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书】 0959 《忽必烈的挑战》:为什么说忽必烈缔造了全球化?

 长沙7喜 2024-05-15 发布于湖南

 关于作者

杉山正明,日本著名的欧亚史学者,主要研究蒙古史、中亚游牧民族史。杉山正明擅长十几种语言,包括汉语、满语、蒙古语、等等。他可以无障碍地阅读诸多不同国家的史料,彼此参照印证。他站在游牧民族立场上看历史,在著作中强烈地表达对草原民族的赞美和肯定。

关于本书

在本书中,杉山正明以草原民族的视角重述了蒙古帝国的历史。他认为,忽必烈所缔造的历史是一个亚洲本位的世界史。在这样的格局下,蒙古帝国带给世界的,并非“蒙古大破坏”,而是“蒙古自由主义”下的“蒙古体系”。不同信仰和种族的人们,都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自行运动和交流。因此,他认为,蒙古帝国开创了史上第一个全球化体系。

核心内容

忽必烈接手的是一家有着辉煌业绩的公司,但是新的局面已经让它原有的业务方向无以为继,作为“大元 CEO”,忽必烈需要完成一次企业战略大转型,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把公司的主营业务由“征服”逐步扭转为“商贸”,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公司的新飞跃。

图片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为你解读的是《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6万字,我会用25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在十三世纪,忽必烈和他统治下的蒙元帝国,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全球化体系。

这本《忽必烈的挑战》,就是杉山正明上述主张的代表之作。在本书中,杉山正明先是为蒙古历史彻底翻案,长久以来,中国、中亚、俄罗斯这些经历过蒙古统治的地方,都在史书中把蒙古人描述为野蛮的征服者,尤其是俄国史学界还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做“鞑靼人桎梏”,说蒙古人的统治拖了俄罗斯的后腿,让俄罗斯不能融入欧洲的先进文明。

对于这些,杉山正明一上来就逐一进行了反驳。他说,元代的中国繁荣富庶,那时候来中国的外国旅行家,比如马可·波罗或者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们笔下的杭州、大都都是天堂一样的存在。而在中亚,蒙古统治结束后不久就兴起了辉煌的帖木儿帝国、波斯萨法维王朝,他由此反推说,这都说明蒙古人之前打下了足够的基础。对于“鞑靼人桎梏”他更是全面推翻,他说正是在蒙古的统治下,原本松散而互相敌视的俄罗斯城邦才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并最终迈向了俄罗斯帝国之路。

所以,杉山正明把这些都归结为定居民族对游牧民族的成见。除了这些,他在本书中还有一个更惊人的说法,他把忽必烈说成是第一个“全球化体系”的缔造者。并且他还说,要通过这样的重新定位,来“追寻世界史的新面貌”,重塑蒙古时代的世界史。这也是包括本书在内的杉山正明著作,跟同题材的名著,比如古代的拉施特《史集》、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近现代的《多桑蒙古史》、格鲁塞的《草原帝国》等书相比,在史观上最大的独到之处。

那么,他的这个观点,究竟是真的论之有据,还是故作惊人之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杉山正明是如何用这本《忽必烈的挑战》来论证的。

忽必烈究竟经受了什么挑战呢?虽然作者没有指明,但是通过他的叙述逻辑,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层面,分别是:第一个挑战,新的国际局势之下,整个蒙古帝国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第二个挑战,突破传统,用非常规的手段获得继承权的挑战;第三个挑战,完成蒙古帝国的转型,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一个“全球化体系”的挑战。

可以说这三个不同层面的挑战,有系统性的挑战,也有忽必烈个人面临的挑战,构成一个递进关系,就像一个晋级游戏。我们在这也打破作者原书的叙述顺序,按照这三个挑战的逻辑来讲解,最后,再来一起看看,杉山正明如何解释他所谓的“蒙古世界体系”的解体,看他如何回答,为什么今天的全球化体系,是欧洲人而不是蒙古人建立起来的。

第一部分

从第一个层面开始,我们来讲一讲,在忽必烈上台前后,蒙古,以及整个世界面临的局面,是什么样的。

这个局面带来的影响,就是蒙古各个兄弟政权之间的裂痕已经出现,之前从成吉思汗到蒙哥,让蒙古人团结一致的力量,已经不复存在。而这也就意味着,之前半个多世纪当中,蒙古的扩张势头,就此打住,无以为继了。或者换句话说,蒙古帝国发动举国之力、通过侵略来实现的、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这个国家面临的不是一次简单的军事上的挫败,而是一次不得不进行的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能否适应这个转型,这对当时各个蒙古政权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只有理解了这个大的背景,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杉山正明认为1259年蒙哥的死,改变了世界。

