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誓制度:为啥“发誓”能约束洋人,却管不住中国人?|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2024-05-15 发布于北京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赛艇队长

策划:赛艇队长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25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无论中外的大新闻或者重要活动中,我们常常看见里面出现宣誓环节,比如英国国王在登基前要得到大臣们的宣誓效忠,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上也要捂着《圣经》宣誓等等,可以说在现代国家,宣誓是一种被人们普遍遵守的制度。那么,这个宣誓制度到底是怎么来的,它经历过哪些演变?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图为拜登宣誓就职美国总统

现代的宣誓制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当时的人们在做什么事之前必须要到神庙里对神做出承诺,作为一种精神道德方面的约束,日久天长,这种宣誓行为已经渗透到了古希腊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了一种制度。

◇ 古希腊人对神灵的敬畏,演化出了宣誓制度

比如一个普通的希腊公民一生中要正式立下许多的誓言,青年成人礼时需要发誓,卷入官司时时也要发誓,考公上岸成为公务员为公民服务更需要发誓,甚至当自己所处的城邦面临什么重大政治变革时,全体公民还要一起发誓。

不仅普通希腊公民要经常发誓,雅典的执政官在上任之际也要在广场祭坛和卫城两个宗教地点宣誓,体现誓言的神圣性,如果执政官违背了当初的誓言,就需要花大价钱立一尊金像,献给神赎罪。

◇ 其实,向神灵宣誓是古代各主要文明中共同特点

此外,城邦之间的外交活动也都在神庙中进行,两国外交官在神庙中宣誓达成结盟或互不侵犯的协议,比如在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人和斯巴达人就曾几次进行和平宣誓,可由于在其他国家的挑唆之下宣誓被抛在九霄云外,两国重燃战火。在这场战争中,希腊有一个小邦国麦拉加,它一开始是雅典的盟友,后来改换门庭背叛了雅典人,还导致雅典在当地的驻军全军覆没,由于麦拉加的倒戈让雅典处处被动,被迫和斯巴达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次失败也让雅典人对麦拉加愤恨不已,后来伯里克利竞选雅典首席将军时,就在传统宣誓内容里加了一条,每年发起至少两次针对麦拉加的特别军事行动。

◇ 18世纪油画作品《荷拉斯兄弟宣誓》

这种宣誓制度在其他文化中也殊途同归,在犹太人文化里,宣誓最早被记载在《创世纪》中,来源于上帝对人类许下的承诺。而在伊斯兰文化中,穆斯林对于誓言更是极端看重,《古兰经》明确要求人们必须遵守自己曾经的宣誓。在中国古代,民间会用结义的方式互相宣誓,几个人形成共进退的利益共同体,早在《周礼》中也有过:“小事违誓当墨或鞭,大事违誓当杀”的规定。

◇ 在先秦时代诸侯之间的会盟起誓是一种“国际惯例”

◇ 先秦时代的盟誓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对天盟誓,歃血为盟对古人还是有一定约束力的

在朝堂之上,先秦时期各诸侯国订立盟约时也要杀牛祭天,并把盟书写在布帛上焚烧和深埋于地下,这也是一种宣誓。游牧民族的新大汗在刚刚登基时,会和朝中重臣一起起誓,这个仪式可以认定是未来国家基本权力架构,皇太极刚刚登基时就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位贝勒一同起誓,皇太极先是宣誓:“我若不敬各位兄长贤弟,不行正道,天诛地灭,咒我短命”,另三位贝勒也发誓:“誓死效忠新汗王”。可后来这几位贝勒无一例外的都遭到了皇太极的猜忌,而且都被安上了不忠的罪名进行打压,皇太极算是带头违背了当初的誓言。

