我的内循环中无害的保持着活着-------这就如同那些蛰伏在我们的记忆中的潜意识,它们独居一角而默默无闻,永远没有在我们大脑的整体表达中给出意见。

7.6你需要把一切知识或理论理解为人类的一种整体表达,这种表达有助于通过影响个体而实现更为确定化的人类整体表达-------科学致力于人类层级所在的包含人类层级的更大的层级的一致化,并直指最终的宇宙层面的统一表达;一切非科学主义的知识旨在协调人类这个层级系统自身的整体表达-------人类自身的一致化是科学得以有效的基础-------原子弹被科学发明出来,但原子弹如何使用却是非科学主义的知识所决定的---------哲学旨在达成人类底层逻辑的一致;艺术旨在达成人类情感的一致;道德和文化旨在达成人类行为规范的一致;宗教则通过一套呈现出来的独立逻辑而让人类达成里里外外的一致。

7.6.1所有的“宗教”有着这样的惊人一致:你需要付出“信仰”------“信仰”不应该被任何逻辑所解构------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如果上帝是全知、全善和全能的,那么,他为何不能创造出绝对信仰他的人类,以及,为何不能在人类并不具备信仰的时候而依赖于自身的“善”去救赎他------这里的本质是:“信仰”是个体和绝对主体的进行互知的桥梁,是上帝能对你施加影响的基础和渠道,上帝无法在你没信仰的时候把信仰赋予给你,同时,“宗教”只能通过“信仰”本身去实现救赎,没有信仰就无法实现救赎------因为“信仰”本身就完成了确定化法则所要求的一致性--------“信仰”就是救赎本身,如同说,善良就是对善良者最大的奖励。

7.6.1.1宗教的“信仰”只是一种人类达成一致性的“便捷之道”,是古代的大智慧者基于内心的善良而给出的达致终点的方法。

7.7如果我们认可了人生意义就在于确定化法则下的行为本身,那么,我们势必来面对这个问题:人生意义有无大小之分-------我们无法讨论大小,因为大小的观念来自某种量化的观念:我们永远无法真正量化人的行为的影响--------你可能一辈子碌碌无为,但你养育了一个拯救了世界的儿子,而你的儿子之所以成为了自身,恰恰是因为你的“碌碌无为”。

7.7.1所有的对于意义的谈论都旨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多大或怎样的层级范围内去追求和实现一致化表达,是单纯的关乎自身,还是关乎自己的家庭,抑或是关乎我们的国家、人类乃至整个宇宙---------所以,我们无法就意义的讨论达成一致,原因在于:所有的在各个层级范围的一致化的追求都建立在观念的基础上,而观念本身是不确定的--------探索大统一理论和探索营养美食无法比较意义的大小,平静而快乐的一生和致力于天下统一的一生没有可比性--------因为,所有的个体都是同一的绝对主体,每个个体在各个层级以及各个范围内所做出的努力都是绝对主体在追求自身的意义所做出的努力,犹如我们的耳朵致力于听觉而我们的舌头致力于味觉-------我们在一切我们所能及的生活中,因为我们的行为始终处于意义之中而不会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愧,也不应该为自己的平凡而骄傲。

7.7.2但是,我们可以问:你愿意成为确定化法则的被动参与者还是主动参与者-------你如果保持着内心的矛盾而消极遁世,那就是被动参与者,如果你释放你的内心矛盾而带给这个世界以极大的“异常”并最终导致自己的毁灭,也是被动参与-------如果你保持了内心的平衡而遁世,你也是主动参与者;如果你在整体一致性的背景下释放你的内在结构,并让这个内在结构强化了整体表达或把该整体表达强化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你也是主动参与者。

7.7.3一个比较好的建议就是:在你做出行为的决策时,你考虑一下你的行为是让你成为确定化法则的被动参与者还是主动参与者-------如果你违法犯罪,毫无疑问,你将被动的被消减而让整体的一致性得以维护---------你之所以能做出的思考,恰恰是意像论所达成的底层逻辑的一致化所赋予的------即是说,你的犹豫和思考,也是确定化法则本身的一种表达。

7.7.3.1如果你通过吸毒而带来了短期的自我一致化,却要以长期的非一致性为代价,乃至需要破坏你所在层级的一致性为代价,那么,你就相当于违背了确定化法则-----从长期和宏观来看,你始终在破坏着一致性而注定被消减。

