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繁华的青岛即墨路

 新用户7011Snfr 2024-05-15 发布于山东

曾经繁华的青岛即墨路

吕铭康

(刊于:《半岛都市报》2013年8月12日)

青岛老街里的即墨路临近当时最热闹的中山路,在上世纪曾有过几度非同寻常的繁华。它本是在大鲍岛村原址内建成的商业街之一,像当时的著名饭店聚福楼、中华书店都坐落于此;及至1980年代,出现了露天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更是在海内外遐迩闻名,长达17年之久。这些,都令我们难以忘怀……

聚福楼是青岛鲁菜“四大名楼之一

当年即墨路曾有几家饭店,而位于即墨路12聚福楼是其中的佼佼者。老青岛在上世纪30年代共10家一等中式饭店,聚福楼与顺兴楼春和楼、三盛楼并称为青岛鲁菜“四大名楼”。1924年,由山东福山吴子玉、高学曾租用清末遗老王垿的这座楼房,开办了聚福楼,寓意为聚大福大贵于此楼。所聘厨师乃出自烹饪之乡福山的高手,菜肴选料讲究,以烹制鱼翅、海参、燕窝等见长,还有红烧加吉鱼、椒油菠菜、奶汤菜花、西施舌等胶东口味菜肴,为诱人。聚福楼的高汤非常鲜美,在整桌酒席上一般只用高汤而少用其它调味品。

聚福楼早期经理是杨清寰。他善于结交官僚,学京城大饭庄的做派,每晚身着长袍马褂,亲自站店门迎来送往并逐一作揖,服务热情,颇受好评,吸引了许多回头客。逊清遗老、大书法家郑孝胥(后投敌任伪满洲国总理做了大汉奸)在青岛时,常来聚福楼设宴或赴宴,杨清寰便请他书对联一副:“驱车偶过即墨路,买醉须登聚福楼”。由于聚福楼在经营中一贯采用赊账方式招揽顾客,对附近商家住户上门送外卖,有时还派厨师带烹饪器具登门制作,因而在三、四十年代的盈利达到了鼎盛。

1943,聚福楼因烟头引起火灾无奈迁至台东西二路30号,聚福楼东记。当年又在即墨路原址重建了新楼,于是东、西两号同时营业。1949年后即墨路的西号停业改作居民住宅,东号继续经营。直到本世纪初,聚福楼在修建台东三路步行街时被拆除。

聚福楼(台东店)

中华书局老青岛最大的书店

旧中国,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局合称四大书店而且都有各自的门市部。在老青岛,除开明外,其余三家门市部,而以中华书局最大。中华书局初来青岛时,在中山路、胶州路口开店,仅一间门面,后在即墨路(中山路口)建店,二层楼“口”字型,中间为天井,后楼楼上是经理室、会计室,楼下及西厢为书库,东厢为食堂,临即墨路为门市部,门头很大。其建筑不仅在老青岛书店里首屈一指,在各商店中也是规模很大的。中华书局主要经销其本版书,以课本、工具书、学术著作为主销三大类,同时向周边各地书店批发图书。
 1956年公私合营私营书店合并成立了中国图书联合公司,中华书局原址作为其青岛门市部。因这里的书籍品类较全,我就经常到此浏览,后来又成为青岛新华书店的科技书籍门市部和发行课本的仓库。后为青岛新华书店总店,80年代时拆除

新时期闻名遐迩的即墨路市场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冷落多年的即墨路,顿时出现了熙来攘往热闹非凡的局面,而且在海内外闻名遐迩

当年的青岛即墨路小商品市场

198010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建立起初只有50露天摊位主要经营旧货、小百货。不久逐步扩大到李村路、潍县路、易州路、博山路、芝罘路,占地面积14800平方米建设面积6800平方米,拥有1300多个摊户,经营品种有服装含辅料、小百货、鞋帽、化妆品、工艺土产品、箱包、眼镜、钟表11000多种,逐渐成为青岛以至全国极负盛名的小商品市场。那时,这里的顾客经常是摩肩擦踵拥挤不堪,尤其是来自外地或海外的游客,总要来此一睹为快并购买商品。1987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先后被评为市、省和国家工商系统文明市场与不远处的四方路小商品市场珠联璧合,使得当时老街里的中山路更加空前繁华。

其间,胡耀邦、杨尚昆、万里习仲勋、谷牧等中央领导,都曾分别莅临即墨路市场视察,并给予了充分肯定;还先后有 3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和领导人来此参观购物。据说,有几位原先在即墨路市场经商的个体商贩,现已成为一些服饰制作或餐饮等知名企业的老板

我曾于1996年来此拍摄过电视专题片,采访了当时在即墨路市场工商所工作的杨松彪(已故)和不少商贩。19971018日,即墨路市场“退路进室”,逐渐迁至聊城路室内继续经营。而今,即墨路一带已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了。而功不可没的杨松彪,人们一直怀念他……

2013-7-31青岛“夹缝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