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首次公开的“大字神品”,纵横书法界900年,让人越练越痛快!

 三余字画 2024-05-15 发布于山东

宋代书法最显著的成就,当为创新古法,顺应宋徽宗“尚意”号召,艺术创作追求“心手合一”的境界,例如苏轼、米芾、黄庭坚传世作品,一改晋唐点画的瘦劲形态,用笔潇洒畅然、雄浑有力。

对比“唐书”严谨的肃穆气象,宋代行书用笔大胆,以个人情感变化,展现独特个性,点画蕴含澎湃生命力,更显天真烂漫,易于引起观赏者的情感共鸣。

尤其是米芾的大字行书,主张“无刻意做作”、“天工”之美,笔笔痛快淋漓、坚涩奔放,他将“二王”变化莫测的笔法,同颜真卿的浑穆雄伟之风结合。

如《宝晋英光集》记载所言:“去颜肉,增褚骨。发天秀,助神物”,米芾利用“颜楷”刚健长处,弥补“二王”书风柔媚短板,笔笔刚柔兼备,由此改变“王书”无法写大字的问题。

既有大江东去的豪放气慨,还有灵动清爽的俊逸之美,而且米芾大字行书,融入独创的“刷字”笔法,其风樯阵马、八面出锋特性,非常适合书写大字。

因此他的大字行书纵横书坛900年,无一人能超越,目前米芾盛行的大字法帖,多为《研山铭》、《虹县诗卷》等,流于市面数年,无法带来新鲜感。

如今米芾又一件“大字神品”首开公开,见过的人没几个,此作就是《重九会郡楼》,全卷共计150余字,单字大小约为10厘米,写于米芾晚年,用笔苍劲老辣,质感沉厚悠远,进入“人书具老”之境。

以八面笔锋书写,线条粗细变化有致,呈现飞白的枯涩感,例如“中”字,上方的“口”墨色浓郁,左边竖画短小凝重,犹如高山坠石,极具力量感。

而右边竖笔连接下方的横画,笔锋转变数次,一气呵成、迅疾而出,略显苍涩,而最后竖笔舒展延长,占据两个字的位置,墨色更加干涸,尽显古拙质感。

至于结字、章法层面,米芾在《海岳名言》写道“须有体势乃佳耳”,他通过字体的布白、虚实等处理,让章法不恪守统一,展现出摇曳动荡的节奏感。

这种打破直线的排布,增强视觉冲击力,艺术气息浓厚,如董其昌所言:“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让人越练越痛快。

时常临摹此作,可以增强用笔丰富性,和下笔力量感,感受多重艺术风格,摆脱单一的“二王”书风,开拓思维发散力,有助于日后个人创作。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米芾《重九会郡楼》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此品以手工装裱。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