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囊性病灶为主的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影像解析

 天地之间一杆称 2024-05-15 发布于湖北

No.1

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20~40 岁多见;好发于四肢长骨骨端,膝关节上下、桡骨下段多见,常为反应骨及纤维组织形成的包壳所包绕,与周围组织有清楚的界限;肿瘤可侵犯关节软骨,但一般不穿过关节软骨,脊柱、骶骨也较常见;

临床疼表现为局部痛、肿胀、压痛,邻近关节则活动下降,可有局部发热和静脉曲张,轻微外伤易病理骨折;5%~10% 的骨巨细胞瘤呈侵袭性生长,肿瘤组织可以直接侵入肌肉、脂肪等组织,术后易复发;

病理组织学上由单核细胞、巨细胞及由其聚合而成的多核巨细胞。Campanacci 等(1975)及王云钊(1982)结合影像学表现和组织学基质细胞异型性将其分为 3 级:Ⅰ级(静止、非活跃)占 10%,Ⅱ 级(活跃)占 70-80%,Ⅲ 级(侵袭性)占 20%。

X 线表现:

骨质破坏

  • 偏心性:晚期在中央
  • 膨胀性:膨胀明显时只有薄层骨壳
  • 分房型:多见,可见数量不等,纤细的骨嵴—皂泡状改变
  • 溶骨型:少见,无皂泡状骨性间隔

破坏区内无钙化、骨化

破坏边缘清楚但不锐利,无硬化边,无骨膜反应

恶性征象

  • 肿瘤边缘筛孔状和虫蚀状破坏,骨嵴残缺紊乱
  • 骨分隔破坏,骨膜反应明显
  • 侵犯软组织出现肿块等

CT:可清晰显示分房征像呈皂泡样改变,骨破坏与正常骨小梁交界处无骨增生硬化带,肿瘤内密度不均匀,可见低密度坏死区,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可有液--液平面

MRI:肿瘤 T1W1 呈低或中等信号,T2W1 多混杂信号,亚急性出血 T1W1 T2W1 均高信号,慢性出血即含铁血黄素沉着表现均呈低信号,出血和液化坏死区可见液--液平面

图片
皂泡状改变

图片
图片
骨端偏心性溶骨破坏

图片
骨巨细胞瘤(良性)

图片
骨巨细胞瘤(生长活跃型)

图片
骨巨细胞瘤(恶性)

CASE 1

男性,23 岁,主诉:右小腿上段疼痛伴右膝关节肿胀 2 月余

图片
图片
免疫组化结果右胫骨肿瘤,骨巨细胞瘤。

CASE 2

男性,22 岁,主诉:左足背肿块 6 个月

图片
免疫组化结果:左足跖骨肿瘤,骨巨细胞瘤

No.2

骨囊肿


骨囊肿(Bone cyst):溶骨性的含液骨囊性病变,病因不明。可能因素:外伤。或局部血供紊乱,导致骨质吸收及细胞外液充填。其囊内为棕色液体,外面为纤维包膜,周围为骨壁,囊内可有纤维分隔。

青少年好发,最常见于 20 岁以下,男女比例约 2-3:1;多发于长骨干骺端 ,以肱骨、股骨最多,两者约占 70%。

一般无症状或很轻微仅有隐痛,多因病理骨折而发现

X 线:长骨干骺端囊状透亮区大多呈圆形、卵圆形或柱形,边缘清晰,膨胀性生长,长径与骨长轴一致,其内无分隔,囊肿向外生长可使骨皮质变薄,边缘规则,外缘常有轻度骨增生,少见骨膜增生;大多数为单发,少数为多囊;易病理骨折,当骨折片插入囊内为特征性表现常见「皮质嵌入征、碎片陷落征」:骨碎片向囊内移位,小的囊肿骨折后因骨痂生长而自行消失,大囊肿可因骨折变小

CT:病灶内均匀液体密度,轻度膨胀性生长,骨皮质变薄,可见「碎片陷落征」

MRI:囊内容物 T1W1 中等信号,T2W1 高信号

图片

No.3

转移性骨肿瘤


转移性骨肿瘤(Metasatic bone tumor):原发于其它脏器晚期恶性肿瘤,后经转移至全身骨骼的肿瘤;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主要经血行转移,常多发,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增高

