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绍基 襟江书院记

 zqbxi 2024-05-15 发布于江西

        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何绍基幼历寒苦。道光六年(1826年),举家移居京师。两年后,何绍基补廪膳生。道光十一年(1831年)取优贡生。次年,随父按试宁波,登范氏天一阁。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充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武英殿总纂等,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正副考官。咸丰二年(1852年),授四川学政。咸丰六年(1856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建意妄言,以部议“私罪”降官调职。何绍基遂辞去官职。咸丰十年(1860年),主讲于山东泺源书院。同治元年(1862年),主讲于长沙城南书院。同治九年(1870年),因病辞去书院讲席。次年,赴昊门,寓居苏州、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同治十二年(1873年),病浙于苏州省寓,享寿75岁,后葬于长沙南郊。  何绍基学识渊博,才华超群。经史皆通,尤精小学,旁及金石考证。书法自成一家,上溯秦两汉古篆隶,下至六朝南北碑,皆心摹手追,草书尤为一代之冠。有“清代第一”之誉。复工于诗,擅楹联,为近代宋诗派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说文段注驳正》《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金石跋》《东洲草堂诗集》《东洲草堂文钞》等存世。

何绍基出生的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也是极大的。《清史稿》称他“承家学,少有名”;《清代七百名人传》也称其“幼慧静,濡染家学”。他家学渊源,世代书香。幼年寄居舅家,舅父廖先瑞(辑候),“一寒诸生,且耕且读”。廖先瑞虽只教其读书识字,却培养了他勤学好问的求知精神。父亲何凌汉不仅是一位做官清廉、为人正直的朝廷要员,而且也是一位学识渊博、书法精湛的文人学士,对他的影响就更直接、更深。

何绍基所处的正是这样一个文字考据学兴盛、大量金石碑文不断出土、碑学逐渐勃兴的时代。随着碑学理论逐步完善和影响迅速扩大,碑派书法创作也发展到一个繁荣的阶段。当时,无论是书法家,还是文字学、金石学家,他们在碑学书法上的有益尝试和刻意创作,都或多或少地左右着何绍基的书法审美取向。何氏又是一个极好交友的人,许多金石学家都与他有密切的交往。更何况阮元是何氏的授业恩师,阮元提出的尊碑之说,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何氏的书法艺术观。何氏与包世臣亦有交往,而且还亲得其教导,包氏的理论,也肯定会对年青的何绍基产生影响。何绍基的书法就是在这种尊碑风尚盛行的社会历史环境中,逐渐走向成熟。

史说何绍基“书法初学颜真卿,遍临汉、魏各碑至百十通。运肘敛指,心摹手追,遂自成一家,世皆重之。”现代学者马宗霍(1897—1976年)在《霋岳楼笔谈》中是这样评何绍基的:“道州早岁楷法宗兰台《道因碑》,行书宗鲁公《争座位帖》、《裴将军帖》,骏发雄强,微少涵渟。中年极意北碑,尤得力《墨女志》,遂臻沉着之境。晚喜分篆,周金汉石无不临摹,融入行楷,乃自成家。”综观何绍基的书法艺术,此语极为中肯。这就是说,他是融帖学、碑学于一体的书家,而且书体技法全面,楷书、行草、隶书、篆书都各具特色。从而可知,其早期书法多为颜体,以后书体渐参入碑趣,于纵横欹斜中见规矩,恣肆中透秀逸之气。后期则多取篆、隶之意,这时的书法风貌独具,将行楷、隶书、篆书融为一体,字体浑厚雄重,独创一格。



襟江书院

        泰兴从南宋绍兴年间兴建学宫,至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其间八百余年,屡建书院,学风醇厚,儒学兴盛。历代书院中较著者有:南宋咸淳年间邑(yì)人(邑:古代县的别称。邑人:同邑的人,即同乡)孔元虔(qián)创办的马洲书院,明代天启年间创办的凝秀书院,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县介玉涛创办的延令书院,清朝咸丰十年(1860)知县金以诚创办的襟江书院,同治五年(1866)六邑公建的太平洲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知县杨激云创办的丽黄书院及晚清创办的崇化书院等。

