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突袭”—— 战争开始的方式

 昵称21405352 2024-05-15 发布于湖南

汪涛出品:《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以全新的数学工具——“循环因果律”为基础,用全世界通用的数学语言将毛泽东军事思想数学化和公理化,从而使中国这一伟大精神财富在当今时代下重现光辉。

突袭是一种最重要的扩大战争相对优势的方法,也是所有0伤亡作战中最广泛有条件达成和相对容易达成的方法。日本军事家岩岛久夫在其《突然袭击的研究》一书中甚至提道:“一切战争都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开始。”因为在战争的一开始,最容易达成突袭,因此也必然要以突袭方式来增大相对优势。即使在战争已经开始之后,战役的突然性也是一切军事家最极力追求的。因此,为达成突然性,军事也是保密程度和欺骗性最高的活动之一。

  防范突袭的普遍困难

从根本上说,突袭的获得并非易事,但它也更加难以防范。尤其战争最初始的突袭更是难以防范。因为敌人从什么地方进攻,在什么时间进攻,完全取决于敌方,而不是自己。甚至战争是否会打起来都存在极大悬念。如果处处设防,时时设防,等于没有防范。中国的万里长城、法国二战前的马其诺防线等耗资巨大的防御工程,最后都作用有限,原因就在这里。

当真实的突袭出现后,人们总会发现有人提前预知了战争的发生,但真正懂得战争规律的人是不会相信这种鬼话的。这只是一种对被突袭遭受的惨重损失深度遗憾的心理反应。去看看今天互联网军事论坛上的帖子,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一个国家马上就要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的预言。即使在和平状态下,军事统帅们也很可能会天天收到有可能受到军事突袭的情报,并且天天都会研究如果敌方突袭会如何进行的模拟演练。 

图片

突袭珍珠港

有一个流行的故事:珍珠港事件之前,罗斯福已经根据情报知道日本要偷袭珍珠港,但却故意压住了情报,目的就是要让日本偷袭成功,以便让美国参战。这个故事不仅是在普通人中间广泛流行,甚至一些行内的军事专家也把它当作“战略欺骗”的经典案例。其实,这个故事一看就应当知道是彻头彻尾的谎言:难道美国在得知情报后设下埋伏,把日本偷袭者打个落花流水就不能使美国参战吗?一个国家的领土已经受到另一个国家大规模的军事突袭了,无论其突袭成功与否,绝大多数国民或政治家都会很易于赞成与入侵者宣战的行动。这种流行的故事来自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1. 它可以减轻美国普通国民对罗斯福等美国领导人毫无意义的指责。突袭,尤其是开战之初的突袭是极其难以预知和防范的。但这种真正正确的解释难以让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理解。因此把一个遭到突袭而承受惨重损失的事件,煞有介事地解释为一个故意而为的战略阴谋,会让普通老百姓不再因过于遗憾而产生更加错误的理解。

  2. 可以使日本人减轻发动战争的罪责感。

  3. 人类心理上天性就带有喜欢“阴谋论”的严重倾向。如果我们从更广的范围来看,阴谋论几乎是满天飞。每当美国有大的事件发生时,阴谋论总是非常流行。远比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美国政府阴谋更加离奇百倍的,还有认为阿波罗登月、9·11恐怖突袭等都是美国政府的阴谋。如果这些都能被认为是阴谋,还有什么不能被认为是美国政府阴谋的?任何阴谋论,在客观上都可能有利于美国政府为自己的工作失误开脱责任,或至少模糊责任范围。这也是美国政府从来没有兴趣去对任何阴谋论进行辟谣的原因所在。如果说有什么阴谋,不去对阴谋论进行辟谣本身才是最大的阴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动用了700万军队对苏联进行突袭,不仅规模远远超过日军突袭珍珠港的联合舰队,而且是在大量有人的陆地区域进行的军事突袭行动,一样在战争初期阶段有效隐藏了行动计划,将苏联打得措手不及。

图片
德军突袭苏联俘获大批苏军战俘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的霸王行动,288万大军、近9000艘舰船跨过英吉利海峡,突袭登陆诺曼底。在德军已经知道盟军要跨越英吉利海峡,而且行动方向只有加莱、诺曼底等极少几个选项的情况下(盟军在地中海及更北地区也做了欺骗性的干扰行动),依然成功地使德军误认为主攻方向在加莱,有效实现了在诺曼底突袭的目的。如果巴巴罗萨计划、霸王行动等突袭行动都没有被发现和破解,在茫茫的太平洋上进行的突袭珍珠港的计划未被发现又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呢?