按照骨结构及密度变化可分为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三型。

溶骨型骨转移瘤:

常呈多发性单纯溶骨性破坏,可伴有较大软组织肿块

发生在脊柱时,常侵犯椎弓及附件,多椎体侵犯可呈跳跃式分布,脊椎的椎间隙多正常

成骨性骨转移瘤:

较少见,多发生于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或膀胱癌的腰椎及骨盆转移

混合型骨转移瘤:

溶骨性转移瘤与成骨性转移瘤共同存在

影像表现:

转移灶呈斑点状、棉絮状或象牙质样硬化影,边缘不整

早期,小病灶常分布均匀,大病灶如棉花球状外观,骨小梁粗乱、增厚,间隙变窄甚至消失

晚期,多发病灶相互融合,有时呈弥漫性硬化

一般无软组织肿块,很少有骨膜反应

图片

CASE 1

男,58 岁,前列腺癌治疗后发生骨转移(跳跃式椎体骨转移)

图片

CASE 2

男 54 岁,主诉:发现肺部占位 9 个月,近期腰痛并加重伴左下肢酸痛 3 月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免疫组化诊断:左上肺癌伴左侧髂骨、坐骨及髋臼骨转移

No.4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FDB):正常骨组织被异常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和骨样组织代替;病变一般累及一侧单骨或多骨;单侧多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合并皮肤色素沉着和内分秘紊乱称 Albright 综合症

幼年起病,发病缓慢,大部分就诊年龄在 10-30 岁左右,男性略多于女性;受累部位少,单骨无明显症状,有时可有肢体畸形、跛行、局部疼痛、肢体增粗、病理性骨折。

头颅:头痛、鼻塞、听力下降、视力下降颅面部隆起畸形、眼眶间距增宽、骨性狮面

Albright 综合症可有内分泌症状,性早熟、垂体功能障碍、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和皮肤色素沉着。

X 线:

可总体上显示病变的范围,按其大体形态可分为四类:囊状、磨玻璃状、丝瓜筋状、虫蚀状

CT 表现:

病骨增粗,隆突畸形骨皮质膨胀变薄、髓腔狭窄或闭塞、在长骨者病灶纵径大于横径;病灶在股骨中上段者可出现「拐杖样」畸形

当病灶以纤维组织为主时, 表现为囊状、分叶状或不规则异常低密度灶,边缘清晰、硬化,呈膨胀性生长;病灶较大时边缘可有骨嵴向内凸出,病灶呈分房状

位于骨皮质内的梭形病灶,两端将骨皮质从中向内外分开并向内外膨胀呈「V」字形,又称皮质分叉征

病灶常合并病理骨折,骨折端骨痂形成缓慢可能与断端存在异常纤维组织有关

MRI 表现:

较常规 X 线或 CT 检查更敏感

T1 加权:低信号;T2 加权: 低、中或高信号,通常呈混杂信号

图片
囊状骨纤维结构不良

图片
丝瓜筋状

No.5

动脉瘤样骨囊肿


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是一种非肿瘤性单发的良性骨病,占原发骨肿瘤的 1.0 %;属于充血性膨胀性的溶骨性病变,病因为骨内血管静脉回流障碍造成血管床扩大和充血,或者外伤导致骨膜下血肿,逐渐形成 ABC。

多见于青少年 5~20 岁,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常有外伤史,病程发展快,通常不超过半年。

多见长管状骨,股骨和胫骨多见,其次为扁骨和短管状骨;长骨受累时,以局部疼痛和肿块为主,可合并病理性骨折。

病理:多个大小不一的囊状骨破坏,受累骨膨胀变形,常向软组织膨出,可见到中央粗大的骨嵴,边缘为壳状的骨膜骨或无钙化的骨膜。切面呈大小不一的蜂窝状囊腔,内含新鲜或陈旧血液,内部间隔由骨小梁和纤维组织构成。

X 线表现:

