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导报》访谈 | 寻绎书法大家:张瑞图(三)

 黄俊俭书法 2024-05-15 发布于河南

《书法导报》访谈 

寻绎书法大家:张瑞图

□本报记者 黄俊俭

记者的思考

思考一:关于张瑞图卷入“阉党”一案的看法

历史的精彩在于其不可复制。张瑞图作为晚明杰出的书法家,最为后世诟病的是涉入晚明魏忠贤逆案,被列入“阉党”,主要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书丹之罪,罪证是为魏忠贤生祠碑书丹,使其蒙上污名。二是崇祯帝在前往查看扣押的魏忠贤的赃物时,张瑞图为魏忠贤六十大寿书写的金字贺屏赫然出现在崇祯帝面前,使其大为恼火。

从史实来看,定罪张瑞图的过程颇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味道。崇祯二年(1629)正月,崇祯帝思宗召大学士、首辅韩爌等人处理逆案,当时韩爌等人列出了四五十人的名单呈给崇祯帝。思宗看过名单后不太满意,命韩爌等人再办。于是,韩爌等人在名单中又增加数十人,思宗阅后依然不满意:“以称颂赞导速化为题,皆当列入。”指向张瑞图的意向非常明显。同年的二月二十六日,思宗再次召群臣审议逆案,问为何名单中不见张瑞图和来宗道,臣答:“无实状。”思宗曰:“瑞图以善写为珰所爱,宗道题崔呈秀父卹典,称'在天之灵’,可恶如此!”于是,在崇祯二年(1629)三月,张瑞图被定罪。

记者在张瑞图故居的门前看到的张瑞图与其夫人王氏的墓碑,被随意地扔在地上,上半截不知所踪

需要指出的是,魏忠贤作为明朝四大宦官之一,天启年间深受熹宗宠信,权倾朝野,以致于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天启七年(1627)春,各地纷纷为魏忠贤颂德立祠,而监生陆万龄甚至请求以魏忠贤配祭孔子,以魏忠贤的父亲配祭启圣公。当初,潘汝祯首先上书,御史刘之诗迟了一天,即被撤职,而蓟州道胡士容因不具备建祠书文,遵化道耿如杞因入祠不拜,都被投入狱中,判了死罪。在这样的状况下,魏忠贤因喜爱张瑞图书法,命其为生祠书丹,张瑞图敢不写吗?其实,当时的东林党人反对“阉党”专权,是两个集团之间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张瑞图加入“阉党”一列,属于自保的一种方式而已,其本人并无恶行。相反,在一些问题上,张瑞图还是表现出与“阉党”的不同之处,如天启五年(1625),懿安皇后病重,魏忠贤指使府丞刘志选逼害懿安皇后之父张国纪等戚臣,张瑞图出面阻止,戚臣得以保全;天启六年(1626),京师文庙附建魏忠贤生祠,张瑞图与吕图南谋阻之不可得。魏忠贤又想在祠中塑造自己雕像,张瑞图不敢公开反对,诙谲晓譬之,事遂寝止;天启六年(1626),方孝孺、李承恩、惠世扬诸大臣系诏狱,原拟冬至日处决,张瑞图提请缓刑,苦心维挽,终使熹宗降旨停刑。

这是多年前网友拍摄的墓碑,当时已经断裂为两截

崇祯二年(1629),时年60岁的张瑞图获处徒刑三年,后纳资赎罪为民。第二年,回到家乡的张瑞图遇到灾年,由于农作物欠收,是其在好友丁启濬的帮助下,才渡过难关的。可见,张瑞图在其任上还是很清廉的,否则生活也不致于如此窘迫。

崇祯十四年(1641)三月二十日寅时,张瑞图病逝于家中,时年72岁。张瑞图去世四年后(1645),黄道周等遗老拥立唐王朱聿键于福州,建元隆武。隆武二年(1646),诏示恢复张瑞图原官,特赠太傅,并谥“文隐”,为张瑞图平反。