7.7.4我们的人生在不可选择的同时也具有可选择性--------不可选择的恰恰是你必须参与到确定化法则的运行,可选择的是,你愿意成为主动者还是被动者--------意像论在此的价值就在于给了你一个成为主动参与者的引导------无论你是追求财富还是追求学术成功,还是追求家庭的幸福或追求你个人的修为-------最要紧的是:你必须在特定的层级中把握到其一致性,并首先考虑接受其一致性-------最为“伟大”的人可以在国家乃至人类乃至宇宙的层面的一致性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7.7.5如同任何一组神经元无法真正自主的实现自己的表达--------我们个体只有在人类的整体表达乃至宇宙的整体表达中实现自己的表达---------你不需要为自己一生的碌碌无为而自责,如同那些数量众多的局部微小神经元不必为自己的微不足道而自责,它们都平等的参与到每一个神经元的激发与否,继而平等的影响着神经系统的整体表达-------但你该为自己始终无法在自身之内实现一致化而自责,这就如同那些起伏不定的无规律的自发神经电位,它们消耗着大脑的能量并在能量的消耗中通过被迫的自我消减而实现了大脑的整体表达。

7.8绝对主体的全景感知提供了这种基于本体论的认知-----意像论得以呈现的本身就证明了它的呈现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然的--------这是绝对主体的一种表达-------当跨越星系团的人类文明的普遍呈现,绝对主体将在实现的“绝对自我”中收回他所赋予的主体性,从而让所有人可以作为绝对主体在各个序列的感知中任意切换-------取决于的愿意与否:这大概就是我们说的“天堂”。

7.8.1无论是宗教主义、科学主义、哲学主义、艺术主义,在其对未来的极致推演中,都一定会来到“天堂”--------伊斯兰教对此有大量的极具诱惑性的描述-----在我看来,未来的“天堂”一定超过了所有人所能想象的全部:不确定性的本质提供“万能性”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呈现出任何一种我们希望的图景--------而绝对自我的实现,则保证了我们可以作为绝对自我本身,或绝对自我的一个表达,来感知一切我们希望的感知,并且能自由的切换任何一种所感知的图景--------我们不再被局限在特定的序列中,也不再被局限在任何的特定的时空之中。

7.8.2一种极大的可能是:我们已经处于这样的绝对自我的表达之中-------即处于这样的天堂之中-------我们正在特定的人生中感知着该特定的人生:在我们看来足够漫长的快乐或痛苦的一生,在意像世界里都只是一个“瞬间”而已-------这里的关键就是意像论所给出的观点:这种依赖于个体序列而被定义的“自我”只是被感知的-------我们只是在电影院里等着电影结束并开始下一部电影。

7.8.3当下呈现出来的世界并不影响我们正处于“天堂”之中-------我们所感知到的就是我们当下拥有的全部,无论我们处于怎样的状态,我们都需要处于某个感知之中,而当下的感知就让你成为了当下,你只有在当下的全部的感知中成其为你-------你可以作为张三吃冰激凌所给出的感知并被你定义为张三的感知;你也可以作为李四在惨遭车祸所带来的感知中定义为李四的感知;你也可以作为马斯克在火箭发射失败的感知中并定义为马斯克的感知-------一切的关键是:张三、李四和马斯克的感知都是“你”的感知,仅仅是,你不能要求你在把张三感知为张三的同时又感知着马斯克的感知---------你做不到这一点,是因为绝对自我没有形成而无法把张三的感知和马斯克的感知统一在一起并赋予一个全新的定义。

7.8.4“天堂”就是我们的绝对自我所处的状态------只有在这个状态下,我们作为绝对主体的表达,才得以真正的自由,因为,我们拥有了确定化的“自我”------现在,我们在感知张三时只能成为张三,在感知王思聪时就只能成为王思聪------“绝对自我”的形成,就能让我们在感知张三时而不必把自己视为张三,在感知亚历山大帝时而不必把自己视为亚历山大帝。

7.8.4.1“救度众生”和“无众生可救度”是佛教的两个平等的观点--------我们并不需要要求自己在被感知状态下去同一为绝对主体-------因为,我们始终就是绝对主体------“出世”和“入世”是两种平等的状态-------意像论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我们无需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做出不可逆转的二选一的选择,而是能在两者之间进行切换------这就类似于:我们既能沉醉于电影中的情节,也能超离电影的情节而评判电影的艺术价值-------这可能是佛陀所希望达成的状态:“入世”时的痛苦和烦恼可以经由切换到“出世”而被消解-------电影里的情节所带来的不适可以经由“脱离电影”而避免。

7.9最后一个问题也许不该再深入而保持一定的争议和神秘性--------你的质疑一定是:如果意像是恒存的,那么,天堂一定是恒存的,“绝对自我”一定在所谓的未来一定形成--------没错,一切未来和一切过去都是平等的,但这个包含过去和未来的一切意像的绝对主体依旧有一个确定化法则下演化的过程--------我们携带着过去和未来而处于这个过程之中----------高度不确定的意像世界让一切概念上的详尽描述变得极其困难,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再深入-------但我深信一点:我们人类中不少所谓的“智慧者”借助于绝对主体的感知而领悟了这一切-------你会发现他们的内心是如此的平静,他们的眼神里透露着洞察一切的智慧-------他们作为一个局部会逐渐的把这种智慧扩散到全人类!