图片
霸王行动作战示意图

如果说对日军突袭珍珠港还有什么表面的疑问可以讨论的话,在1941年12月7日日军成功偷袭珍珠港,大约10个小时后,12月8日又成功偷袭菲律宾,将菲律宾美军机场的飞机全都炸毁。这就更加说明美军,包括其最高统帅部对该突袭不仅没有任何准备,而且完全不清楚日军的突袭计划。美国不需要这么多阴谋和如此之大的牺牲去刺激不愿参战的美国人!

如果仔细考察整个珍珠港事件的经过细节,让人深感意外的是:尽管这是一次日本对美国的突袭,而先发起攻击并打响第一枪的并不是日军而是美军海军。美军巡逻的驱逐舰沃德号在早上6点45分首先发现了突袭的日本微型潜挺,率先开炮将其击沉,并且上报了此信息。7点02分位于欧胡岛北部的一个雷达站在岛132海里处发现不明飞机,并于7点10分报告给了空防司令部,但却被认为是从美国本土飞来的B-17轰炸机队而遭到漠视。7点49分,日军开始对珍珠港第一波攻击。即使在已经收到珍珠港遭到袭击的消息之后,华盛顿的美国政府官员们也大多难以相信这是真的。

珍珠港被突袭之后,战争已经明确地开始,美日双方已经互相宣战,日本军界都已知道美国肯定会对日本进行报复,并且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加强了空防,并将海上警戒圈进行了扩大。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在吉米·杜立特中校指挥下,1942年4月18日,还是利用航空母舰装载并非舰载的B-25轰炸机对日本东京、横滨、名古屋和神户的油库、工厂和军事设施等进行了成功地突袭。而这次突袭在行动过程中,美国舰队距离日本650海里处已经被巡逻船日东丸23号提前发现。尽管日东丸23号被美国巡洋舰Nashville号迅速击沉,但在其被击沉之前还是用电报向日本发回了警报。这使杜立特的轰炸机队被迫比预定计划提前300公里起飞。这16架飞机最后都因油料耗尽而全部坠毁,但他们在完成轰炸任务并离开空防严密的日本国土时,竟然全都毫发无损!

图片
杜立特将军

其中1架坠毁在苏联,5名飞机员生还并被苏联在1年后送还美国。另15架全部坠毁在中国浙江沿海。3人直接在坠机时死亡,8人被日军俘虏(其中3人被日军杀害,5人后来返回美国),另64人被中国军民成功救助,并全部辗转安全送回美国。顺便提一下,为救助美国飞行员,中国军民遭到日军随后的疯狂报复,为此竟然付出25万人的巨大伤亡代价。

此次突袭从纯军事角度看战果很微小,但它的战略价值却非常巨大:

  1. 强大的精神价值。在美国当时一败再败的状况下,如同一剂强心针,使整个美国社会精神为之一振。消息传回美国时,举国欢腾。

  2. 使日本产生重大的有利于盟军的战略改变。之前日本一路进攻,如同脱缰野马狂扫东南亚。但杜立特空袭之后,日本召回了南云忠一的舰队用于日本本土的保护,使日本进攻势头大大减弱。

  3. 日本事后也未搞清楚美国空袭飞机来自何处,因此催生了进攻中途岛,以便扫清最接近日本的美军基地的行动。而正是在中途岛海战中,日本以惨败告终,由此丧失太平洋上的制海权。

相当多的情况下,尤其在战争发起的一开始,能够成功拦截突袭的案例少之又少。甚至在战争发起后,相当多的战役级突袭依然可成功进行。

即使在平常状态下,也会存在无限多混乱的信息使被突袭的统帅部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行突袭的一方还会故意释放出很多欺骗性的、扰乱对方做出正确判断的信息,这会使被突袭一方更难做出正确判断。如果轻易相信战争信息进入全社会的战备状态,会使平时整个社会无法正常运行,甚至导致极大混乱。这有些类似地震预报,错误的预报很可能比漏报造成的损失更大。在事后,可以很容易从大量情报堆中找出最后正确的情报。可是在事情没有水落石出之前,最困难的问题是你怎么确认哪个情报是真实的?

岩岛久夫说道:“无论哪次事件,尽管得到了非常充分的情报,发现了突然袭击的征候,甚至被袭击一方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在盲目状态之中突然袭击的行动已经结束了。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进行突然袭击的一方总是处于优势地位。”

 有效获取情报前提下防范突袭的困难

突袭的另一个极难防犯之处在于:突袭者甚至会根据被突袭者的实际行动,变换自己的突袭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霸王行动中,如果盟军发现德军判断到盟军主攻方向在诺曼底地区,把主要防犯力量转换到诺曼底地区的话,霸王行动的突袭是否就会失败呢?可能会,但更可能的结果是不会。因为盟军的突袭计划可能随之就改成真的把加莱作为主攻方向。加莱地区海上距离远比诺曼底短,这样的突袭行动只会更加顺利。也就是说,如果被突袭一方判断正确的话,只要实施突袭的一方能够及时发现,他会变换、甚至放弃突袭计划,被突袭者还是会判断错误。