◇ 当然,后来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了

而皇太极的这种背誓行为也是中国古代宣誓制度的缩影,由于古代政治逐渐往秦制化上变革,权力越来越向君主方向集中,君主根本没有什么必须为臣工负的责任,因而不需要宣誓,虽然权责如此不对等,但臣民们至少也要嘴上宣誓效忠。不过话说回来,你忠不忠诚还不是皇上一句话的事,就算把效忠誓言喊破喉咙没用。

由于古代欧洲社会一直没“进步”到秦制化阶段,他们的宣誓制度也一直得到保留,13世纪英国率先把这项制度固定化为政治环节。1215年英国众贵族造反要推翻国王约翰,面对贵族们明晃晃的刀剑,国王只能认怂,在坎特伯雷大主教斯蒂芬·兰顿的调停下,国王与贵族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要求英王保护教会的权益,保护贵族免受不正当的刑罚,改革司法制度,减轻封建赋税等等,同时要求叛乱的贵族向英王宣誓效忠。此后大宪章虽然几经修改,但宣誓效忠的环节一直被保留下来。

◇ 约翰签署《大宪章》,这种“忤逆不孝”“犯上作乱”的事情在秦以后的老祖宗们做梦都梦不到的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主张恢复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被贵族集团赶走,远在荷兰的威廉和玛丽回国登基,然而以坎特伯雷大主教为首的几百位宗教人士拒绝宣誓效忠新王,理由是前任詹姆斯二世只是流亡而不是退位,他们原来的宣誓效忠依然有效。宗教人士的拒绝宣誓给了詹姆斯党人可乘之机,在18世纪他们先后发起两次叛乱,甚至还联合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展开复辟活动,一时间英国政府忙的焦头烂额。后来英国议会吸取前人教训又通过一项法案,要求新王登基大典上,全体子民必须对英国王室宣誓效忠。

在本文开头提到,宣誓是在神灵面前发誓,对于无神论者来说,这就没法宣誓了。而在英国议会里宣誓效忠又是一个必须要有的环节,因此英国议会长期都不欢迎无神论者。比如哲学家罗素的父亲,也是前英国首相约翰·罗素的儿子安伯利伯爵就是一位无神论者,本来凭借老爹的威名,他当个首相也不成问题,可他偏偏是个无神论者,因而他一生只能远离政坛。直到1885年英国下议院才允许出现无神论议员,他们的就职仪式不用对着神明宣誓,只要做出正式承诺即可。

◇ 图为英国前首相特拉斯宣誓效忠英王查尔斯三世

到了近代以后宣誓这项流程被大部分西方国家写进法律程序,由此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美国内战期间,美国国会于1862年通过一项法案,要求所有政府人员和议员都要宣誓,没有自愿加入过南方军队或为南方政府服务。等到内战结束后,这项宣誓内容仍然没有更换,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以打压南方邦联的人,这就引起了南方人士的强烈不满,在他们的不断上诉之下,1867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此项宣誓违宪,对宣誓内容进行修改,并在1884年正式取消了这项内容。

随着19世纪进步思潮一浪高过一浪,世界主要国家出现越来越多的无神论者,到了20世纪初,罗马教皇庇护十世坚定反对这种现代主义思潮,认为现代主义是异端邪说,1910年他在一份诏书中宣布,天主教所有神职人员、信徒、还有宗教学校里的老师必须宣誓,反对现代主义,这项内容一直到1967年才被保罗六世所废除。

西方经历时代巨变,与此同时,自近代以来,随着启蒙观念的引入,帝制王朝的覆灭,以及唯物主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传统中国里的“对天发誓”也逐渐失去信仰基础,誓言也就丧失了它的神圣性和约束性,没有这层束缚,很多掌握权力的人做什么事都变得心安理得,无所顾忌。

尽管今天很多人认为宣誓仪式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对于那些真正有信仰的人来说,宣誓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约束作用的,而对于那些把一生都在投机钻营,毫无信仰的人来说,誓言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是多此一举,就算把经书摸烂了,也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打满玻尿酸的大脸涂脂抹粉罢了。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