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0年一工地挖出神秘银罐,内盛12条金龙,疑为道教祭祀法器

 泽霖文史 2024-05-15 发布于北京

1970年10月5日,陕西西安南郊的何家村,一片繁忙的基建工地上,工人们正挥汗如雨地劳作。突然,一位工人的铁锹触碰到了一块硬物,他小心翼翼地挖开周围的泥土,一个古朴的陶瓮逐渐露出了真容。当陶瓮被完全挖出时,所有人都惊呆了——里面装满了各式金银器皿,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这一发现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考古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专家们纷纷赶赴现场,对这座神秘的陶瓮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初步鉴定,这些金银器皿均为唐代所制,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堪称稀世珍宝。这个意外的发现,仿佛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社会的繁荣与辉煌。    

就在人们还在为这一发现惊叹不已时,10月11日,考古专家们再次传来了喜讯。他们在第一个陶瓮出土地点的北侧不远处,又发掘出了一个相似大小的陶瓮。这个陶瓮同样装满了金银器和玉器,每一件都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在这两个陶瓮的旁边,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银罐。这个银罐在出土时,罐内还保留着半罐水。在这半罐水上,漂浮着一张极薄的金箔,金箔上立着12条栩栩如生的金龙,仿佛在水中游弋。据考古专家辨认分析,认为这12条金龙,属于唐代的一种金走龙,故称之为“赤金走龙”,其用途可能与道教的投龙仪式有关。

投龙仪式是一种道教斋醮仪式,最核心的环节是将金龙和玉璧投放到道教洞天福地的绝崖或深湖之中。投龙仪式源于道教的三官崇拜。三官为天官、地官、水官,道教中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

这些小金龙与大量金银器一同被移送到陕西省博物馆进行登记,后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75年,博物馆发生了盗窃事件,失窃的文物中就包括6条小金龙。    

现存的6条小金龙,最高者达2.8厘米,最矮者2厘米。金龙形象栩栩如生,身材纤细,阔嘴伸颈,头顶双角折曲于脑后,圆眼深目,两唇张开,颌腮部位饰有长鬃纹样。其颈部弯曲呈S形,尾部由粗到细,尾端短而回勾。

除脊背和尾脊有长鬃纹样外,满身皆饰深凹的网点纹,为饰片状鳞纹,通体雕满片片翘动的鳞片,大小均在毫米之间,似用钎尖插点而成。赤金走龙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唐代金银器艺术的独特魅力。    

赤金走龙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据推测,工匠们首先使用金条掐编出龙的身体,然后通过焊接技术将尾巴和角等部分与身体连接。在细节处理上,工匠们运用了錾刻手法,精心刻画了龙的须髯、齿状鬣毛、鳞片等细部,使得龙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此外,赤金走龙的鳞片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制作工艺,即在金属表面雕刻出深凹的网点纹,再填以金片或金箔,形成片状鳞纹。这种工艺不仅增加了龙的形象的立体感,还使得赤金走龙在光线下呈现出熠熠生辉的效果。    

赤金走龙作为唐代金银器艺术的杰出代表,其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赤金走龙体现了唐代工匠的卓越技艺和丰富想象力。工匠们通过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生动的形象塑造,展现了唐代金银器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些赤金走龙还反映了唐代道教文化的盛行。在唐代,道教作为国教之一,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仪式中的法器赤金走龙,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现了道教文化中的龙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更是承载了祈求神灵保佑社稷平安、百姓幸福长寿的美好愿望。    

此外,作为皇家贵族的象征和权力的象征物之一,赤金走龙的制作和使用也是唐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以及皇权稳固的一个真实写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