        无奈岁月流逝,大多书院由盛转衰,或毁或破,均名存实亡,仅有襟江书院幸存至今。该书院是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的前身,现位于江苏省泰兴中学校园内。泰兴市襟江小学的百年沧桑与辉煌便发轫(rèn)于此。

        光绪年间《泰兴县志》记载:“泰兴县廨(xiè,官署,官舍,官吏办事的地方)南旧有延令书院,规制颇隘(ài,狭窄,此处指规模偏小),岁久渐圮(pǐ,毁坏、倒塌)……”咸丰八年(1858)冬,浙江嘉善人金以诚(字敬止,号香蒲)时任泰兴知县,有感于延令书院之衰败,为培养“名臣”“纯儒”,遂(suì)于咸丰九年(1859)谋划于县学之左“渐圮”的书院原址上,别建一座书院。金以诚捐献自己的“养廉银”和“膏火费”(夜间工作补助费),倡议筹建书院,邑人积极响应,招工聚材,“踊跃趋事”。咸丰十年(1860)春三月始建,十一年(1861)六月,新书院落成。凡费钱一万余缗(mín,量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多为邑人所捐。因登楼可观江流,而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又留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名句,遂取名曰“襟江书院”。此名意味深长,它寄托了创办者对襟江人应有素养的期待:要以江为襟,涵养博大之怀、博爱之情、博学之才……


襟江书院

        金以诚兴建襟江书院并不容易。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金陵(南京)。之后,洪杨战火烧遍江南,皖、浙两省亦受侵扰,苏州、常州两府相继沦陷。泰兴与常州隔江相对,烽火相望。然而,金以诚修建襟江书院不辍(chuò,停止),有人遂讥之为“营不急之务者”。金以诚十分淡定,曰:“使(假如,若因)建书院而忘御(抵挡)侮不可也。苟(假使,如果)不相妨(妨碍),并营何害?且使士若民习闻圣贤经传之训,修其孝悌(tì)忠信、同仇敌忾之风在是矣,何为不急乎?”同好诸君沈芷(zh?)亭、陈建西等鼎力相助,金以诚终成其事,流言遂止。


襟江书院内景

        咸丰十一年(1861)秋,金以诚擢(zhuó,提拔)升镇江守备,政务繁冗(r?ng),然无时不以未能与泰兴诸友共同赏析襟江书院为憾。同治元年(1862),泰兴民众致书金以诚,请为书院作记,金以诚以不擅文辞为由推脱再三,邑人砻(lóng)石(去掉稻壳的工具,这里指待刻的石块)相待。金以诚推辞不了,遂亲撰《襟江书院记》,由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书写,并刻于石碑。

        金以诚在《襟江书院记》中明确提出创办书院的宗旨是:欲使士民“习闻圣贤经传之训,修养孝悌忠信之心”,培养“出为名臣,处为纯儒”的有用人才,使社会出现“儒风愈茂、文运日新”的新景象。“名臣纯儒”的办学目标,“忠信济世”的办学理念 ,如清泉流涌,赓(gēng,继续)续百年而未绝。

        书院“规制齐备”,有“讲堂三楹(yíng),东西号舍各二十楹,重门凡六楹,余房十一楹,碑廊十六楹。堂后楼五楹,东西书房七楹,余房四楹”。“讲堂”二字由清代名臣左宗棠用篆体书写(后不幸遗失)。光绪三年(1877)知县张兴诗、光绪十二年(1886)知县杨激云,先后增建西号舍三十五楹、余房十楹。书院主体建筑前后四进,大门、重门、讲堂、文昌魁星楼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