《明史》中关于张瑞图是这样描述的:“瑞图会试策言:'古之用人者,初不设君子小人之名,分别起于仲尼。’其悖妄如此。忠贤生祠碑文,多其手书。”“自秉谦、广微当国,政归忠贤。其后入阁者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之属,皆依媚取容,名丽逆案。”对于张瑞图完全是负面的评价。《明史》对张瑞图这一历史定位,使得张瑞图在后人的眼中完全是以一种负面的形象出现。特别是在清代以皇权为主导的舆论氛围中,明人被说的一无是处,阉党成为比变节更为可耻的政治抉择。清人孙原湘将张瑞图题在王阳明书卷后的题跋割去,甚至对张瑞图以“贼”相称,说他“名著逆案中,身辱忠贤奴……罪止坐落职,杀岂足蔽辜”。非但死为余辜,“留此狗尾续,何异佛头粪。并刀速割去,荡秽烦红炉”。像孙原湘这样的人还有许多,以致于我们今天几乎看不到张瑞图在别人作品上的题跋。清人钱大昕曰:“晋江张阁老,早年书法与董思白、邢子愿、米友石齐名。其后以书魏珰生祠碑,致位公辅,名列逆案,笔墨遂不为世所珍。”指出其书作因此而不为世所重。

综上所述,对于张瑞图这位晚明杰出的书家,由于牵连魏忠贤逆案,再加上《明史》的负面评价,使得后代史学家认为其人品不可取。以人论书、以人论艺,是中国社会文化的独特体现。但需要强调的是,包括《明史》在内的史书,是为皇权阶级服务的,再加上许多编撰者主观臆断,从而使得史书并非历史的真实。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客观的给予评价。

思考二:关于张瑞图故居的修缮与保护

张瑞图故居位于晋江青阳街道霞行社区,于2007年被晋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晋江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张瑞图故居曾于2020年在多方的支持和关注下进行了修缮。为此,张瑞图的后裔,居住在台湾地区的张清权捐出10万元,用于老宅的修缮。

张瑞图故居现状

当我们一行从临街的两栋楼之间狭长的胡同到达张瑞图故居门前时,看到的景象与我心目中的想象落差太大,没想到一代书法大家的故居竟破败到如此地步,与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张瑞图故居周边至今仍居住着张瑞图后裔,当他们看到我们时,误以为我们是市政府的工作人员,于是积极打听这块地方什么时间拆迁。看来,市政府有这方面的计划安排。

这是多年前网友拍摄的张瑞图故居的门头,上面的字已经漫患不清

需要指出的是,在故居不具备条件复建时,应对一些文物保护起来。例如,张瑞图夫妇的墓碑,以前是断为两截,这次我在现场只看到下半截,墓碑被随意地仍在地上,周边是建筑垃圾,而上半截不知所踪。

历史名人故居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和人文名片,它反映时代的变迁,承载着名人的思想和故事,是历史沧桑的陈述者,辉煌文明的见证者。不仅如此,名人故居还是一座城市的特色资源,保护名人故居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助于打造特色城市,利用名人效应还可以吸引游客来名人故居的城市“打卡”,续写时代故事,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晋江出了许多名人,但作为一代书法大家的,唯有张瑞图。他以其“标新立异”的艺术创新精神,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不仅受到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喜爱,更受到中外收藏家的追捧,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不断显现。因此,对于张瑞图故居,不应仅停留在保护和修缮层面,还应使其“活”起来,在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多渠道设立张瑞图故居基金,将其打造成为城市的“人文地标”,使其人文属性融入到文旅等各项事业中来。加大对于张瑞图的研究力度,做好“张瑞图研究会”的工作,举办有关张瑞图的文化活动,以此来充实张瑞图故居的文化厚度。同时,以文旅融合为目标,优化张瑞图故居发展布局,将其故居打造成研学旅行基地,并纳入地方旅游线路,以带动地方文旅发展,形成别具特色的“打卡地”。(完)

张瑞图立轴 四川博物院藏 尺寸:裱308.5厘米 × 63.8厘米

释文: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劍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爐香。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白毫菴居士瑞圖

(访谈发表于2024年5月15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七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书法访谈录》《军旅书家访谈录》,曾在南宁、苏州、扬州、厦门,以及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