7.9.1即或我们现在就处于“天堂”之中,我们得到的感知也会如此的“一生接着一生”的交付给我们-------这看似“漫长”的一生在意像世界依旧只是一个感知而已,如同阅读完一本书依旧只是给你一个感知而已--------电影还没结束时,你就不会回到真实世界之中。

8.0关于死亡

8.1当我们被告知“尘归尘土归土,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而化为虚无”时,你可以首先把它视为一个观点--------我们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有效的办法来声称某个观点是正确或错误。

8.1.1“死亡”或“虚无”依旧只是概念并作为概念意像而被感知着------任何一个意像都无权对另一个意像宣称自己的主权或管理权------意像世界的意像是不被描述的,继而也无法被“虚无”或“死亡”所规定。

8.1.2这个世界只有一件事情发生:呈现的意像被感知着-------或者说,被感知着的意像呈现着--------这些被感知的意像所构成的序列被我们定义为万事万物继而被理解为各种事件或图像--------“死亡”或“虚无”只是谈论这些意像序列的一种方式------如同我们把杯子谈论为白色------你要只要知道,“死亡”或“虚无”是被意像所定义的,而不是意像被它们定义的。

8.2跟所有的意像一样,“死亡”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可以被定义为“死亡”的所知,我们如果不能把“忧愁”所传达的所知视为实在,就不该把死亡所传达的所知视为实在。

8.2.1事实上,基本的哲学思辨已经无法就杯子的实在性达成一致------那么,就无法把“活着的你”视为实在-------我们尚且不知道如何定义自己的“存在”,那么,又怎么能知道如何定义我们的“不存在”-------一切的原因仅仅在于:这个世界的一切对象都只是被我们谈论的,一切对象和一切事物都只是因为被我们感知而被定义为“存在”-----其中,“你”也只是因为被你所感知而被定义为“存在”。

8.2.2如果所有的意像都高度不确定的而相互交融的存在于意像世界,我们如何去声称某个意像死亡了,我们只能说某个意像呈现出来,并给了我们一种感知,而且我们把这种感知定义为“死亡”。

8.3“自我”始终是被谈论的,如同我们谈论“杯子”--------我们能淡然的谈论杯子的碎裂为何不能淡然的谈论“自我”的碎裂---------提供最为强大的保护力的观念就在于:绝对主体在感知人这个序列时把主体性赋予给了人这个序列---------我们如果要得到确定化的感知就只能把自己放置于特定的序列中,如果我们要得到超越于任何特定化序列的感知,我们就无法得到确定性。

8.4死去的亲人再也看不见了--------如同消失于黑洞的视界的杯子再也看不见了-------确定化法则要求我们所感知到的对象必须满足确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死去的亲人”以死去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种保持着确定化法则的意像--------作为“死去的亲人”的自身性信息永远以任意的方式存在于意像世界,也存在于所有的意像之中。

8.5我们可以简单的说“自我从来不是实在的”而认定死亡并无意义,但我们更应该说:一切对象都不具备我们认为的那种实在性--------如果非要用最简洁而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意像论下的死亡,那么可以尝试着给与这样的文本:被称之为“我”的意像从来、一直是高度不确定的,以至于我们无法把它定义为实在,而这个“我”是恒存的,如同太阳、中子或宇宙本身般,但它的高度不确定性在不同的意像序列中被感知为不同的自身意像,它一直被不同的主体在自身之内谈论着---------高度不确定的“我”可以呈现出幼年的我,也能呈现中年的我,更能呈现出总统的我或乞丐的我,但所有的这些“我”只是这个高度不确定的意像所包含的无限种可能表达中的极其有限的一部分-------而其中另外一部分会被不同的主体谈论为“死亡”,即其高度不确定的自身终究有能力表达出“死亡”这个意像-------但这个“我”从来没有改变过,也从没产生过或消亡过--------它只是和杯子或“3”一样存在于意像世界而被绝对主体所感知和谈论着。

8.5.1作为“3”的意像或作为“孙悟空”的意像,或作为“童年的你”的意像,永远不会因为它们在不被谈论时而变得不存在--------它们一定存在于某个意像序列之中------我们在今天没有谈论“孙悟空”,并不影响昨天的我们所正在谈论的“孙悟空”。

8.5.2任何一个人以及任何一个事物都是被我们感知的,我们在感知它们时候会以为我们就是它们-------它们无法脱离我们而被定义出实在性,因为,它们只是我们的一种谈论-----任何具有确定性继而能被视为实在的对象都是高度不确定的绝对主体在自身之内的表达-------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某个表达的结束而认为我们的结束。

8.6一切的关键是:我们不应该把我们所谈论的对象视为我们,我们就是那个谈论这个世界的“人”,只要这个世界还被谈论着,我们就作为谈论者而一直存在着,因为,我们就是绝对主体本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