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样重文轻武:宋朝禁军却远强于明朝京营

 历史冷新泡 2024-05-15 发布于上海

每当重看宋朝与明朝的军事历史,就很容易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样重文轻武的两个朝代,作为皇帝直属部队的禁军差距巨大?
毕竟,史书中的宋朝禁军常常能四处奔走,迎战各种难缠对手。到了明朝时期,禁军经常自动隐身,几乎没什么存在感可言。

宋朝的禁军从一开始就有很多明朝时没有的职能

虽然宋朝和明朝皇帝的直属部队都叫做禁军,但实际上两者在具体安排中存有巨大差别。甚至可以说,宋朝和明朝的禁军,只是顶着类似名字的两个不同概念。
宋朝禁军的起源可以从唐朝中后期算起。当时,皇帝们为防止安史之乱的悲剧重演,开始扩编原本规模不大的禁军部队,以便需要时可以对抗地方藩镇。赫赫有名的神策军就是这样一支禁卫军。他们直接由中央财政供养,接受代表太监的领导,对抗外族和暴民的同时,也同样威慑着地方上的强藩。

禁军扩大化的传统从唐朝后期开始

这种模式随着唐朝覆灭,开始发生一系列变化。在五代十国,这个武夫当国的特殊时期,皇帝们个个都是会打仗的马背天子。禁军以往由太监统领的传统,也是在这个阶段被彻底打破。
结果,禁军要么由皇帝的心腹指挥,要么就是皇帝亲自掌管。而且五代的统治范围往往不大,中央和地方的差距不会非常明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五代的禁军经常出没在最前线,战斗力也相当强大。只不过越到晚期,君主就越喜欢将地方上的优秀兵源都并入禁军,最终形成后来的宋朝禁军班底。

宋朝继续了晚唐和五代的扩编禁军策略

宋朝建立后,继续加强和扩编皇帝的禁军部队。但自从宋太宗在高粱河战役中被契丹人开发了菊花,皇帝就很少有机会再亲上战场。五代留下的皇帝亲临一线指挥传统就此断绝。同时,伴随疆域扩大,中央不断扩编出来的禁军部队也日益增多。这就让宋朝的禁军。在实际上扮演着野战机动部队使命。
为了有效管理各地禁军,赵家人想出著名的“更戍法”。所有的中央禁军要按时轮换驻地,每次期限是1-3年。这样既保证所有的禁军都在前线待过,或至少能进行一些野战拉练,又防止地方武将像唐朝的太监那样把禁军私有化。一直到王安石改革之前,宋代禁军还能够和敌人在战场上对垒。

王安石变法前 大部分宋朝禁军还有一定战斗力

当然,王安石变法后,“更戍法”制度也就被破坏。禁军开始从中央野战军,迅速转变为驻扎在各地的中央军。其中,能驻防首都汴梁的都是幸运儿,不用饱尝定期换防之苦。代价则是战斗力一落千丈。即便驻防黄河以北防御辽国的禁军,也会因为长期无战事而消极怠工。唯有西北边区的那些禁军,因为需要定期和西夏人作战,保持了原有的水准。
此后,这些分化发展的禁军,就迎来靖康之变的巨大考验。例如最厉害的西北禁军,一度与金军打成对峙状态。但黄河以北的禁军只能望风披靡,不少人甚至主动投靠女真人,带着后者快速南下。至于首都汴梁的那些废物,更是只能靠城墙为自己的唯一掩护,坐等各地勤王军来拯救自己。当开封外城被金兵攻破,他们也不是逃到内城继续抵抗,而是索性在混乱中开始杀人放火。

开封禁军的战斗力在靖康之变中暴露无遗

那么,明朝的禁军又是什么情况?一句话总结:他们在规模上就和宋朝的禁军不在一个层面。
正因如此,明朝人自己都太好意思用禁军名称,转而用比较别扭的京营替代。他们在不同历史阶段,都能获得皇帝的特别照顾,进行加强整编。然而,很多士兵可能只存在于花名册中,实则查无此人。最大的用处并非军事任务,而是在特定场合进行政治表演。

明朝的禁军尽管衣着光鲜亮丽 其实却没有多少实际战斗力

由于这种糟糕的供养和训练方式,明朝禁军自建立之日起就不具备野战精锐能力,倒是与王安石变法后的宋朝首都禁军类似。战斗力自然是好看不到哪里去。
另一方面,明朝对待士兵的态度比宋朝更为恶劣。这就迫使很多禁军成员为生机奔波,成为全职逃兵或兼职演员。以至于到王朝中期,皇帝也只能跳开他们,另外花钱组建新的国家雇佣军部队。结果,这批人迅速成为第二种明朝禁军,不到一代人时间就淡出历史舞台。

从土木堡后开始 明朝皇帝和官员就总是徒劳的建立新禁军

综合以上这些因素,就不难理解宋朝禁军与明朝京营的巨大差距。虽然同样重文轻武,但宋朝的禁军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更多职能,自然也就具备更强一些的能力。反观明朝禁军,只能是皇城脚下的一块脓疮了......

菜鸡互啄:宋朝军队虽弱却可以打爆明朝

目标五国城:两位北宋末代皇帝与汴梁俘虏们的苦难行军

土木之变:一场必然发生的荒唐惨败

历史的谣言:宋朝军队的羸弱和缺骑兵没什么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