如果珍珠港事件中美军采取了防犯措施,所有军舰出海迎敌,结果是什么呢?那样日本联合舰队从珍珠港的广播中听到的是日本联合舰队的突袭计划内容和全珍珠港的战争动员内容。日本情报人员也发现了珍珠港是一个空港,并会通知联合舰队。结果就是突袭计划被中途放弃(这种变化本身就是突袭计划中的一部分),日本联合舰队迅速撤离。然后再找一个对方不注意,甚至连航母都在港内的时间杀回来。那样的珍珠港事件中美军会败得更惨,连航母都会被摧毁。

这并非只是理论分析,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就是1940年1月10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发生的“卢瑟福事件”。德国空降部队的莱茵巴格少校,携带了初期德军进攻比利时的机密作战计划,乘飞机参加会议途中遇到事故,机密作战计划未能烧毁而被比利时情报部门完全获悉。比利时情报部门将此机密情报告知了英国和法国,并以此作战争准备。这一事件被命名为“卢瑟福事件”,并被记载在战争期间出版的比利时外交刊物《比利时——1939-1940年间所发生事件的正式记录》。结果是什么呢?是英国、法国和比利时成功拦截德国的预定突袭吗?完全不是,甚至是完全相反。希特勒也得知初期作战计划被比利时截获,并一再推迟了此作战计划,将原定1月17日为“开战日”,最初推迟到1月20日,接着又推迟到“春天”,最后将预定的3月下旬改为5月10日。可以想见,这样反复地改变作战计划会对英法和比利时产生什么后果,送出当初是真实情报的比利时,被当成了寓言中总是喊“狼来了”的放羊娃。这使希特勒于5月10日同时侵入荷兰和比利时的“黄色”作战行动更加具有突然性。

 成功破解突袭的完备条件

1942年6月4日的中途岛海战,是一次少有的成功防范并拦截日本舰队突袭的案例。该战役美军击沉了日本突袭舰队的4艘航空母舰、332架飞机,以及几百名经验丰富的航母飞行员,使日本海军从此一蹶不振。由于战争已经完全展开,在日本批准冲绳岛突袭计划之前,因杜立特空袭,美国就已经预知日本肯定要进行某种形式的报复,问题只是报复的确切时间和行动方向。1942年1月20日,日本伊124号潜挺在达尔文港布雷时被击沉,美军随后用潜水作业船从伊124号上捞出了密码本。日本并不知道伊124号潜挺是被美军击沉,因此对密码本的丢失毫不知情。利用此密码本,盟军破获了日本JN-25B密码系统,从而获得大量有价值的日军机密情报。这在珊瑚海海战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中途岛海战中,此情报战的成功作用更显突出。

罗彻福特和他的情报小组成员们发现日本利用JN-25B密码系统进行的秘密通信中AF含义代表冲绳岛,以此为突破口,盟军破获了整个日本的军事情报。以此为基础美国海军进行了大量军事准备,使美军具备了成功拦截此次日本海军在冲绳岛的突袭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必须要同时做到以下前三项,再加上最后两项中的其中一项,才能获得有效破解突袭的效果:

  1. 事先获得充足且准确的情报。

  2. 能够从大量真真假假的情报中分辨出正确的情报,并做出准确的判断。

  3. 能够在情况未完全明了的情况下,冒情报错误的风险,将计就计制订充分有效的应对突袭的措施。

  4. 应对突袭的措施完全不被突袭者发现,突袭者按原计划实施突袭。

  5. 或者,要想使突袭者放弃突袭计划,就让对方确信:被突袭者已经清楚地知道对方的突袭计划,并采取了有效应对措施。

在中国解放战争中,傅作义曾发现了毛泽东中央机关所在地,并制订且实施了一个突袭计划。而在毛泽东发现傅作义的突袭计划后,采取了一个简单措施就使傅作义放弃了突袭行动,就是让傅作义确信毛泽东已经完全清楚他的突袭计划。毛泽东写了一篇广播稿,把这个突袭计划和解放军的应对措施通过广播传遍天下。这是一次成功破解对方突袭行动的案例。

而以上五点中的每一个,在一般情况下实现起来都是有巨大难度的。要配套地同时实现更是难上加难。其实,当初“卢瑟福事件”中的莱茵巴格少校因事故丢失作战计划,英法和比利时方面就应该想到:他们获悉德军机密情报的事情本身,德国肯定已经知道了,并且肯定会因此而使突袭计划发生改变。


《超越战争论》,用纯科学的工具让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绽放出新的光辉!


图片


作者简介:汪涛。曾任中兴通讯国际市场副总裁,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市场总经理,现为数码视讯国际投资总裁。

出版专著:《通播网宣言》《生态社会人口论》《纯电动拯救世界》《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