襟江书院内景

        1949年前,原五架梁厢房二十楹改建为七架梁。后因大门、重门朽蚀严重,于1987年重修,将进深由80米缩为67米。现书院由大门、重门、厢房、讲堂组成,共35间。讲堂仍为原貌,大门、重门屋架依旧,厢房均按原样改建。书院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1987年,泰兴县人民政府将修缮后的襟江书院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襟江书院由山长主事,聘进士、举人等担任讲习,内容以儒学为主,包括四书、五经、诗赋、八股文等。一般每月举行课试两次:初二为官课,由县署学官命题阅卷;十六为课堂,由书院山长命题阅卷。凡经县署甄别录取的生监和童生,均得参加月课。录取等第,生监分超等、特等、一等;童生分上取、中取、次取,都按等第高下发给膏火费。每年的县考均在此进行。书院落成后,一批又一批的士民子弟为了荣耀乡里、光显门庭,来这里苦读。水利专家蔡荫甫,石油专家、原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副局长严爽就是此时襟江书院的学生。


江苏省文保单位

        襟江书院建成150载,在书院内驻足流连,能感受到静谧、古朴、典雅之美,还仿佛能听到百余年前先生们的谆谆教诲声及孺子们的朗朗读书声。

石刻艺术乃是襟江书院的一大特色,其中尤著者为院内长廊及讲堂壁上的石刻《襟江书院记》及《虚舟千文十种》等。

        书院大门前照壁上书“襟江书院”,院名石刻由金以诚立。石刻“襟江书院”,长200厘米,高45厘米,每字高30厘米,楷体,用笔沉着劲健,凝重厚实,气势开张,圆浑雄强。上款为“咸丰十一年秋七月吉旦”,下款为“升授镇江府知泰兴县事嘉善金以诚建立”。后来又拓(tà,将石碑和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摹印在纸上)石制作“襟江书院”木匾,置于大门门楣(méi,门框上的横木)以增书院壮观。


襟江书院记碑额

        《襟江书院记》由何绍基(清代诗人、学者、书法家)书写,共10块,每块长100厘米,宽35厘米,额篆书,文楷书,725字,收进《中国书法大辞典》。何书法师颜真卿,遒劲峻拔,自成风格,名播海内外,阴刻于汉白玉石,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书院碑刻誉驰遐迩,其中《襟江书院记》《虚舟千文十种》有很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1995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襟江书院记》碑拓全文

泰兴

县襟

江书

院记

泰兴县襟江书院记泰兴县廨南

旧有延令书院规制颇隘岁久渐圯咸

丰八年冬余宰是邑明年己未谋别建

书院于学宫之左捐廉为倡邑人踊跃

趋事鸠工庀材克日兴作缭以垣墉高

其栋宇有堂有楼斋舍庖湢咸具堂东

西翼以两庑为诸生角萟之所经始于

十年春三月至十一年六月落成凡费

钱一万余缗题曰襟江书院纪形胜也

先是童生岁科考就县署扃试几案则

假诸民间书院既成遂移县试于此邑

人便之然是时粤寇据金陵扰皖浙其

后苏常继陷泰兴与常州隔江烽燧相

望颇有訾余为此不急之务者应之曰

使建书院而忘御侮不可也苟不相妨

并营何害且使士若民习闻圣贤经传

之训修其孝悌忠信同仇敌忾之风在

是矣何为不急乎沈君芷亭陈君建西

实左右余不为浮言中辍徐君仰斋始

终其事敬慎弗懈今徐君陈君乐观厥

成而余以是年秋擢守镇江未获与多

士一堂赏析朝夕切劘以补政事之阙

沈君又不幸先卒为可惜也其明年邑

人寓书来请为之记以不文辞乃砻石

相待逾年余滋愧矣虽然余岂能一日

忘诸君子哉兹邑僻在江表士秀而悫

罕期远大方今武功将定文教修明是

邑幸获安全多士不以余为无似愿思

鄙言逊志时敏务为有体有用之学将

出为名臣处为纯儒是邦家闾里之光

亦守土者之荣也余宦辙常或重经

旧地相与登楼啸咏观江流之不息喻

进德之无疆儒风愈茂文运日新余翘

首而待之矣同治二年岁在癸亥仲夏

月诰授中议大夫盐运使用

江苏候补道镇江府知府嘉善金以诚

撰诰授奉直大夫

钦加六品衔前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

道州何绍基书并篆额

泰兴县襟江书院记

释文:

泰兴县廨(xiè,官署,官舍,官吏办事的地方)南/旧有延令书院/规制颇隘(ài,狭窄,此处指规模偏小)/岁久渐圯(pǐ,毁坏、倒塌)/咸丰八年冬/余宰是邑/明年(第二年)己未/谋别建书院於学宫之左/捐廉为倡/邑(yì)人(乡人,市民)踊跃趋事/鸠(jiū,通“勼”,集聚)工庀(pǐ,具备)材/克日(严格限定期限)兴作

缭(缭:回环曲折,缭绕)以垣墉(yuán yōng,这里指墙)/高其栋宇/有堂有楼/斋舍庖湢(bì,浴室)咸具/堂东西翼以两庑(wǔ,堂下周围的廊屋)/为诸生角萟(yì,意为“角艺”)之所/经始於十年春三月/至十一年六月落成/凡费钱一万余缗(mín,量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题曰襟江书院/纪形胜也

先是童生岁科考/就县署扃(jiōng,关闭)试/几桉(矮小的长方桌)则假(通“借”)诸民闲/书院既成/遂移县试於此/邑人便之

然是时粤寇(太平天国军队)据金陵(南京)/扰皖浙/其后苏常继陷/泰兴与常州隔江/烽燧(suì,边关上用来告警的烽火)相望/颇有訾(zǐ,诋毁,指责)余为此不急之务者/应之曰/使(假如,倘因)建书院而忘御(抵挡)侮/不可也/苟(假使,如果)不相妨(妨碍)/并营何害/且使(致使,让)士若民/习闻圣贤经传之训/修其孝悌忠信/同仇敌忾之风在是矣/何为不急乎/

沈君芷亭/陈君建西/实左右余/不为浮言中辍/徐君仰斋始终其事/敬愼弗懈/今徐君陈君乐观厥(代词,相当于“其”)成/而余以(因)是年秋擢(zhuó,提拔)守鎭江/未获与多士一堂赏析/朝夕切劘(劘,mó,通“磨”。切劘,切磋)/以补政事之阙(què,空隙)/沈君又不幸先卒/为可惜也

其明年/邑人寓(寄存,委托)书来请为之记/以不文辞/乃砻(lóng)石相待逾年/余滋(更加)愧矣/虽然(即便这样)/余岂能一日忘诸君子哉/兹邑僻在江表/士(知识分子的统称)秀而悫(què,恭谨,诚实)/罕期远大/方今武功将定/文教修明/是邑幸获安全/多士不以余为无似(无似,不才)/愿(希望)思(想)鄙言/逊志时敏(谦虚好学,时刻策励自己)/务为有体有用之学/将出为名臣/处(指居住、栖息)为纯儒/是邦家闾(lǘ,古代居民基层组织,25家为1闾)里之光/亦守土者之荣也/余宦辙(仕途)靡(mǐ,无)常/或重经旧地/相与登楼啸咏(歌咏)/观江流之不息/喩(明白)进德之无疆/儒风愈茂(盛多、丰隆,这里指兴盛)/文运日新/余翘首而待之矣

同治二年/岁在癸(guǐ,天干的第十位)亥(hài,地支的第十二位)仲夏月

诰(告,专用于上告下)授中议大夫盐运使用江苏候补道镇江府知府/嘉善金以诚撰/

诰授奉直大夫/钦加六品衔

前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道州何绍基书并篆额(在碑头处用篆书写碑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