可发生于任何骨胳,通常位于骨皮质,但多见于长骨和脊柱

长骨:偏心性气泡样扩张,多见于干骺端,有时侵犯毗邻骨骺板。可突入周围软组织,病灶边缘可钙化或骨化,但差异很大,取决于生长的速度

脊柱:膨胀明显,累及椎体后部或整个椎体,包括相邻的软组织

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通常具有原发肿瘤的基本特征

CT 表现:

对囊腔内容物的密度、周围软组织的侵犯及病灶周缘的钙化均较 X 线平片敏感

对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可显示原发肿瘤的某些特征,同时也可能显示特征性的液-液平面

MRI 表现:

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特征的最佳检查

信号强度无规律性,通常以 T1 低信号,T2 高信号为主

同一病灶内相邻囊腔内的信号强度也可不一致,囊肿的边缘均呈薄而光整的低信号,囊肿内分隔显示不清

可见囊腔内特征性的液-液平面

CASE 1

男性,17 岁,股骨远段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理示:动脉瘤样骨囊肿

图片
图片
CT 示膨胀性骨质破坏,病变偏心,病变位于皮质内,呈气球样突出,病变被包绕于相对连续的骨膜新骨内

MRI 示:病灶于 T1WI 为中等不均匀信号,未见分隔;T2WI 为高信号。可见边缘连续的骨壳

CASE 2

女,21 岁,右肩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半年

图片
图片
免疫组化示:「右肱骨近端病灶活检标本」:动脉瘤样骨囊肿

No.6

骨嗜酸性肉芽肿


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EGB)是一种良性骨肿瘤样病变,朗格汉斯细胞增多症(langerhans』cell histiocytosis,LCH)不同的临床亚型之一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20 岁以下约占 80%;好发于颅骨、骨盆等扁骨,多为单发病变,有自愈倾向,多发性病变以脊柱最为好发。其次好发于四肢长骨,病变多累及干骺端和骨干骨髓腔,以膨胀性或钻孔样骨质破坏、大量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点。

X 线与 CT:

颅骨病变 X 线、CT 表现为穿凿样或地图样骨质缺损或溶骨性破坏,边缘有硬化,病理上内外板破坏不完全时可见纽扣状死骨

长骨病变好发于骨干和干骺端,很少累及骨骺,短管状骨好发于指骨

X 线和 CT 表现骨破坏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囊状骨质破坏,病变以髓腔内单房或多房破坏为主,部分病变轻度膨胀,沿纵轴扩展,常见层状或葱皮状骨膜反应

另一种以多房溶骨性破坏为主,无骨膜反应。其出现机理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肉芽肿组织局部侵蚀并穿通骨皮质所致。

MRI:发生于颅骨的病灶 CT 表现为颅骨穿凿样破坏, 灶内可见到小碎骨片和脂质样密度,肿块在 T1WI 等-高信号,T2WI 混杂信号,增强后扫描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MRI 增强扫描可出现皮质旁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反应明显强化,呈「袖套征」,有学者认为「 袖套征」  是 EGB 的特征性表现

CASE 1

男,6 岁,体检发现左侧头顶部局部头皮下肿块 3 月余

图片

CASE 2

女性,11 岁,有小腿中段肿胀半月余。(图片来源网络文献)

图片
图片

小  结
图片

发病年龄:

儿童和青少年:单纯性骨囊肿,骨嗜酸性肉芽肿,动脉瘤样骨囊肿,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中青年:骨巨细胞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中老年:溶骨性转移瘤

发病部位:

骨骺、长骨的外周: 骨巨细胞瘤

干骺端:单发性骨囊肿

长骨骨干及中心:单发性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嗜酸性肉芽肿

多发性溶骨性骨破坏:转移瘤

影像表现特点:

骨质破坏:骨嗜酸性肉芽肿、动脉瘤样骨囊肿、骨巨细胞瘤、转移瘤

骨膜反应:骨嗜酸性肉芽肿、骨巨细胞瘤(恶性)

膨胀性生长: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

囊内分隔: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巨细胞瘤、骨囊肿

液-液平面:骨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质硬化边:骨嗜酸性肉芽肿、动脉瘤样骨囊肿、骨囊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