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绪清:令我流汗的“胡联”(之二)一脉山泉流德泽,万壑松风涤胸心

 刘沟村图书馆 2024-05-15 发布于河南

12其它对联,朋友的意见是——

引用对联:宝贝,放错地方

其一,平仄存在问题的引用对联

平心而论,回廊九曲,古色古色,胡家花园建筑不错。我这样主动、积极、正面“引导”朋友。他微微颔首。谁知他看到胡宅正堂上的“一脉山泉流德泽,万壑松风涤胸心”的画旁对联,他叹了一口气,说:“胡琏要是知道了这样的'胡联’——胡家花园对联,怕是胡子都气得翘起来了。”

我说:“对得还可以吧?”

他说:“乍一看,可以,再一看呢?上联'一脉山泉’是'仄仄平平’,下联'万壑松风’,还是'仄仄平平’……哎呀妈呀,笑死我了……”

我提醒说:“这是网上流传的对联,一不小心,出自名家哟!

他说,不懂平仄,对联无从谈起;不讲平仄,绝不是对联。我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名家,只唯实。这个“不唯上”之“上”,包括“网上”;这个“不唯名家”,包括网上名家!

来到“揽月楼”,其对联(如图)是:“凭槛眺望云水素,近牖凝视烛光红。”

朋友评论说,“凭槛”与“近牖”是仄声相对,“眺望”与“凝视”又是仄声相对。

这是一位网友发于201611月《七律·诗心揽月醉清风》中第一首的颔联(如图):“凭槛眺望云水素,近窗凝视烛光红。”

“眺望”与“凝视”仄声相对,虽然错误;但是“凭槛”与“近窗”的平仄,还是协调的。对联把“近窗”改成“近牖”,意思没变,但是与“凭槛”的平仄出问题了:不能“点铁成金”也就算了,却把“铁”又还原成“石”了,雪上加霜。

“香莲斋”的对联(如图)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朋友的评价是:这是出自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中的名句。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作为对联,语义对仗,适合“香莲斋”环境;但是,犯了对联大忌:“仄起仄收”。

朋友说,若找现成的,适合“香莲斋”的对联,数不胜数,像“醒时明月醉时酒,种者青莲养者心”之类,为什么不选呢?

其二,词性和结构存在问题的引用对联

“听雨轩”的对联(如图)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畏寒亭”的对联(如图)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朋友认为,“听雨轩”对联源自杜甫五言律诗《春夜细雨》首联。作为对联,平仄虽然讲究,但是词性不相同、结构不一致。更重要的是:“听雨轩”之“雨”,不能局限为“春雨”。作为名胜对联,要拓展、或升华其意境,作为“听雨轩”,如果硬要“拿”现成的,网上流传的“小楼听雨细,庭院落花深”之类,似乎更像对联,更能拓展其意境。

“畏寒亭”对联源自王安石五言绝句《梅花》后两句。与“听雨轩”对联犯同一个毛病。作为“畏寒亭”对联,如果硬要“拿”现成的,“拿”姚步瀛这位清代同治进士、曾任湖南慈利知县的“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的对联,似乎更能升华其胸襟……

其三,平仄、词性和结构存在问题的引用对联

“柳浪晚渡”的对联(如图)是:“半波风雨半波晴,渔曲飘秋野调清。”

一看便知是唐人陆龟蒙七绝《晚渡》中的前两句。其后两句是:“各样莲船逗村去,笠檐蓑袂有残声。”

朋友夸张地一边吟诵,一边指着我笑,我脸都红了,且汗水涔涔。

朋友说,宝贝放错地方了吧?作为对联“晴”和“清”是“平起平收”,属于平仄不讲究;上联有两个“半波”,下联没有与之对应的两个相同词语,是属于词性不相同、结构不一致。

“落雁舫”的对联(如图)是:“水里不用觅鱼踪,天边何处观鸟迹。”

朋友说,这是宋人释道枢七言古诗《颂古三十九首》其一中的后两句;前两句是:“犯重比丘清净行,平等性中无损益。”且不说对联不知和“落雁舫”什么关系,你看看,“不用”与“何处”,词性不相同、结构不一致、平仄不讲究,“鱼踪”与“鸟迹”呢,平仄讲究了,却造成上下联“平起仄收”,违反了对联“仄起平收”的传统。

“闻梅轩”的对联(如图)是:“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朋友说,这是出自宋代陆游的《梅花绝句》其二前两句,后两句是“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自分”,自料自以为的意思,“”读 fèn。作为七绝首句押韵的第一联,无论语意、平仄都没有问题。但是,作为对联,错误就很明显了:第一词性不相同、结构不一致,第二“平起平收”,属于平仄不讲究,第三与“闻梅轩”之意似是而非。

其四,平仄、词性和结构虽没问题,但“鞋”不合“脚”的引用对联

“洗砚亭”的对联(如图)是:“晚日未抛诗笔砚,夕阳空望郡楼台。”

我说:“这副对联,平仄、词性和结构总没问题吧?”

朋友说,的确没问题。这副对联出自唐人元稹七言绝句《别后西陵晚眺》后两句。其前两句是:“与君后会知何日,不似潮头暮却回。”唐长庆三年(823年)十月,时元稹赴越州任职刺史,途经杭州,拜访白居易。白居易设宴款待,席中互赠诗作。离杭渡过钱塘江,到了越州地面西陵,元稹远眺杭州,信笔写下这首诗,以竹筒贮之,递送杭州。“晚日未抛诗笔砚,夕阳空望郡楼台。”大有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不单是写景,写的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一片真情。再说了,“未抛诗笔砚”与“洗砚亭”的关系是似是而非,“鞋”不错,却不合“脚”脚。

“这简直是鸡蛋里边挑骨头。”我不服气,讥笑他,“怪不得官场容不得你,不到50岁,就退'二线’了……

谁知他反唇相讥:“哈哈哈哈……典型的'大哥说二哥,小蚬说螺螺’……”

刘绪清:退休公务员。曾任禅武大队团支部书记,贤官公社新闻报道员,沭阳县中学语文教师,沭阳县委宣传部部务委员兼新闻科长,《沭阳报》社总编等职。1990年代曾主编江苏县邑丛书《沭阳》,由江苏人民出社出版;2000年代曾结集个人新闻散文作品,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10年代曾撰写长篇小说《超级教师混都市》,由逐浪网首发。

投稿须知:

  一、本平台接受自然来稿,兼顾挖掘本地文学新星、培育潜力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