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国维《人间词话》精解(六)

 雪域小子 2017-05-02

一、原文

(六)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二、译文(意译)

境并非只是指景物而言的,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的作品,才算是有境界,否则便没有境界。

三、阐解

1.“境界”的精神意涵

“境界”在古汉语中本来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边界”、“范围”,属于“物理性”的概念,后来佛教指心灵修行的级次、程度的“境界”概念传入中国,“境界”才有了精神或心灵性的含义,从而也才有了表示人格或道德意义级次、水平或标准意涵的“境界”概念。

王国维受康德、席勒、叔本华、尼采等人的主体论哲学、人学或生命美学影响,想借诗词来寻求人生的解脱之道,故特意用“人生意涵”浓厚的“境界”概念置换、改造了古代美学中的“兴趣”、“神韵”、“意境”,提出了一个极特殊的词学、美学范畴——诗意的“人生境界”或人生境界的“文学镜像”,即其《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范畴。因为“境界”本来就既有物质意义,也有精神意义;既可以指“物理性的境界”,亦可指“心理性的境界”,因此,王国维说“喜怒哀乐”亦是“人心中一境界”,就非常自然、正常而合理。

2.“境界”的“亦物亦心”性

传统中国哲学、美学是“心物合一”的“存在论”的,叔本华的“世界”也是“意志”一元论的,受此两者影响,王国维的“境界”自然也是“心物不分”的,即:是情景交融、意象一体的。只是“心与物”在实际结合中也未必全是平衡的,它可以是偏于“物象化”的景、象、境,亦可是偏于“情感化”的情、意、思,十分自由、灵活。但是,这种区分,也仅只是“心物”、“情景”、“意象”、“思境”或此多彼少、或彼主此从的一种“不平衡现象”而已,它们在根本上仍不能真正摆脱“心物一体”的基本结构。也因此,既是一体不分的,那么无论是景象境界还是情感境界,也就彼此彼此,无须太过计较,均可一视而同仁。故,王氏的“境界”也就是“亦物亦心”或“可物可心”的。

3.“真”的美学原则

在叔本华看来,虽然世界统一于“意志”,但是只有人才有“意志意识”,只有艺术才有自觉表现“意志”的“理念”,故人的主体心灵、主体直觉便很重要,它们是让世界或意志得以理想呈现的“关键”。因此,在王国维眼里便是“境由心造”,他自然会认为人的真感受、真表现是诗词创作中的关键因素,或这“真性情”、“真感受”正是产生“境界”、决定“境界”之有无的根本所在。即他所说的:“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中国的道家推崇“真人”,在我看来《红楼梦》的核心人物林黛玉的“人格要义”亦为“贵情尚真”,而不难发现王国维“境界论”的实质其实也是“贵情尚真”的,表现为对“真景物”、“真感情”的标举或推崇,因为只有“情真意切”、“本真之性”,才是人同本然之道无碍对接的那个“本然状态”。在此意义上,我们说世界统一于“意志”、统一于“心物一体的境界”,其实质也等于是在说、或亦可换言之为:世界统一于情与景、心与物、天与人相和合的那个“本然之真”。

     王国维“境界”的根底正是本然、本真之人生之境或生命之境。其要义均为:天然、本然、本质之“真”。真之“本然”才是“天人合一”、“心物浑融”的“道枢”。在王国维,生命力之真与境界之真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在他眼里真境界才是真生命力的理想的升华形式。

  2017年4月22日星期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