第二部分

我们回过头再说这本书的主角,忽必烈。下面我们就来讲第二个问题:忽必烈如何成功逆袭,当上蒙古大汗和元朝皇帝。

从1260年到1264年,双方断断续续打了5年,终于阿里不哥失败投降,忽必烈成了蒙古唯一的大汗。这场战争,被称为“阿里不哥之乱”,但是杉山正明认为,严格地说应该是“忽必烈之乱”,忽必烈才是那个无视传统,作乱争位的人。

第三部分

打败最强大的反对者,登上蒙古帝国的汗位,后来又建立了元帝国,并且统一了中国,可以说忽必烈成功完成了他的第一个挑战:获取最高权力。但是杉山正明说,这还只是开始,接下来他还要面对更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运转这个大帝国。

这就是我们下面第三部分要讲的,忽必烈如何运转他的帝国,又如何建立了“蒙古世界体系”。

而杉山正明说到这,还为忽必烈的成就赋予了更高的意义。他说,这个重新编织的蒙古帝国,使得东西方世界之间的联系不再是偶发的、随机的和时断时续的,第一次具有了整体的、持续的和息息相关的意义。亚非欧世界的大部分在海陆两个方向上联系到了一起,出现了可谓“世界化”的空前盛况。

第四部分

关于他的这个定位,是不是让你觉得耳目一新,甚至一时有点难以接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多展开讨论了,因为讲到这,想必你已经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杉山正明把他所谓的“蒙古世界体系”说得这么好,那么为什么在这些地区,蒙古的统治都持续得很短,这么好的体制为什么这么快就结束了?为什么我们所熟悉的近代世界体系是欧洲人而不是蒙古人所带给我们的?

这也就是我们本期要探讨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答案也很简单,杉山正明的分析是,因为早熟。

忽必烈缔造的体系太过早熟了,是远远超越时代的,这个体系太过完美,以至于,技术的发展跟不上,特别是交通和通讯技术。

举例来说,蒙古时代,没有大卡车也没有动力铲,没有火车也没有动力船,通讯与联络手段只有驿站和信鸽,没有无线电。所以,忽必烈和他的子孙们是靠着极为落后的技术来整合东西超过一万公里的庞大帝国。技术力的薄弱成为这个帝国的致命伤,一旦有巨大的天灾袭来,帝国是没有耐久力来承受打击的。

可偏偏十四世纪,整个世界都在承受着“大天灾”的打击。欧洲、北非、西亚有黑死病在肆虐,中国遭受着水旱灾害和大瘟疫,灾变史学家曾总结:“元代之灾况,较其前之任何朝代,皆严重多矣。”

越完美越精密的系统,就越容易因为某一处小细节的问题,而全盘停摆,杉山正明认为,忽必烈的蒙古体系,就是这种情况,它太早熟太脆弱,严重依赖于各个环节都协调运转,而一旦遇到灾难,它的技术瓶颈的影响就变成致命的了,所以,蒙古开创的世界上第一个全球化体系,没能持续多久,就因为蒙古各个政权在它们统治区的失势,而瓦解了。

不过,杉山正明认为,蒙古世界体系的影响一直持续了下来,在蒙古时代后,欧亚所产生的明清帝国、帖木儿帝国、莫卧儿帝国、俄罗斯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都是跨文明圈的帝国,并且它们几乎都继承了蒙古帝国“相当强固的军事、经济体系的巨大国家方式”。

而欧洲在近代的崛起,是通过追求通商和财富所促成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欧洲人踊跃地用商贸形式向外扩张?杉山指出,仅认为他们是因为宗教传教的热情这个解释太过单一,更合理的解释是,欧洲人曾看到了蒙古时代的世界商贸体系,从思维和组织上突破了曾经局限于欧洲和近东的眼光,有了世界级的思维,并积极进取。可以这样来看,蒙古时代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时代,虽然忽必烈及其子孙的尝试失败了,但是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总结

这本书到这里,我们就讲完了,再来一起总结一下。

在这本书里,作者杉山正明打破了对蒙古历史的刻板印象,他眼中的蒙古,以1259年蒙哥的死为重要节点,此时对蒙古帝国和忽必烈本人来说,面临着三重重要挑战,分别是如何在新的世界格局下,为蒙古帝国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如何获得统治权,建立一个全新的蒙古帝国,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开创一个蒙古主导的世界体系。这是一个草原帝国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忽必烈完成了这个挑战。

或者用一个比喻来说,忽必烈接手的是一家有着辉煌业绩的公司,但是新的局面已经让它原有的业务方向无以为继,作为大元 CEO,忽必烈需要完成一次企业战略大转型,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把公司的主营业务由“征服”,逐步扭转为“商贸”,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公司的新飞跃。最终他成功了,尽管他开创的模式,最终在技术瓶颈面前崩塌,但仍给后世带来了影响和启示。固然这是杉山正明的一家之言,但对于从更多的维度了解忽必烈和他的时代,思考历史的成败得失,显然有着启发意义。我想,这也就是我们讲解这本书的意义。

撰稿:曲飞工作室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